试着思考“钞票”与“钱”的区别《愚者千虑》系列
欢迎观看第二期、其实本来这个应该是第一期。只不过一直懒得写、才让另一篇占了先机。而第三期更是还没想好题目、基本上遥遥无期。
本系列的主题是:从作者这个无职大叔本人遇到的事物出发、来思考一个有所感触的问题、并将(辩论)资料之类的东西整合起来、归纳总结(也可能总结不出来、或者总结错误、真正想进行讨论的人可以留言)。也就是所谓的吃饱了没事干。 绝无任何专业知识、也对人生毫无帮助。大概会有跑题的地方、真正想看的人请继续、不想看了的可以走人了。
这次的起因是这本漫画

《堂本ルール》 作者:阿部秀司
大概是十年前的作品了。相信很多人不知道这部漫画、作者也不是很有名气、国内也没有翻译。不过这部漫画让我感受到了福本神行作品般的感觉。主人公堂本自己设定规则和通关条件、把人生种种当成游戏来玩、令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其中一个段落更是改变了我对“钞票”这个东西的认知。

我知道一般人看不懂日文、所以这里就来稍作翻译。
“日本钞票的正式名称为日本银行券”
“那么银行券又是什么呢?意外地很少有人知道、简要来说的话”
“就是日本银行的借用证书”
“这里很正式地盖有总裁的印章、做出了总有一天会归还的承诺”
“也就是说、钞票就是…”
“一张欠条而已”(这句在另一页上、我就不扫出来了)
很抱歉这么快就把一个结论说了出来。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首先、我们回到封建时代、当时东西方的主要货币大多都是金、银、铜这三种。然而这些东西带得太多了会很重。于是钱庄出现了、人们把金银换成银票来方便随身携带、并可以在任何一家同一字号的钱庄中将其取出;钱庄则靠换来的金银来做钱滚钱的生意。这个“钱庄”就是“银行”的前身、而“银票”就是“钞票”的前身。
而堂本之后又说:“只要双方都觉得这个东西是钱、那么这个东西就是钱”
所以银票渐渐地也被用来做直接交易。跟着出现了一个问题:
虽然在有这家钱庄的地方这个银票可以被当成钱来进行交易。但在没有这家钱庄的地方、这个银票是无法兑换回金银的。也就是说、在以金银铜为主要货币的那个时代、在没有这家钱庄的地方、这个银票是没有人会认可的。
到了清朝、由于航海技术的提高、东西方开始了频繁贸易。西方人从中国购买茶叶等日常生活用品、并卖给中国人玻璃、时钟等工艺品。然而茶叶这些东西是消耗品、而时钟等工艺品在拥有后就可能不会再需求。于是出现了很大的贸易逆差、并且由于前面那个理由、西方的大量金银流入中国而不再复还。长久下去、西方人将会面临没钱可花的窘境。
终于西方人找到了一种让中国人能够长期购买的货物、那就是“**”。并且在印度等殖民地开始自行种植茶叶。这次轮到中国的金银大量流向西方了。之后、就爆发了“**战争”(本段内容来自CCTV某经济节目、具体名字忘了、毕竟也有好多年了)
经过这场教训、各国开始意识到“不能再以贵金属为主要货币、否则可能会造成本国资产的流失”。于是各国纷纷开始发行纸币、也就是“钞票”、来取代原本的金银货币。
然而这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各国纸币的担保人不再是“钱庄“、而换成了“国家银行”、进而言之也就是国家本身。那么纸币必然与国家总资产、以及国家信誉摆脱不了关系。
比如日本当年大量印刷纸币、造成日元贬值。毕竟当任何人都能看出你开出的欠条远远超过了你的偿还能力的时候、这张欠条的信凭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再比如苏联面临解体前的卢布。担保人要是没了、欠条不就等同于白纸了吗?这种东西当然也就没人想要了。
但是随着流通性的增大、不加印纸币也是不行的。一个国家的兴亡也不是普通人能左右的。
为了对抗这些问题、信用卡出现了、支付宝、微信出现了、各种国际性电子货币出现了。
将来或许会出现更多为了降低“钞票”的需求量、或者分担风险的货币形式。最终令“纸币”也退出货币领域。但即使“钞票”真的失去了原有价值、在一些收藏家的眼中、也可能会产生新的价值。这次就说到这里吧。
综上所述:“钱”是在双方都认可其价值下的一种交易道具。它可以以任何形式存在、比如贝壳、货币、钞票、存款数字、甚至是点卡等。
而“钞票”是由国家担保的、你拥有该项资产的一份凭据。只不过这上面没有你的名字、这份资产你也取不出来。它可能会被当成钱来使用、也可能不会、这取决于交易双方是否都认可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