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前提)3

2021-01-20 03:25 作者:查尔filosofia  | 我要投稿

3,哲学前提

      相对于前面两个前提,社会前提和科学前提,哲学前提无疑对理解德国古典哲学有着巨大的必要性,这章将会详细的说明德国古典哲学之前的近代哲学的开端和大致发展,近代哲学有别于以往的以宇宙论,本体论甚至神学问题作为核心,产生了根本性的区别。

         近代哲学的创始人是培根和笛卡尔,他们以认识论为核心,分别开创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和大陆理性主义哲学的传统,这两个学派的针锋相对,也促使康德开始寻找解决之道,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让我们先看英国经验主义哲学,英国经验派学者在培根之后经过霍布斯和洛克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系统化的经验论哲学。他们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且最后的一切知识都要以直接经验作为最后的标准,可以这么说,“凡在理智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中”。当然他们也不完全否认理智的作用,培根建立了归纳法的一些基本原理,霍布斯强调推理能够使得经验知识得到整理变得条理清晰,洛克则在“感觉的经验”外提出了一种“反省的经验”,包括抽象、比较、分析等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在经验派哲学家看来,都只是对经验知识的一种整理工作而已,使得经验知识更加清晰,本身并不能形成什么新的知识。如果理性想单独形成知识,那一定是没有根据的玄想。所以归根结底,一切知识都只能是感性经验的知识,离开了感性的经验,任何知识都是不真实的。

        经验派在它的早期形态中都具有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即不假思索的承认我们的感觉都来自于一个客观的对象,但是在它的进一步发展中,这种唯物主义的假定就受到了毁灭性的质疑。贝克莱就认为,所谓的物质,实际上不过是“感觉的复合”,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感觉到一个抽象的实体,“存在就是被感知”,凡是抽象的东西,都是不可感知的,因而也是不存在的。这就把经验主义推向了极端, 成为一种只承认自己感觉的主观唯心主义了。为了避免陷入这种无人能接受的“唯我论”,贝克莱把这种感知赋予了一个无所不知的上帝,认为我们无法感知到一个对象的时候,它不一定不存在,而有可能存在于上帝的感知当中。

        另一位更加极端的经验论者休谟,就连这一点也否定了。他认为上帝也好,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也好,在彻底的经验论和感觉论看来都是没有根据的。认识的唯一根据就是最直接的感觉印象,一切的抽象概念如实体性,因果性等等,都不过是我们在接受多次知觉印象时所形成的联想和习惯,并没有客观必然性和实在性。所以我们在行动上必须坚持知觉印象的直接性和生动性,而对一切客观物质实体精神实体都保持怀疑的态度,我们既没有理由承认它们,也没有理由否定它们。休谟的这种彻底的怀疑论以及他所主导的主观唯心主义引起了当时知识界巨大的恐慌,因为失去了客观必然性的根据,不但导致了整个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成了问题,而且,对宗教、道德、和法律的普遍性也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个体人格的同一性和上帝存在的信念。经验论的发展在这里最终走向了对经验论本身的认识论原则的否定。经验论的这一发展历程,特别是休谟的这一发展结局,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从“独断的迷梦”中惊醒,重新考虑自己作为大陆理性派的认识论原则。康德就是致力于找到一条摆脱休谟怀疑论的道路,以拯救当时被称为“理性法庭”的自然科学的根基,并且重建被休谟摧毁的道德和宗教,为此,康德才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哲学。

          近代认识论的另一条路就是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为代表的大陆理性派哲学。与经验派不同,大陆理性派哲学家继承了古代柏拉图的先验主义认识论的传统。他们认为感性知识是变动不居的,因而是不可靠的,只有逻辑上一贯的知识才能被称为永恒的,可靠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逻辑顶点应该是某种自明的逻辑直观,一切知识都可以从这种直观的公理按照逻辑必然性推导出来。所以大陆理性派又被称为大陆“唯理论”。唯理论哲学家花费很大力气最求的就是那个最高的直观的公理。

        在笛卡尔那里,就表现为通过“怀疑一切”来找到一个不可怀疑的基点,他一开始认为既然世界上假的事物那么多,那我就一个个开始怀疑嘛,从学过的知识,存在的事物,一个个开始怀疑过去,最后他发现有一个是无论如何都是无法怀疑的,就是“我正在怀疑”这件事本身,这就是“我在怀疑”,也就是“我思”,他由我思推出我在,也就是“我思故我在”,可以这么理解为:“凡是我清楚明白的认识到了的都是真的”,他所理解的“清楚明白”指的是理性直观和逻辑意义上的,可以理解为“我可以,也必将可以清楚明白的认识到”,有可能现在通过感性认知不行,但是在逻辑意义上,是可以清楚明白的认识到的。于是,他通过这一原则推出了上帝的存在,并通过,上帝存在而保证了整个物质世界都是合乎规律的存在。笛卡尔的唯理论承认心灵实体和物质实体都是存在的,因而具有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二元论性质。

         而从笛卡尔学派中分化出来的斯宾诺莎学说则具有泛神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双重性。斯宾诺莎认为,要真正按照“清楚明白”来建立哲学体系,就用不着从笛卡尔“怀疑一切”出发,而必须从最直接的理智直观出发,这种这就是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否认的理智直观就是客观世界,自然界,我们把它叫做“实体”,也可以叫做“神”。它的最根本的规定就是自因,即它自己作为自己存在的原因。它本身具有物质性的“广延”和精神上的“思维”,各自服从机械运动的规律和逻辑规律,并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样式来,这种样式只有被看作实体的表现才具有实在性,而本身是不存在的,各种经验现象正是如此,只是作为一种实体表现,本身并不存在,所以斯宾诺莎的唯理论哲学具有“泛神论”倾向,所有的实体,也就是自然界,而且也只有自然界的一切是存在的,所有的经验感觉不过是实体,也就是自然界的映射而已,本身并不存在。斯宾诺莎认为他这一体系是严格按照“几何学方法”来“证明”的,甚至在证明的过程上都模仿几何学的方式。

        笛卡尔是法国人,斯宾诺莎是荷兰人,而德国的莱布尼兹可以说是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的唯理论哲学家。莱布尼兹的出发点也是“实体”,但他先对实体这一概念进行了理性分析。他认为,实体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不可毁灭的东西,而凡是具有广延性的物质性的东西都是可以分割,可以分解的,因而是可毁灭的,,所以不是真正的实体,所以真正的实体应该是没有广延的东西,他成这种精神性的东西为“单子”,“单子”是构成万物的不可分割的精神实体,注意是精神实体,这和我们所说的原子之类的物质实体截然不同,他认为所有的具有广延性的物质实体都是可以分割的,因而不能成为真的的实体,因为即使是原子这类极小的实体也是具有广延性的,所以在他那里,这种东西不能成为真正的实体。这种“单子”具有自发的能动性,同时因为不可分割,所以具有独立性和封闭性,表现为内在的知觉和欲望。在构成事物时,每个单子之间是连续的,永远可以插入无数其他单子来连接,他们的关系是由“上帝”这个最高“单子”决定的,每个单子看似自由的行动都是遵循着上帝预先安排好的曲谱在演奏,所以他认为所有的行为和看似偶然的事件,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最终都是上帝安排好的。上帝在一切可能的世界当中选择了我们的这个最好的世界,这就是一个最合乎逻辑规则的世界。所以莱布尼兹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数学的精确性,所有的问题,哪怕是那些玄而又玄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数学和逻辑问题,都是可以通过那纸和笔“算一算”来解决的。莱布尼兹因而被称为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但是,莱布尼兹的这种宿命论和庸俗的乐观主义遭到了当时很多人们的嘲笑,但他这种把一切都放到逻辑理性上的做法无疑对德国人散漫无序的思想起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规范作用。尤其是追随他的沃尔夫,将这种理性主义通俗化、体系化,便对德国的思想界起到了一个启蒙的作用。这种理性主义与德意志民族的神秘主义结合起来,便爆发了极其伟大的思想力量,成为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潜在动力。早期的康德就是莱布尼兹——沃尔夫派的信徒。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前提)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