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时间-本体论(3-2-3-1)——谢林《世界时代》中的前本体论...

3-2-3-1 时间—本体论 Time-ontology
代表:谢林《世界时代》
tip-首先把握《世界时代》,更好理解晚期海德格尔进行观念论想象时讨论的存在(者)、无、时间、语言、本质等。
──────────────────
世界时代的体系
用观念论讨论世界的前符号学阶段。
世界分为三个时代:过去、现在、未来。“过去”被知道,“现在”被认识,“未来”被预言。谢林认为“过去”有着所有智慧,智慧就是历史,而科学是回忆学(柏拉图主义)。
过去的被知道,现在的被认识,未来的被憧憬。
DasVergangene wird gewußt,das Gegenwärtige wird erkannt,das Zukünftige wird geahndet.
知道的东西被叙述,认识的东西被呈现,憧憬的东西被预言。
Das Gewußte wird erzählt,das Erkannte wird dargestellt,das Geahndete wird geweissagt.
——《世界时代》
谢林的时间哲学
不是一种线性的时间观。“现在”指宇宙产生之后,主客二分后符号化的时代。“过去”指前符号时代(前本体论阶段,原始的、绝对者盲目存在的阶段,之后接续的是创生的阶段,自由、爱无限散发)。
如果按照我们提出的那个动力学解释,即时间的开端是通过一种二元化而确立的,人们就不可能再度提出“时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时间在每一个瞬间都是“整个时间”(即“过去”“现在”和“未来”),因为时间不是从“过去”开始的,不是从一个界限开始的,而是从正中心开始的,并且在每一个瞬间都等同于永恒性。
——《世界时代》
两个原初意志
(1)盲目的、沉浸的原初意志,也即是永恒耗散爱的原初意志。
(2)自私的、深沉的、隐秘的原初意志,即存在。存在是一种非存在者,本质是一种运动,作用是令永恒耗散爱的原初意志收缩。
耗散的原初意志即被压抑,某种力量压抑了它。压缩后的第一个东西即是存在(亦即Gott)。Gott是本质之本质,它自身内有所有存在者的原型,原因是无限的光谱被投射到其内壁上了。
上述过程概括来讲:无限(“过去”)压抑到有限,将原初的混沌压抑成为时间中的存在者(“现在”),最初的实存出现。
原初意志体验为同一种实存。此实存即是宇宙,人格化即上帝。
──────────────────
四格
3-场域论:过去(前本体论)vs现在(形而下,当前的本体架构);由未来(人的有限性开辟未来,绝对的未来就是绝对的过去;未来代表一种超逻各斯)调和
斯宾诺莎主义认为世界通过语言在它自身中理解它自身,用命题、逻辑化的方式把握本体论结构。谢林反对。斯宾诺莎类似的方法消解绝对者,最终变成虚无主义。谢林尝试用辩证法把握前符号化结构。
2-本体论:存在vs自由(两种原初力量)
存在来压抑后开启历史(宇宙史)。
3-认识论:理性vs非理性;回忆(看得见的柏拉图主义;洞穴隐喻之壁垒——非存在者)来调和
对立最终应被克服。
1-目的论:回归(同一哲学,最终要合二为一。)
“过去”:能存在的绝对者(可存在可不存在。出于纯粹偶然走向存在。绝对的盲目的自由,受存在的限制)。
“现在”:必然存在的绝对者。
留下有待思考的问题:抵达憧憬的“未来”
最后抵达同一,不是能存在、必然存在,而是应该存在,找到存在的最完美方式(谢林认为是三位一体;存在-爱-精神)。
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圣灵分别就是存在原则、爱的原则和精神的象征,分别主宰着过去(前世)、现在(现世)、未来(后世)。
——先刚《世界时代·代序》
一些小关联:《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从主体生存论角度探讨时间现象,但又忽略了谢林主客体相向进化的辩证法环节。在运思方法上晚期海德格尔借鉴了谢林。
晚期谢林与晚期海德格尔的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