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的电影上映后,父亲们去哪儿了?

《你好,李焕英》火得意外,也不意外。
意外是在于这部电影在春节档所有热门影片中,并不引人注目,无论是题材还是宣传。
不意外在于,母爱是永恒的话题,说它老套,煽情甚至过于感性都可以,架不住永远有人在为母爱感动。

以目前的票房来看,李焕英的票房超过陈思成的唐探3,不会遥远。
主演贾玲母亲(青年)张小斐从电影上映到现在,每天都上热搜,喜欢她的粉丝排队在评论下叫“妈”。
这别人都是亲妈粉,女友粉,男友粉,张小斐的粉丝开创了一个“孩子粉”。
在电影相关热搜话题中,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话题#想对20岁的妈妈说#,本以为进入这个话题,会看到很多人发母亲年轻时的美照,对母亲进行一番歌颂和赞美。
然而,事实是,满屏都是——别嫁给我爸。



评论当然还是能够找到一些家庭较为幸福,还是希望母亲嫁给父亲的网友,不过终归在少数。
要给这样的现象提个合理的解释并不难,上一代人那些事,即便没离婚,也不见得就过得很幸福。
也有人对此表示不解,为什么要对父亲如此敌视,也许我们的父亲并不好,不会表达,可是到底是父亲。
对此,很适合用一句话来回应:未经他人苦,莫劝人大度。
不排除一些网友可能因为太年轻,说出来的话,动则轻言生死。
终归,婚姻的面貌,最终都是通过子女来反映。

数据说,中国的离婚率在上升,而且70%以上的离婚都是女方提出的。见了这个数据的部分人,偏激解读为女性越来越不可靠,本人实在是无言以对。
离婚率上升,只能说明,大家的选择变多了,也不再受到观念的束缚,那些糟糕的婚姻,大可不必忍受下去。
就连影片中,贾玲也一度以为母亲可以有除了她父亲之外的更好选择,她冒着自己不会出生的风险,去撮合年轻的母亲和厂长儿子,只是自以为能够让母亲过得更加幸福。
结局当然是意料之外的,这里不剧透了,想看的可以去电影院一探究竟。

在豆瓣8.3的评分中,主观情绪占了很大一部分。
对于很多非专业影评人士而言,这的确是一部无法客观评价的电影。情绪已经上头了,就容不得客观。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这是一部讲述父爱的电影,大约不会有如此效果。
不是说父爱就不伟大,在中国,甚至人类的文化基因里,父爱本就是一种后天产物,没有催产素和多巴胺的加持,全靠后天养成。
加之社会和家庭对男性的期望和责任要求,感性一词离父亲这个角色是相对较远的。
于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好的父亲都是一样的,不好的父亲似乎也是一样的。
好的无外乎有责任心,会照顾人,坏的无外乎会打人,吃喝嫖赌,不负责任。
非常能够理解那些希望母亲当初不要嫁给父亲的网友,因为现实生活或许已经不能再糟糕了。
不能理解的只有那些只恨母亲没有嫁给马云、马化腾的人,毕竟财富其实比平淡的幸福来得更难。而且嫁个有钱人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现在的有钱人都精着呢。
如果仅因为自己生活幸福,就对那群对父亲带有仇视情绪的人大加挞伐,那就大可不必了。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你不能因为自己生活如鱼得水,就以为叙利亚的难民都是媒体编造,不能因为自己月入8000(都不说两万)就以为全天下都没有月入2000的人。
其实,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里与命运对抗,有人放弃了,有人怨天尤人,但都无可厚非。
如果你幸运有一个好的家庭,盼你珍惜,如果你不幸有一个不好的家庭,也希望你能够找到幸福。
以前,这个号发过一篇文,标题我忘了,大致是这个意思:子女都不愿意成为父母那样的人。
后台收到了骂声,大概说能写出这种东西的人,都是没有教养的。
当时我还有点情绪,后来进行了反思,将文章删除了。的确,不能因为我们自己不幸,就以为天下人都不幸,总有人是以父母为榜样和偶像的,尽管我平生所见甚少。
大抵是见的人还少。
其实,谁又不希望放眼望去,四海升平,万家和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