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的行动阶段(概述)||《助人技术》阅读笔记11
在当事人经历了探索,获得了领悟之后,便可以准备进入行动阶段,发生改变。改变可以是思维方面的(如减少自我挫败的语言),可以是情感方面的(如减少敌意),也可以是行为方面的(非适应行为减少)。行动阶段包括探索情感、检查价值理念、权衡优先顺序、了解阻碍和支持因素等。
之所以需要进入行动阶段,一方面是因为来访者需要通过改变让自己感受更好一些,另一方面是需要巩固获得的思维模式。
1行动阶段的理论背景:行为和认知理论
行为理论的主要特征是认为行为、情绪和认知(不论是适应性的还是非适应性的)都是习得的。
(1)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个体的行为受到行为后果控制。
①强化。跟随在行为发生之后,并使得行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事件叫强化。初级强化物直接与个体的生理需求相关,如食物、水和性;次级强化物则通过与初级强化物的联结而获得强化作用,如赞赏和金钱。强化物是否有用只能依据它是否会导致目标行为再次出现概率的增加来判断。助人者通常强化的可能不是真正的改变,而是强化当事人“说”要做某些改变。因而需要将强化转移到会谈之外。
②行为塑造。要强化某一行为,首先必须让行为表现出来。助人者通过需要对当事人进行行为塑造,即通过对接近目标行为的多个具体反应逐步予以强化,让个体最终习得所期望的行为。
③惩罚。惩罚是在行为发生之后出现,并使得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减少的事件。Goldfried和Davison(1994)指出了3种惩罚:a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当当事人说出我们不期望的话时,我们皱眉头;b让当事人离开可能会得到强化的情境,如与提供正强化的咨询师分开;c撤销当事人的强化物。临床情境中,惩罚的目的是要降低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但要做到针对行为的惩罚是有难度的,很多时候受惩罚是因为不良行为被发现,而不是行为本身,如此一来,人们就会倾向于考虑如何隐瞒不良行为不让其被发现,而不是减少问题行为。
④泛化。将学到的东西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其他相似的情境中。
⑤消退。如果习得的行为在产生后总是得不到强化,它再次出现的概率就会降低,即消退。如果在消退的同时强化另一个与之相反的适应性行为,则不良行为会消退得更快。
(2)模仿/观察学习
有时人们及时从来没有得到过强化,也会学到一些行为。观察学习便是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后果从中得到学习。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习得一种行为,但个体是否将此种行为表现出来,则需要看表现会带来什么结果。
(3)认知理论
“刺激-有机体-反应”(S-O-R)的模式主张个体(有机体)在决定如何反应之前,会先对刺激进行加工,所以我们不是对刺激做反应,而是对刺激的解释做反应。所以需要做的是寻找和驳斥非理性信念(如我必须完美、每个人都必须爱我)。
2行动阶段的理念
在行动阶段,助人者扮演的是教练、拉拉队队长、支持者、信息提供者和顾问的角色,而非将当事人接管过来修补好。助人者协助当事人做出选择,但不提供答案,不告诉当事人如何做。
助人者的目标是为当事人提供一个支持的环境,促进他们解决自己的问题并自己做决定(助人自助),探索他们是否想要改变。当事人自己做出要改变的决定时,会更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助人者直接告诉当事人怎么做,通常效用不高,且当事人会变得依赖助人者。同时,需要记住不要关心当事人选择的方向,而是关心当事人本身。
3进入行动阶段的时机
①当事人已经获得领悟,并且自发地开始谈论行动。
②当事人讲述一个具体的问题,且只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情况下,助人者帮助当事人进行一些探索以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助人者就可以直接给出当事人有用的方法。
③当事人被困在领悟阶段,没有做出改变。如果当事人对当前情境毫无所动,也不对未来和改变负任何责任,可以慢慢鼓励他们进入行动阶段。
④当事人处于危机中,需要立即做出一些改变。此种情况,助人者需要缩短探索和领悟阶段,快速进入行动阶段。
4行动阶段的阻碍
①当事人觉得自己卡住了;
②当事人没有完全理解情况;
③当事人停留在理智层面;
④当事人还不能承担自己在问题中的责任;
⑤当事人缺乏必要的技能;
⑥当事人缺乏改变的动机,旧习难改,害怕尝试
当事人的才能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他们并不能改变所有他们想要改变或需要改变的东西。所以此阶段的目标是让当事人在能力范围内进行改变,并尽量扩大这一范围,在了解个人局限的基础上,尽可能展现自己的才能。
来源:《助人技术 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