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某公众号“古建筑鉴赏指南入门篇”有多少问题

2022-08-12 16:26 作者:大木frame  | 我要投稿

某公众号在今年七月曾发表一篇《古建筑鉴赏指南入门篇》的文章。我通读这篇文章,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拿出来和各位讨论分享一下。

一、单摆浮搁的柱子

请大家先看截图。

公众号截图

文中首先说明了斗拱在抗震抗冲击方面具有一定效果,旋即谈论起柱子并非钉死在地表,不存在粘性连接。由于此文为入门篇,这样说是否会产生两个问题:

1.是否有人会认为我国古建筑的柱子都是单摆浮搁不做连接

2.古建筑柱子的这种做法是否和前文的抗震有关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古建筑中一部分落地柱是需要做管脚榫和套顶榫与柱础连接的,套顶榫甚至要穿透柱顶石,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防止位移。很多体量较小的建筑如亭、廊、牌楼、垂花门都要如此,体量较大建筑的出廊也会应用。而如此的连接方式也说明了第二个问题的疑问所在,如果遭遇强震,套在柱顶石中的榫头一旦折断,势必发生较大位移,对建筑本体造成相当的影响。

管脚榫、套顶榫结构图

我知道有人会说这是我个人的“无端联想”,但既然是给小白看的入门篇,是不是应该表述的更加准确才好呢?

二、墙倒屋不塌

我国木构古建筑在地震中会墙倒屋不塌,这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最早林徽因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中引用这句俗语来解释木构古建筑的结构,但并未与避震等联系起来。至于古建筑到底会不会在地震中墙倒屋不塌,也是由地基、基础、震级、是否位于震中、古建筑本身工程质量等一系列问题所决定,而不能简单归结于一点。关于古建筑在地震中的表现,我这里找到了一些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记录,供各位参考。


三、节点牢固简单和高度标准化是“矛盾的”

文中认为明清木结构建筑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加强了构架的整体性,节点简单牢固;但另一面构架高度标准化,定型化。然而只有做到节点处理简单、整体性强,才能使建筑工程整体达到较高的标准化作业,道理和今天的工业产品一样。如此现象也正说明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工程是一项高度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成熟产业

四、想说的话

公众号文章毕竟不是论文,存在不严谨之处可以理解。但这毕竟是一篇给大家学习的入门文章,其相关表述确实可能引起“小白”的错误认识和理解。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可以采用“存疑”或“列举”的方式,让读者了解到其它因素或资料,而不是直接陈述观点呢?而且对于“小白”来讲,佛光寺、南禅寺、故宫等只是一个个陌生的名词,过于笼统的介绍真的适合“入门”吗?


参考资料:

《汶川地震导致的古建筑震害》北京工业大学、故宫博物院   周乾、闫维明

《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王晓华主编

《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著

某公众号“古建筑鉴赏指南入门篇”有多少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