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精神现象学导言(24):精神现象学后面的专栏计划

2023-06-10 23:55 作者:j2kevin18  | 我要投稿

这部精神现象学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或知识的这个转变过程。最初的知识,亦即一个直接的精神,是一种缺乏精神的东西,是一种感性意识。为了成为真正的知识,或者说为了制造出科学的那个要素(即科学的纯粹概念本身),它必须经历一番漫长的辛勤劳作。这个转变过程是通过它的内容、通过它包含着的各种形态而建立起来的,它不是人们首先想到的那种科学导论(从一种非科学的意识过渡到科学),也不同于科学的奠基,反正绝不是一种亢奋的心灵,像子弹出膛那样,直接以一种绝对的知识为开端,而对其他各种观点只需说声“不解释”就等于完成了清算。

所以这里黑格尔提到了

这部精神现象学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或知识的这个转变过程。

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转变或生成过程,所以说恰恰在最开始的知识,也就是绝对者或精神的一个自我把握,他反而是最缺乏精神的一个感性意识。

我们注意到,这就是要区别《精神现象学》里面的精神和《精神哲学》的精神的根本的要点所在,除了我前面讲的《精神现象学》它是一个导论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精神现象学》作为精神的现象,其中的精神都一直处在意识的样态里。它恰恰处在近代反思规定的样态里头,它没有到精神本身的立场。

所以我们到最后我们不是说我们通过绝对知识就已经知道精神是什么了。精神的本质性是在逻辑学里展示出来的,我们在《精神现象学》最后对它其实一无所知——我们只是换了个立场,从感性意识的立场换到了一种纯粹思维的立场,这就是为什么逻辑学的开端不是一个已经有了知识的立场,而是一个纯粹知识、纯粹思维的空的立场。

所以整个《精神现象学》的劳作它要造成的真正的知识,也不是说你就把握了精神是什么,而是你把握了知识它是什么,知识应该是如何的,至于它具体的是什么内容你并不知道。这就是《精神现象学》它作为一种哲学导论的意义所在,它同时也作为一种元哲学阐明了其他各种各样、也就是整个意识立场上其他的哲学可能性到底有哪些错误。

所以这一方面实际上《精神现象学》仍然可以和现代的,无论是元哲学也好,或者和现象学也好,都是可以进行一个对话的,但是这样的对话就需要他们的一个内在的相互比较,而不是一个外在的互相联系。

实际上我们前面已经讲完了整个《精神现象学》序言里面最重要的内容,后面可以看到就黑格尔进一步非常耐心的讲了、重新澄清或具体化了一下他之前的各种各样的概念:比如讲了什么是表象,到底什么是直接认识,还有转变成概念的整个过程。然后在这里讲意识的时候,他也进一步分析了精神的结构和意识的结构的关系。

后面比如说“精神的直接实存,就是意识”,这个意思就是精神他直接在那里的时候,他还对自己缺乏自觉的时候,他恰恰不是精神,这一点是非常辩证的。所以恰恰对我们来说,他已经是精神了,那他自己还不知道他是精神的情况下就是意识。所以我们要让他达到一个精神的立场,但是他达到了精神的立场、知道自己是精神以后,他才能开始知道他具体的是什么,而在那之前他是不知道的。这些我们下一次就具体讲一下。

然后这后面黑格尔会把前面讲实体与主体的部分给展开联系起来形成和自我意识的结构,说明它的整个《精神现象学》到底是如何通过感性意识一步一步到自我意识,再到一个精神的自我把握来达到一个科学的立场的,但是你抛开它这种具体性的说明的话,我们之前讲的内容其实已经可以说是比较完整的,把它大体的思路给成型了。所以我们后面可以直接讲序言,或者我们就直接进入到导论里开始讲它具体的内容。

那我来讲一下,后面讲《精神现象学》的话我就会更侧重于讲它的导论和它比较重要的意识形态,比如说知性这一章,还有就是理性有一部分内容就是观察的理性,那里是比较重要的,还有很重要的就是精神章的开头和精神章的宗教部分、以及绝对知识那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然后我下一次我可能会先从导论开始讲清楚里面的一个辩证运动到底是如何可能的。

就是说,实际上黑格尔在我们哲学史的讲法一般为了强调它是一种所谓的客观观念论,我们会强调是运动自己在动或现实自己在动,这样固然是没问题的。但是黑格尔这里认识论和存在论一直是交织在一起的,换句话说,他一直考察的就是知识和存在二者的关系是如何统一在一个实体性的过程里头;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是存在论上的一个运动,它其实也是知识的自我反思或原反思。

所以,我们在讲导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它视角有切换——这样的运动要怎么体现出来?只能通过我们的呈现被呈现出来,而这样一个我们的呈现恰恰就涉及到了视角的问题,就是为我们的视角和为了事情自身的视角,我们要不断的在这两个视角进行切换,这两个视角也就会和黑格尔讲的“自在的和自为的联系在一起”。

比如对我们来说,自在的恰恰是离事情本身最远的,因为这样的自在只是被我们设定的,而为他的自在恰恰就是事情本身的自在。所以这样一个“为他”的要素的引入,实际上就引发了一个视角的转变。

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

实体性就是单纯的自在,他开始异化,他开始向他者转变了

这样一个向他者转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观察视角和对事物考察的视角的关系给揭示出来了:我们现在就是被我们考察、被我们重构的事情的他者,所以它也是我们的他者;同时这样一个你从单纯的为了我们的自在,到变成了对我们来说是他者;同时这个他者也是自我异化,我们的反思开始进入到事情内部来看事情自己是怎么运作的;最后当整个为了我们的视角、同时也就是我们重构了整个过程他自己的视角的时候,这两个视角出现了重合——事情本身的一个内在的展示和我们对它的展示是一回事,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所谓的思辨的高度。

但是这里会蕴含一个困难,就是我们真的能够完全将我们的视角、我们的考察观点和事情本身的观点重合在一起吗?我们有这样一个看事情自身的视角吗?这里是最悖论的地方,所以我们后面会看到黑格尔他在每个意识形态那里都会经历一个事情自身的视角的一个颠覆。

这样的一个颠覆,都是被我们所揭示出来的;但是我们永远也不能说,我们对事情的重构和事情自己的发展是完全达到了一个重合或者统一的第一步:因为我们永远只能在这样一个视角的张力中来回摇摆,我们没有办法一劳永逸的说自己就是事情自身的这样一个客观的视角。实际上这样的一个客观的、全知全能的视角,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说在《精神现象学》里面是被排除掉了。

黑格尔最后想要强调的恰恰是为我们的视角或主观性的视角总已经嵌入到了被我们观察的事情自己内部,而我们作为整个旁观者实际上也就一直在运动内容,这也就是最后当排除掉一个真正的所谓的旁观的视角和一个真正的客观的事情自身的视角以后,我们重合下来的那样一个点位,那样一个看的位置才是自我批判的一个绝对者时的位置——所以这是和传统理解的黑格尔一种字面上讲的“黑格尔的绝对者就是对事情本身的认知”这样的套话是大相径庭的。

因为黑格尔反复要问的就是,你如何能够在事情的视角、和我们的视角这样一个辩证的张力中逃脱出来,逃到一个同时可以看到两者的视角——如果你无法看到同时看到这两者,你没有那样一个第三者的视角的话,那你也可以说我们的视角也就是知识的视角和事情自己的视角(也就是存在的视角),这样一个分裂早已经在事情内部,其事情本身就是这两个视角的张力,这两个视角作为一个基本的张力、一个基本的分裂。它其实没办法被取消的,它只能作为分裂被承认,并且这样的分裂当它自我把握以后就是运动的节奏,这一点才是关键。

所以黑格尔的概念,它恰恰不是说没有分裂的,不如说在逻辑学一开始,呈现的就是一个事实性的分裂就是知识和存在的分裂,这一点是穿越了整个《精神现象学》以后这样的分裂被专题化把握了,而不是只被取消了。

这是整个《精神现象学》当中每个意识形态的问题恰恰在于,他认为有一个第三者视角可以在外部把所谓的张力辩证地给扬弃掉或取消掉,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整个黑的《精神现象学》,也可以说是精神分裂学——这样的一个说法其实没问题。原因就在于这里,那我们下一次再尽快把序言的最后一部分过完以后,我们就进入到正文部分,也就是导论和感性确定性。





精神现象学导言(24):精神现象学后面的专栏计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