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和讲稿】中医“五声”疗法背后的文化玄机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青囊要和各位共同探讨一下中医的“五声”疗法,以及在它背后不为人知的文化奥秘。首先,我们要谈的是什么是中医的“五声”?它们是“呼、笑、歌、哭、呻”,分别对应着我们肝心脾肺肾这五个脏腑。而中医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发现这五个声音可以调节它们对应脏腑的功能。
发展至今,我们产生了六字诀来调养身体,南北朝时代陶弘景发明长息法,他在《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说:"吐气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呬,皆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 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嘻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大体上嘘、呵、呼、呬、吹这五种不同的声音就与我们的肝心脾肺肾五脏相对应。我们一起来看两段视频。
由于我对于这其中的原理非常好奇,所以我就对此做了更进一步地探索,为什么中医的“五声”可以治疗疾病?我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首先,我们来看我们最先提到的“呼、笑、歌、哭、呻”这五种声音,注意,我们讲的不是这个字的发音,而是这种声音发音特点,通常是:呼hu、笑ha、歌ho、哭hi、呻he,这五种拟声词,我们提取其中的元音部分再与相应的脏腑对应,就会得到:肝u、心a、脾o、肺i、肾e,这五种对应关系。
然后,我们再来看六字诀的嘘、呵、呼、呬、吹,就会发现,在发这些音的时候,恰好也是落在这五个原因上,注意吹的发音是/ce/。研究到这里,我们再进一步细探,会发现其实光是五个不同元音的发音,就其实包含着气息的升降出入,比如发/a/,气息向下,像是叹气音;发/e/,气息向上,如打嗝音;而发/u/,嘴型超前,声音外出;发/i/,嘴型回收,声音内入。确实很是神奇。
那么,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了,那么为什么要用六字诀呢?其实,这也是一些得道高人在长期的摸索中发现的。但我个人觉得元音的发音为调控气息升降出入的主导,而辅音的选择,可能只是起到一种辅助配合的作用。
而最终通过这五声理论得到的五元音图,其实很有它的研究价值。因为我们知道,不论是东西方国家,在古时候,文字出现之前,我们都是通过声音来交流,声音来源于大自然,而文字都是建立在声音的基础上创造的。因此可以说,声音,是我们文化交融的共同基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文字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尽管在时空维度跨越这么大,在不断繁衍创新过程中却不离根本,那也是我们有这稳定的基音!
这其实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巧妙结合,并在中医世界里得到完美的应用与体现。因为中医本身就是一种”前科学“形式的存在,在如今,自然与人文,这两者不断冲击交流的学术环境下,越发绽放出中医的魅力光芒。其实,研究音韵学的名家有很多,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看看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的相关文献,或者是看看我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王力先生编著的《中国音韵学》和《同源字典》。
这种发音规律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实用,就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吧,因为我个人是中医学子,在以前学生时代呢,就会用这张五元音表格来帮助记忆一些医学相关的点,比如一些中药归经、穴位归经等等,但是由于古汉语发音与现代汉语的发音是有一点不同的,尽管我本人会说闽南话,我们知道闽南话跟古汉语的发音比较接近,但还是会有很多出入的地方,并且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尽管有这样的规律,但可能不够准确,所以也没有写入我们的教材之中。
但再此,我还想引申的一点是,我们就可以以这么一副有规律的音韵图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东西,比如像我们医学上,乳腺检查的方向是“左顺u又逆i”,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的提示意义是“左腹u右胸i”,都是可以达到瞬间记忆的程度。再比如像记忆胃癌的好发部位,可以简单记忆成“胃窦o,贲门e、胃体i”,然后在图像上构成走行图,这样就可以文字与图像结合记忆,来加深记忆,而且由于是直接用发音来记忆,所以能形成最直接的神经反射。虽然,有点大材小用,但也不失为是“青囊妙计”!生活中还有非常多的例子等待你去发现。
好的,如果你觉得这条视频对你有所帮助,欢迎评论、收藏、转发,你的鼓励就是我们持续更新的动力。因为毕竟也是个人的一点新奇发现,如果你觉得有什么不足,也欢迎批评指出,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青囊和声,助力中医成长,我们下期再见!

作者:福建中医药大学谢子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