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孔乙己文学下,对学历和未来职业的思考!

2023-03-22 10:44 作者:简职鸟设计保研  | 我要投稿


/ 艺术 设计 建筑 传媒 /

所谓孔乙己文学,源于网络上的一个梗。

有年轻人在网上吐槽:

“都说学历是敲门砖,但慢慢我发现它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如果我没有上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几句带着自嘲的牢骚,迅速引发无数人共鸣,纷纷抒发自己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和心酸。

这其实也无可厚非,经济下行,内卷严重,一边是每年千万级的大学毕业生,一边是萎缩的就业岗位。年轻人的压力与日俱增,总要有个宣泄口径。

正常的牢骚也是舒缓心理的一种方式,不能算负能量。然而有媒体的一语成为了破防的口子。

那些吐槽的年轻人们,大部分是点灯熬油确实考上了大学,满以为能改变一下自己的命运,现实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甚至一些农村的孩子,现实中连牢骚的机会都很少,他们还要想法在自己的老家亲友面前,维持一个读书有成,在外面“混得不错”的形象。网上玩一下梗,已经是少有的发泄失望和落差感的途径。媒体在教训年轻人的时候,恐怕没有真正了解他们的处境。


在早些年,在工厂打螺丝是有很强的优越感的工作,毕竟那个时候是中国工业化起步和主导的年代。那时候的工人是正儿八经的主人,工资高,福利多,而且特别稳定。


如果是大工厂,还会有配套的医院小学澡堂电影院,单位几乎把你的一切都包了。你打螺丝的时候,是不需要为生活发愁,不会为随时可能的失业而焦虑的。


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比较丰富,工厂有图书室文化馆,平时还有各种舞会和体育比赛,电影《你好,李焕英》里那场排球比赛就是很真实的写照。


当年工人的地位也很高,厂领导不可能像现在的电子厂一样,一个不高兴就把工人骂得狗血淋头。尤其一些技术高的老工人,在厂里几乎是横着走,有编制有能力,即使站在厂长跟前也不会唯唯诺诺。

我们看七八十年代背景的电视剧,经常有老工人怼车间主任甚至厂长的情节,这丝毫不夸张,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特色。至于社会认同,起码在农村人的眼里,工人是绝对的人上人。哪家要是有个亲戚在城里当工人,绝对是个炫耀的资本。工人亲戚捎回来的糖果糕点旧衣服,会成为周边一大群邻居羡慕的对象。农村漂亮姑娘嫁城里大龄男工的事例并不罕见,甚至大龄男工的父母都未必愿意,那时的商品粮户口和农村户口完全是两个世界的鸿沟。

丰厚的收入,很高的社会地位,加上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感召,虽然当年的工人很苦很累,但他们的精神状态,跟现在的电子厂工人完全不一样。

现如今不一样了,在当今社会,房子,车子,结婚,生子,这几样东西里,随意拿出一个都可以困住一普通人的一生,在这种情况下,但凡有一个人背负上了房贷,车贷,生子压力,结婚压力,那么这个人将会从此丧失所有的创业机会,也很难能致富。

1.经济进入康波周期的下行周期

其实在我们进入疫情之前的18、19年就已经是经济下行周期的开始了,再加上疫情这个特殊情况的叠加,所以经济的整合和调整就显得更加艰难,甚至去年的我国经济只有3%,3%的概念就是我们国家没有前进还退步了,因为银行贷款的利息都不止3%,再加上我国巨额的地方债务,所以还是那句话发展能解决社会的90%以上的问题,但是不发展社会90%的事情都能成为问题。

那么在经济下行期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就是:

(1)降低自己对未来的预期,对实现目标的预期,这样在工作的时候才不会有那么多的失败感。

(2)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既然赚钱是个费劲的时期,那么我们是不是更好的应该投资自己,因为这个时期投资其他的事情汇报甚微,毕竟康波周期总会过去的,当经济繁荣期来的时候就是我们努力向美好生活冲刺的时期。

(3)经济差的时候打开的新闻和咨询都是负面情绪多一些,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应该多减少接触网络端口的时间,多整理出时间去春天踏踏青,去和好朋友出去约约饭局,或者是进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2.逐年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学历贬值

现在我们全国有1600多所大学,相比较80年代90年代的大学生来说,我们大学生人数翻了几十倍,众多的大学生每年前仆后继的走向社会,但是当经济下行,外贸受限的时候,工作机会却变的越发可怜,所以当下我们的教育体系也在做很重大的改革,最典型的就是高考数学吧,今年的高考数学还会更难,以这样的方式刷掉一些不适合走向更高学历的学生,并且现在的中考和高考分流把一半左右的学生赶向了职业教育的赛道,目的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维护好国家的高素质人才的地位和质量,确保高等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不翻车为国家未来经济结构转型提供更好的人才基础。(本质上就是教育更加公平,有智商有能力的努力的孩子们继续往上走,没能力不努力的孩子们花钱也别奢望)


3. 逐年上涨的顶天高房价是

压垮年轻人梦想的雷峰塔

经济不好的事情总是有,康波周期的时期也总会发生,只不过基于中国特殊的经济结构,房地产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以及家庭投资的经济结构是越发的重要,甚至占到了70%以上,而发达的经济体重房产占到整体家庭资产结构的25%—50%,我们国家着实在短时期内难以逾越过这个经济屏障,而现在北上深的房产价格已经是全退年轻人的一剂良药了,早几年我还会劝学生努力去北京和上海,现在现在已经放弃这样的想法了,去了北京去了上海,感受到了优质城市的魅力之后,但是想留下来缺如此的高不可攀只会增加人的失落感和否定感,当年轻人努力奋斗一辈子都难以买上北京和上海一套房的时候,努力就显得那么的苍白,所以有能力的年轻人重试信心和希望就应该像新加坡一样政府努力进行房产结构调整,让炒房的人难回报,让年轻人轻松有房住何来没有家庭的希望,何来没有国家发展的希望。

好像全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读完大学后,再回到家乡,回到他们身边,做像老师、公务员这样稳定安逸的职业。

但往往父母们煞费苦心的安排,换来的是孩子们的不解和奋力反抗。我们总是埋怨他们不懂我们,埋怨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控制我们,但我们却从来没有坦诚地跟他们沟通,试着去了解他们的想法,也让他们去了解我们的想法。

你有没有认真地想过,我们究竟为什么那么抵触父母为我们规划的道路?当我们反抗的时候,是因为明知自己不喜欢,不适合,而反抗,还只是因为叛逆,不甘心被父母掌控,为了反抗而反抗?

如果是后者,必然是两败俱伤。所以,当父母试着帮我们规划人生,安排轨迹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与他们来一次敞开心扉的谈话。问清楚,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为人父母,舍不得我们离开身边,不忍心我们在外面孤苦打拼,想为我们安排一条更舒服、更容易走的路,还是因为他们了解我们,知道我们的性格、脾气,想为我们选择一条更适合的道路?

也许当下的大环境下,父母帮孩子选择的路,往往是最好走的一条。

对于当下的父母们来说,我也给一个小小的建议就是不要紧紧盯着老师和公务员这两个职业,如果硬要说稳定和条件好,可以考虑下大型国企,因为对比身边的朋友发展来说,进入大型国企的机会和条件更优越,当然首要条件就是985学历,一个和我一届的同学毕业直接去了一家国企,目前30刚出头已经是副处级的待遇了,基本年薪加福利能够到30—40之间,强调一点就是他没有什么背景和资历,用他的话说就是执行力强,上级交代的任务他能超额完成,所以领导也很赏识,但是进入国企的首要前提需要985学历,这是敲门砖其次就是个人能力了,当然这已经是非常不错了,薪资待遇高而且稳定,所以并不一定要只看着老师和公务员的方向。


最后总结一句话吧,希望对各位同学未来职业的选择有帮助:

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孔乙己文学下,对学历和未来职业的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