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企工程管理10大通病,你占了几条?
3月份以来,我们实地调研了全国20各类型装企近百个工地,在调研考评过程我们总结了10大通病问题,以下为具体问题,今天先和大家分享5条,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占了几条?
通病一:
工地的形象做的不错,但是工地营销的效果却不好
也就是说虽然工地形象做的不错,但真正能够通过工地现场获取的客户资源却廖廖无几,这是什么原因?
从现场来看,这里面主要是缺一个营销的抓手!什么是营销的抓手?比如说在工地营销现场,我们放一个二维码,客户通过扫码获取效果图,我们要求客户留下他的电话。这就是用二维码去留资,它就是一个抓手。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工地现场设立现场负责人,有人去对接来我们工地参观的客户等等。
通病二:
验收合格但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虽然我们木、瓦、油、水电给客户的验收数据是合格的,但是,我们真正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比如说延期问题、质量风险问题、主材配套问题等等。
为什么验收合格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呢,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缺少的是管理模式的升级!什么管理模式没有升级呢?就是我们的数据化不足。
我们总是习惯用合格与不合格做标准,但从精细化管理层面来讲,我们更需要用数据化替代原有的合格。当你用数据化替代的时候,你会发现合格只是60分,而里面还有40分,我们应该去找到它的丢分项在哪里,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验收合格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通病三:
有制度有流程,但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
很多人说这是一个执行的问题,但事实上,许多情况是不少企业的员工执行力不差,缺的是对制度和流程的正确执行。
什么原因呢?我们发现许多流程没有找到发起人,也就是说一套完美的流程,并没有说清晰谁来负责发起这个流程,发起人不清晰就是责权利不清晰。工地现场和整个工程管理的流程却并没有清晰,所以没有发起人,流程再完美,也没有办法去有效的执行。
通病四:
虽然设了监理,但发现质量、服务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什么原因呢?首先是因为工作执行的标准并不具有标准性、可检视性,所以你设监理去检视,他并没有对结果进行一个有效的定义。
举个例子来讲,很多时候大多装企都会规定,施工现场的卫生要求一天要扫两遍,但是你会发现这个扫2遍,让监理去监督,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用,为什么呢?因为扫2遍,事实上现场的灰尘依然很多,卫生问题并没有去得到解决。
因为对现场卫生的结果,只是规定了扫两次的动作,并没有对效果进行有效的定义。比如说把施工现场的卫生重新定义成:你的脚踩下去没有脚印,这个时候监理去检查我们的卫生,他甭管你扫几遍,他只是去踩一踩,发现如果踩出了脚印就是不达标;没有踩出脚印就是达标。
通病五:
80%的整个工程管理,是用抽检的方式去检查工地,并没有实施全覆盖的模式。
所谓的全覆盖模式,就是对整个工程能够做到每天都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很多人说这不现实,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人忙不过来,如果要增加那么多的人的话,成本就会很高。
事实上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我们要做到整个工程每天都能够做到有效的检查,实际上最关键的就是数据化管理。
如果把每个施工的节点都进行了有效的数据化衡量,那么无论是施工的监理还是我们的施工的项目经理,哪怕是现场负责人,他只要把这样的一个数据,通过视频拍摄、现场自我检查,把数据传上来,自然就能够实现自我检查和抽查结合的一种方式。
所以要实现全覆盖,并不一定要安排所有的人每天去现场检查,只要施工现场有人,把对应的数据传上来,那么他就可以起到监督检查的效果。
所以检查有自我检查、第三方检查,甭管用什么方式,最关键我们要实现每一个节点清晰,每一个节点都要数据化。只有数据才是客观的,只有数据才能够对我们整个工程管理起到一个预防和统筹的作用。
针对实地调研反馈的问题,我们拟定于2023年6月14-15日,在山东济南举办一场以《数字化工程管理系统升级》为主题的私聊会,欢迎大家积极报名参加,一起来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工程管理成效!
名额有限!仅限30家!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