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和打工太卷,去读研读博,等待你的将是……【非升即走!】|学术和科研的4个真相

摘抄/笔记:
- 大学排名很高,对于一个普通学生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它主要能带给你的事能够吸引更优质的同学,教育意义上可能不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就不会像当年一样,说牛津没有录取我,我感觉很沮丧。我会让我的孩子去上老师认真教学的大学,不一定是一个排名很靠前的大学。”
- 申请硕博的时候,就业为导向的话应该学校优先(“当你介绍你自己的时候,你用一句话就可以介绍完,一定比用3句话要好”);科研为导向的话应该,应该导师&实验室优先;导师意味着研究基础与学术圈的社会网络,发期刊/找工作的时候能推你一把。
- 博士不是像本科那样,上课毕业;“博士其实本质上是一个实习生,是‘研究’这么一个行当的实习,拿着这个学位才能去找学术的工作”
- “自然科学和理工科的目的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人文科学的使命是认识人、教育人、改造人、解放人。Why do we publish? We publish to teach. 教育学生,教育同行,教育未来的人。”
- 不妨把评价的标准放在受教育者身上。给年轻人读,让年轻人给评价,他们才是未来。
- “大家也一定要相信自己,你如果听一个人的讲座,听不懂的话,很大程度上是他的问题。”
- “真实地对人感兴趣,你一定能够抓住真实的问题;只要它是真实的问题,你一定能做出结果。你要做不出结果来,很大程度上可能你那问题都是假的。”
- “像我在选择留学的时候,‘谁排名更高一定说明它更好,甚至是我更想要’,我其实是用了一个外在的东西来替代了我自己的主观判断。这就意味着我是一个很懒惰的人,你自己无法思考,尤其是无法了解自己。”
- “你可以依据这些标准,可是最后要超越这些标准。”
- “排名不重要,而是你究竟想通过高等教育完成什么比较重要。一定要知道你自己想要什么。”
- “咱们都是告诉自己的小孩,你应该怎么怎么样,久而久之小孩就用你的判断来代替了他自己的理智。”
- 作为人一定要问自己且想明白的一个问题:“我现在追求这个东西,我为什么要追求它?”你想要赚钱,如果是想要为了这个钱带来的安全感,接下来你就会想:那有没有其他东西能够给我安全感?当你想有没有其他东西能够给我安全感度时候,你就没有再被钱这个事情所绑定了。你想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你就真正的自由了。
- (目标与手段:认识到你真正的目标,并认识到不只有一种手段存在,不被一个方向所绑定,才能获得自由。)
- “当你意识到你的研究还有其他目的的时候,你就不会因为这篇文章被期刊拒绝而感到非常的痛苦。”
- 为什么会有上帝?“人们将心中的良善与美好的人性投射到了一个偶像的身上,上帝其实是人造的。结果一代一代人过去之后,人们就去膜拜那个上帝了,为了膜拜而去膜拜。让人们意识到人与人之间都可以互相尊重和相爱才是目的本身;膜拜、打卡、完成一切规定动作,这种手段取代了目的,并且让你永远没有办法达到那个目的。” 这就是「异化」。
- 为了避免工作的异化:“工作的意义不仅是让你得到一份收入能够活下来,你一定要反思它其他的意义。工作不可能每一秒都是很开心的,所以你一定要尽力的去捕捉这个过程当中,让你感到它本身意义的那种时刻。”
这期真的可以说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反复重新看+摘抄,居然花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看这期23分钟的视频。受益匪浅,醍醐灌顶,能在学生时期学习到这些想法与建议,无比感谢蒙克教授、感谢嘻嘻做这一期无比高质量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