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镜像法则,你眼中的世界不是世界,是你自己

2020-06-19 21:58 作者:熊猫不着急  | 我要投稿

你好,我是熊猫不着急。
本期节目熊猫给大家介绍一个主观世界的法则,
镜像法则,本期节目也许会融化你的一些迷茫与困惑,重新感受到前方那若隐若现的道路。
所谓镜像,就是外在是内在的一种投射。
我们眼中的别人,都是我们自己。
这句话要怎么理解呢?
首先,人是复杂的,复杂就意味着不能简单评价。所以我们尽量避免去评判,而如果我们必须要评判,我们也尽量不用好、坏这样绝对化的词语,尽量去用有一定空间的词汇,比如一个此时痛苦的人,和此时喜悦的人;此时严肃的人,和此时放松的人;此时对抗的人和此时包容的人。
给予他人空间,就意味着给予自己空间。
因为在镜像世界中,
我们眼中的他人都是我们自己,
他人是自我的一个投影。
所以我们对他人的态度一定反射到我们自己身上,
对他人绝对化的评价,一定会反射为对自我严厉的苛责。
我们对他人的鄙夷与自负,一定会在另一个时刻因为反射而让我们感到无奈与自卑。

不止他人是自我的投影。任何一个事物,都是自我的投影。
如果我们觉得一朵花,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个植物,我都就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一个苍白的废物。如果我们能够看到一颗石子它内在无限的深度,我们就知道自己内在无限的深度。如果我们遇到粪便,躲开它时,还知道它可以滋养农田,我们就知道有时我们犯了错,那些错也一定有我们看不到的意义。

人很多的恶,都是因为痛苦,因为稀缺,很多的善,都是因为喜悦,因为丰沛。所以有些恶,可以理解为对爱的索取。

   现实中,很多的暴躁、强迫、急切,都可以理解为对爱幼稚的索取。因为幼儿世界里,索取就意味着收获,但这个方法从我们成年那一刻就无效了。
成人世界是一个镜像世界,因为镜面世界中,我们只有我们给予爱,才会得到爱。而我们索取爱,只会得到别人同样向我们的索取,而后开始了斤斤计较的游戏。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规则是不同的,客观上我们会消灭害虫,它们会死亡,但我们无法去消灭思想和情绪,想要消灭它们只会更加强化它们。
因为思想和情绪的本质是神经连接,而对于神经连接,只有激活和拓展,当我们想要消灭一种想法,只会激活这个想法,强化这个连接。
此刻,请你不要去想青苹果有多酸,不要去想它酸的让你流口水。很明显,在这里,“不要”两个字是无效的。所以我们对孩子说不要乱跑,这是无效的,我们要说请坐下。
而主观世界里,每一个神经连接都有意义,问题不在于连接本身,问题在于我们完全的认同于我们还简单、还局限的连接,我们如此的认同,让我们以为自己就是它,世界就是它。
而当我们完全认同自己局限固化的思想时,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被写好剧本的电影,一切没有选择也没有希望。
但希望和选择恰恰产生于,我们看到自我认知局限得那一刻,产生于我们不沉溺于头脑中无休止重复的那些无效念头的那一刻,开始去观察它、接纳它、并拓展超越它的时候。
当我们知道人生是一个镜像,我们想要镜子里的人向右走,真实的我们需要向左走时。
当我们知道想要得到,我们必须给予时。
此时,我们就成为了自己人生的导演。

但给予、付出并不是说起来那么简单,它需要一个心理基础,就是放弃比较,这样即使我们拥有很少,我们就仍然允许它去流动。
拥有的少,但仍允许它流动,这是一种情绪智慧。
它叫感恩。
它会给我们耐心和力量,让我们主观感恩的东西客观变得更多。
现实中,我们收到的伤害,而产生的过激自我保护,会让我们忘掉这种智慧。
如果我们要播种,我们当然要离开深渊,无论是深渊的人还是客观环境,我们一定要爬出泥潭,躲开沼泽,但我们尽量不去憎恨与定义它们,它们存在于世界上,也许有我们还不清楚的意义。
不去定义与憎恨它们,不是因为它们对我们有益,而是当我们未来无意的给别人制造一个泥潭的时候,我们虽然会去及时弥补、道歉,但我们不会过分的内疚,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勇敢,才会去探索、去参与。
而在探索和参与中,当我们遇到一片肥沃的土壤时,我们就不再沉溺于旧有的记忆,我们不去害怕与恐惧。
我们还愿意播种,还愿意给予,还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熊猫很萌,不着急。
本期节目之后,熊猫感受到一条更深入的道路,所以会消失一段时间,下次回来,相信大家会看到更多的惊喜。
谢谢你,这么可爱还喜欢我。
我们下期见。


镜像法则,你眼中的世界不是世界,是你自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