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故事|自伤的青少年,让人心碎的痛

高一的小晴和父母来到了咨询室,妈妈没坐下就开始倾诉,言语中流露出后怕和不解。当我把目光转向小晴,询问起咨询的原因时,她有些支支吾吾,说得不大明白。
一番沟通后,我逐渐了解到,小晴上初中后就与同学关系不佳,父母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成绩好就行。这种情况下,小晴的情绪也不好、波动愈发剧烈,特别难受的时候会用小刀划伤自己,有时是胳膊,有时是大腿。
“这次来咨询,也是因为发现她胳膊上的划痕了。”妈妈边说边把孩子的左袖拉上去,手臂上密密麻麻数道伤痕,还隐约可见数条陈旧伤疤。


一个人不会哭的时候,也会失去笑的能力。有些人的青春是躁动热烈的,有的则是在无声的沉默中度过。但平静的外表,并不意味着情绪不存在,还可能会通过其他的方式表达出来。
小晴的行为就是无声呐喊的一种,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是指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个体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 如用利器割伤、划伤、打火机烧伤、以头撞墙……
家长面对青少年自伤行为时,很多时候是无法理解的,生活条件这么好,不愁吃住,穿名牌上名校,有什么好痛苦的?不解之下,有些家长会表达出轻蔑和鄙夷,觉得他们的孩子过于脆弱,这无疑是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

那么面对青少年的自伤,我们要怎么样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呢?
如果说孕育生命的场所是妈妈的子宫。那出生之后的3年,孩子会进入第二个“子宫”,一个孕育心灵的抱持性的家庭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孩子早年的经历会对他情绪调节和自我照顾的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
对于襁褓时期的婴儿来说,情绪表达是内在真实的自然流露,在这个时期里,我们有机会看到天使般的微笑,让人感动,也会听到歇斯底里的哭喊,让人抓狂。因为面对的是个婴儿,大多数父母都能够心平气和地安抚孩子,让他慢慢安静下来。
这样的本能促使父母完成了一次情绪干预行为,这个安抚的过程也会影响孩子依恋关系的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能给婴儿予安全感,让他能从父母照顾自己的行为中,获得自己安慰的力量,从而在未来情绪失控时,可以自我照顾,从情绪风暴的中心慢慢走出来。
在生命早期获得的情绪调节能力,会对今后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尤其是在经历身心剧烈变化的青春期。这时的青少年具有冲动性高、调节情绪能力低等特征。内部情绪的不稳定,再加上缺乏有效的调节手段,让他们更容易在不考虑后果的情况下,做出莽撞的自伤行为。

我们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自伤行为的心理功能:
1、自伤可以调节情绪
在一些家庭中,有些情绪是不被允许表达的,向父母表达负面情绪就更是禁忌,情绪没有合理的宣泄口,青少年很有可能就通过行动的方式表达。
内心的洪水在堤坝蓄积已久,自我伤害就会成为泄洪的出口。一些自伤的青少年在自伤之后会感觉好受一些,帮助他们减轻内心的负面情绪,调解压力等。
2、自伤可以释放对自我的攻击或惩罚
愤怒的情绪表达有两个方向,朝外和朝内。朝外表达:转化成语言攻击或者行为攻击,也许会伤害到别人;朝内表达,转化为与自我攻击的对话或者对身体的伤害。
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往往有对自我强烈的负面评价,试图通过自伤行为进行惩罚,减少内疚感。这也是他们在意识层面避免伤害他人所采取的一种方式。
与此同时,自伤客观上也成为了一种对他人的被动攻击,很容易引起周围亲人朋友的紧张情绪,担忧和愤怒。
3、自伤可以克服内心麻木并体验愉悦的感觉
部分自伤的青少年有着长期的抑郁情绪,形成了一些心理防御机制保护自身,来主动隔离感受。这种防御方式也导致了他们情感上的麻木,自伤带来的疼痛,某种程度上是和内心的麻木做抗争,寻找自己还活着的感觉。
自伤带来的疼痛,会使身体分泌内源性阿片肽,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与此同时,疼痛会影响大脑中多巴胺活动,多巴胺的暂时释放,这会带来欣快和愉悦感。但这种感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为了获得更多地对抗麻木的欣快感,自伤可能变成习惯,甚至成瘾。

4、自伤可以获得控制感
自伤者可能会在长期麻木的状态下出现不真实的感觉,觉得很空虚,甚至无法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自伤是一个可以获得控制感的行为,伤害自己会带来一种真实的,活着的感觉。
在皮肤上做出标记,会让自己区别于环境和其他人,有一种自我掌控的感觉,也让自己感到有能力去控制人生。
5、自伤可以维系重要关系
自伤也可以考验或者拉回自己想亲近的人。无论是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帮助,还是引发重要他人的某种情绪,自伤者大多可以通过这种行为去影响他人的情绪和行为。
为了实现某些情感需求,这种惯性可能会再次加强自伤的行为。
6、追寻刺激
有一类青少年渴望参与各种冒险活动,以获得刺激体验。例如,跳伞和跳水,喜欢通过违反常规的生活方式来获得感觉刺激,对无聊、普通和平凡非常难以忍受。而这类青少年则会通过自伤行为获得兴奋和欣快感。

1、家长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自伤行为还可能引发家长强烈的危机感和震撼,超出情绪忍受的范围,因此父母可能会表现出对孩子自伤行为地否认和不接受。
如果家长不想办法平复自己的内心情绪,那么流露出的情绪会加重孩子内心的失衡。当家庭不再是港湾,孩子会失去心灵的依靠,内心产生的情绪感觉没有办法得到接纳,甚至还会陷入更大的混乱。
父母需要尽快恢复冷静,意识到孩子自伤行为其实是在求助,持续的否认和不接受有可能会错失求助信号的接收,进一步加重孩子的自伤行为。当父母能调节和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后,这时去帮助孩子去理解和消化不良情绪,能够帮助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的恢复,减少自伤行为。
2、 调节自我不良情绪
自伤不能帮助自伤者解决问题,甚至会让现状变得更加糟糕。面对自伤行为,需要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就如同去海上冲浪时,去感受海浪的大小,板面的重心平衡。
你也会发现情绪海浪会时大时小,当我们正视内心感受的时候,恐惧失控感就会有所下降,混沌的感觉就会降低。随之,我们内心就会有更多空间留给思考和理性,在情绪来袭的时候保持清醒。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情绪的产生,并尝试与海浪共存,我们的内心的容纳之窗也会扩大,内心的情绪容纳能力也会增强,不会陷入一种莫名的恐慌之中。
自伤者也可以尝试学习通过言语沟通去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行动。选择一个可以信赖的对象,无论朋友还是父母,能够信任是最重要的。

你们可能没有找到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需要找个时间坐下来,一起讨论出一个双方都认可的解决方案。
或者你们想出了办法,但还没有让计划完全落地,这种情况就需要双方耐心一点。对于之前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可以和伴侣谈谈他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对方可能需要的鼓励。
当然,言语表达困难,或者暂时没有足够信任的人,根据自伤行为不同的功能,你也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如果自伤是为了表达痛苦和强烈的情绪,可以在一张纸上作画、甚至乱涂乱画;也可以在纸上写下所有的消极感受,然后将它们撕碎,将内心的情绪具象化,从而让自己从中抽身、缓和下来。
如果自伤是为了安抚自己、使自己冷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正向的方式,泡个热水澡试着放松一下,并按摩一下自己的脖子、双手和双脚;
如果自伤是为了感到封闭麻木,可以寻找一些支持,比如和朋友通个电话,不需要在其中谈及有关自伤的话题,从朋友、伴侣和家人那得到支持继续前进。

也可以尝试咨询中常用的接地技术——用凉水冲把脸,凉水会刺激我们的迷走神经,顺势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嚼一些味道很浓烈的东西,比如辣椒、薄荷或一片柚子皮也有类似的功能,帮助我们回归当下。
如果自伤是为了释放压力或发泄愤怒,常规的锻炼、运动能帮助我们改善情绪缓解压力。
跑步、跳舞、跳绳或打沙包都是非常不错的有氧运动,即使我们没有完整的时间进行运动,午后10分钟的散步、做做家务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有宠物的话,和他们共处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抚摸或者拥抱一下自己的猫猫或狗狗
3、替代行为避免自伤
如果自伤行为具有着不同的心理功能,强行中止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无法立刻杜绝,可以尝试采用一些替代办法避免自我伤害:自伤者在手腕或者腿上带一个橡皮筋,可以用橡皮筋拉弹的方式替代危险行为,也可以尝试使用不尖锐的冰块在经常划伤自己的皮肤上擦拭。
这样既能避免对皮肤的伤害,也避免冲动情况下的伤害。如果真的需要看到鲜红色的痕迹,才能够更加真实感受到自己,也可以尝试一下使用红色水彩笔划胳膊的方式,替代鲜血的痕迹,释放一定压力的同时,也避免了危险的发生。

自伤行为的出现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对孩子的冷漠。
被困住的人们,请务必牢记,除了伤害自己,还会有千千万万种脱离面前困境的方式。请不要独自承受,给自己多留些余地,也给别人一个帮助你的机会。
(*本文案例为模拟案例,咨询对话纯属虚构)
References:Krumhansl, C. L., & Zupnick, J. A. (2013). Cascading reminiscence bumps in popular music.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10), 2057-2068.Schubert, E. (2016). Does recall of a past music event invoke a reminiscence bump in young adults?. Memory, 24(7), 1007-1014.
Medical Review:Mindfront Psychotherapist Feng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