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辨证:上焦病辨证


三焦辨证
中医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三焦辨证的创立,使温病辨证在前人基础上又有了近一步的发展。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中所创立的用以诊治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就三焦病证而言,上焦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中焦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病变;下焦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

上焦病辨证
温热之邪侵袭上焦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微汗,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或身热烦渴,咳嗽,气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甚则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

证候分析
肺合皮毛,主表统卫,卫气被郁,肺失宣降,邪正交争,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等表证;温热之邪上扰则头痛,伤津则口干,腠理开泄则汗出;舌边尖红,脉浮数是为温邪在表之象。若在表,温邪入里,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见咳嗽、气喘;里热亢盛,内热充斥则身热;迫津外泄则汗出;口渴、苔黄、脉数均为里热炽盛之象。若肺卫热邪不解,内陷心包,灼伤心神,神明内乱,故神昏谵语;舌失主宰,故舌謇或不语;邪热内闭,阳气被遏,故身热而肢厥;里热炽盛,则舌质红绛。
辨证要点
邪袭肺卫者,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脉浮数为辨证要点;若邪热壅肺者,以身热,咳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若邪陷心包者,则以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

方剂:
邪袭肺卫: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脉浮散:桑菊饮、银翘散。(风热犯肺)
邪热壅肺:
身热、汗出、咳喘、口渴,苔黄,脉数:麻杏石甘汤。(肺热)
湿热阻肺:
恶寒、身热不扬(湿热),胸闷,咳嗽,苔白腻:三仁汤(湿热患者临床上要过五七天苔才变成黄腻,现在就要清热,等苔黄腻就很重了。)

邪陷心包:
灼热、神昏、肢厥,舌绛: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至宝丹、紫雪丹。
湿蒙心包:
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舌质降红: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或至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