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tdown 06:Wunder im letzten Moment
写在前面:本文标题是德语,意为“最后一刻的奇迹”,尽管笔者知道@Von-Bismarck- 写过一篇关于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的人物志,但是科普历史的决心还是让笔者决定写作这篇专栏,还是那句话,不喜勿喷。

正片开始:
1453年5月29日,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因为一个被遗忘的城门——凯尔卡小城门而陷落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手,而处在中世纪末期的欧洲各国并不曾想到,这股力量将要制约整个欧洲数百年。其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的袭扰和入侵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244年,一名名叫弗朗索瓦.欧根(François-Eugène)的32岁年轻的神圣罗马帝国将领,正在营帐边望着不远处的蒂萨河,脸上愁云惨淡。他手下的五万将士即将迎战由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斯塔法二世(مصطفى الثاني)御驾亲征,率领着的十万士兵。要知道,当年君士坦丁堡就陷落于御驾亲征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Fatih Sultan Mehmet)之手啊!多少珍贵的文化瑰宝都毁于占领军点起的火焰之中,成为人类文明永恒的损失。
而这个年轻人知道,他守卫的正是前往欧洲的大门,一旦这里陷落,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这些国家将岌岌可危:没人愿意看到伦敦,巴黎和柏林也遭遇君士坦丁堡这样的下场。
他抬起头,向上帝祈祷,能助他取得胜利。不过这个年轻人还不知道,他和他的部下即将创造历史:欧洲军队第一次打败由苏丹御驾亲征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
最终,他以伤亡两千五百人的代价,大败正在渡河的敌方军队,杀死了2.5万名敌人。
如果欧根亲王输给了他们呢?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恐怕《弥赛亚》《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这些名垂青史的音乐作品,以及那些著名的欧洲静物画将永远也不会出现在人类历史上——这并不是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者不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而是这个帝国本身当时对外寻求战争的文化氛围实在是无法孕育出这样的杰作。
欧根亲王保住了欧洲。可是他也不曾想到,在他与世长辞202年以后,“欧根亲王”这个欧洲的保卫者的名字却被一个差点毁了整个欧洲的独裁者用来命名他所创造的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1938年8月22日,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KMS Prinz Eugen)在德国基尔下水。
值得一提的是,这艘重巡洋舰的造价极其昂贵,甚至有“比黄金还贵”的说法(笔者大概算了一下,按照我寻找到的数据,的确如此)。
不过与欧根亲王的作战履历一样,这艘战舰也将成为第三帝国海军的奇迹,也是最后的奇迹。


希特勒对海军的舰艇建造似乎一直都没有什么正确的概念,他的一贯追求是:尽量使每一艘军舰的尺寸更大,使每一艘军舰的装甲更厚。不过后来,战局的不利把他这种近乎于病态的执念愈放愈大,以至于到最后德国人制定了H43和H44那种看起来梦呓般的战列舰建造计划。
但是这种理念在德国海军建成的各式军舰中已经可以说是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了,以欧根亲王重巡洋舰为例:这艘重巡洋舰的标准排水量是14247吨,而这个数据比二战中参战各国的重巡洋舰都要大。
值得一提的是,纳粹德国当时与苏联签订了那份著名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欧根亲王号差一点就成为了苏联海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但是希特勒当然不会容忍自己所领导的国家将这一艘强大的战舰拱手送给自己扩张战略中的敌人,所以建设中的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四号舰——也是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当中完成度最低的一艘,吕佐夫号(KMS Lützow)就被纳粹德国政府送给了苏联。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到1941年6月22日,苏联卫国战争正式打响之前,苏联人还没有把吕佐夫号——他们口中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的主武器,也就是4座双联装,共8门的203毫米主炮安装到位呢,后来这艘战舰被苏联政府拖到了列宁格勒(Leningrad,今圣彼得堡)附近为苏联红军提供火力支援。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当时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被送给了苏联的话,那么今天这个故事可能就不会存在了。但是留在德国并不是这艘战舰的幸运,而是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既不幸又幸运的一生的开端。
似乎是命运想实证欧根亲王号作为军舰的身份,战争这种令人不悦的东西自从欧根亲王号还在造船厂里时,就已经与它如影随形。
1940年7月1日和7月2日,欧根亲王号还没驶出造船厂,就遭到了英国轰炸机的袭击。英国人一共在欧根亲王号周围扔下了2颗重磅炸弹,但是没有一枚命中目标——甚至连一枚称得上是近失弹的投弹都没有,轰炸过后,停在水中的欧根亲王号毫发无损。它那灰色的挺拔的舰身在哀鸣一般的防空警报和英国轰炸机的轰鸣中屹立着,好似在嘲讽英国人在战争初期实在不敢恭维的命中率。
在遭受英国人袭击的一个月之后,1940年8月1日,欧根亲王号正式服役。当时德国正在实施对英国的大规模空袭,然而本来以为可以顺利攻下英国的希特勒和戈林实在没有想到,德国空军将会在这小小的英伦三岛首度折戟,甚至还让英国皇家空军乘虚而入,在战争开始以后首度轰炸了柏林!元首在帝国总理府的会议室里朝着他身边的纳粹德国高级将领咆哮了好几天,这其中包括纳粹德国海军司令埃里希.雷德尔元帅。

雷德尔元帅的心情糟透了:元首本身就不重视海军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本身就对海军有着严重的歧视,不过这似乎也是轴心国的通病。笔者也曾经提到过这一点,元首的心理大概可以用《决战中途岛》里面的一句台词来表述:“战斗是陆军的事情,而海军的任务就是把陆军送到那里去。”,而接下来德国最高统帅部制定的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则更是毫不掩饰把海军军舰当做是装了大炮的运输船这种愚蠢的想法坚持到底的决心。
更糟糕的是,德国海军当时的表现也实在是不怎么样。在挪威,德国海军损失惨重,10艘驱逐舰和刚刚入列服役的“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也就是前文提到过的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的2号舰被英国轰炸机击沉。而在攻占挪威以后,德国海军的战绩进一步下滑,不只是水面舰艇的作战行动连连败退,就连德国人一向引以为豪的潜艇战也首度受挫。
为了挽回海军的颜面,雷德尔元帅制定了那个让德国海军在统帅部彻底身败名裂的作战行动。
行动代号叫,“莱茵演习”(Unternehmen Rheinübung)。
欧根亲王号第一次受伤,也是因为这个行动。1941年4月22日,欧根亲王号从基尔港出发,准备前去与俾斯麦号战列舰汇合,一同执行莱茵演习行动。不过4月23日,欧根亲王号就撞上了一枚磁性水雷。不过这时,欧根亲王号那坚固的舰身救了这艘船,然而船上的光学仪器以及对主炮开火最为重要的测距仪彻底坏了。
这样一来,欧根亲王号就不得不掉头返回基尔港接受修理了。尽管雷德尔元帅不愿意再多等一分钟,但是他也实在是没有办法。毕竟没有测距仪,欧根亲王号就只能盲目的发射炮弹,而至于能不能击中敌人,那就是上帝的事情了。这就好比是把一个优秀的射手的眼睛给用布条蒙住,尽管凭借着刻板的肌肉记忆仍然能拉开弓把箭矢射出去,但是却无法看到目标在哪里。
不过欧根亲王号除了仪器损坏之外,也就没有什么称得上是会阻碍军舰正常运转的严重损坏。这艘重巡洋舰只在基尔港里接受了为期十天的维修,1941年5月5日,修复完毕的欧根亲王号再次驶离了基尔港。13天以后,1941年5月18日,欧根亲王号抵达了格丁尼亚港,与俾斯麦号战列舰汇合。
“莱茵演习”行动拉开了帷幕。

如果上天能给恩斯特.林德曼舰长和刚瑟.吕特晏斯上将一次机会,那么他们两个可能会达成平生第一次意见统一:绝不会向那两艘英国战舰发射一枚炮弹。吕特晏斯上将清楚,一旦调动起一个国家的仇恨,那是很可怕的——因为自己的元首正是调动起了整个德国的仇恨,才使几乎被《凡尔赛条约》毁灭的德国军队再一次在欧洲大陆上所向披靡。
作为军队中的将领,他们深知仇恨的力量。
现在是1941年5月24日早上7点30分,跟在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后面的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战损渐渐凸显了出来。尽管并没有影响到正常航行,但是说起来恐怕还是很严重的:2号燃油舱的燃油已经泄漏殆尽,最高航速从30节掉到了28节。但吕特晏斯上将担心的不是这些,根据舰员的报告:由于严重的燃油泄漏,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航行过的海面上拖着一条长长的油迹。吕特晏斯上将很担心这条油迹会暴露俾斯麦号的行踪,引来复仇的英军舰队。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实了吕特晏斯上将推断的准确性——尽管油迹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但是英国人确实通过油迹获得了俾斯麦号战列舰的相当一部分的航线。
吕特晏斯明白,如果这时继续按照原计划执行任务,这支德军舰队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危险。于是7个小时以后,下午2点20分,俾斯麦号向护航的欧根亲王号发出指示:“如果收到俾斯麦号发来的命令,那么,欧根亲王号必须立即利用暴雨的掩护躲过英军的追击,按原速航行三小时后,找到德国的油轮,加油后继续执行袭击盟军商船队的原定任务。如果遭遇敌人,则由舰长进行指挥,停止执行任务。”
而这个任务的命令代号是:“Hood”,也就是8个小时前被击沉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的名字。
吕特晏斯上将和欧根亲王号舰长赫尔穆特.布林克曼上校(Helmut Brinkman)都清楚:失去了俾斯麦号战列舰的保护,欧根亲王号成功完成此次任务的几率将会大大降低:如果只是遇到护航商船队,欧根亲王号完全可以应付的过来;但如果遇上了杀气腾腾的英军战列舰或是航母,那就不好说了。
80分钟后,下午3点40分,布林克曼上校听到了那个单词。他抬头望向不远处的俾斯麦号,一开始俾斯麦号的转向并不明显,但他知道,俾斯麦号正在向右舷方向转去。
不出几分钟,俾斯麦号的巨大的身影就渐渐消失在他和所有欧根亲王号的水兵的视线之中。布林克曼上校当时还不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看见这艘刚刚创造了奇迹的战列舰。
1941年5月27日,上午10点39分。俾斯麦号战列舰被英国皇家海军击沉。
不过那就是后话了。
布林克曼上校在俾斯麦号战列舰离开以后,精神就开始高度紧张。甚至可以说有点惊弓之鸟的味道,毕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欧根亲王号上的水兵不用望远镜都能看到跟在这艘重巡洋舰后面,保持着距离的英国军舰。
虽然知道英国人的鱼雷无法越过这么远的距离击中欧根亲王号,但是离敌人这么近,又不交战的情况让这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舰队里服役的老兵第一次产生了一种窒息感。他下令把航速提到最高,尽力规避英国军舰。
多亏了阴沉的天气,和厚实的雨幕,以及离队的俾斯麦号战列舰,英国军舰的注意力没能在欧根亲王号集中多久。尾随欧根亲王号的两艘英国军舰于大约晚上7点开始不再进行对欧根亲王号的监视,因为从24日晚上7点37分以后的英军无线电通信就在也找不到欧根亲王号的名字了。
随着敌舰的踪迹消失,布林克曼上校松了一口气。
夜航还算是平静,除了风和雨还有海浪的声音,欧根亲王号一直都没有遇到敌舰,甚至连一架侦察机都不曾碰上。舰上的每一个人在感到庆幸之余,也在奇怪,为什么英国人还没有发现这艘战舰呢?虽说俾斯麦号是英军的主要目标。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俾斯麦号战列舰吸引了英军的火力,那么这样看来,这艘初出茅庐就创造奇迹的战列舰恐怕是凶多吉少了。很难说布林克曼上校没有为吕特晏斯上将和林德曼舰长担忧过他们的命运,但是他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给引了过去。
欧根亲王号的燃油已经所剩无几了。
在茫茫的大西洋上几乎以全速航行了2天多,1941年5月26日,欧根亲王号的燃油舱内只剩下250吨燃料了。然而舰员仍然没有发现吕特晏斯上将——那个已经葬身于海底的海军上将口中的油轮在哪里,似乎它就不曾存在过。恶劣的天气虽然帮助这艘重巡洋舰逃离了英军复仇的怒火,但是现在也开始逐渐威胁到欧根亲王号本身的正常航行。
随着燃油的量每时每刻都在递减,舰上水兵,包括舰长本人都陷入了某种不易被发觉的焦躁之中。但是,5月26日中午还没有过去,布林克曼上校的焦虑终于被水兵的报告抚平了。
“Kapitän!Wir haben den Tanker gesehen!(舰长!我们看到了油轮!)”
他从舱室里急切地走出来,发现真的,有一艘油轮远远的漂浮在海面上。
“Großartig!(太好了!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德文单词在英语中相当于“great!”,所以也会翻译成“庞大的”)”
那是隶属于纳粹德国的油轮“斯比舍恩”号(Spichern,好像这个名字和德文单词“拯救”只有一个字母的差别,那个单词的拼法是speichern),欧根亲王号在这艘油轮处补满了这次可以说是狼狈的逃跑所消耗的燃料。准备继续去完成没能和俾斯麦号战列舰一同完成的任务,不要忘记,“莱茵演习”行动的目的是摧毁盟军护航的商船队。
但是,在接下来的3天里,一直到1941年5月29日,全舰的水兵意识到这艘重巡洋舰的引擎出了问题的那一刻,这艘德国海军当时实力最强的战舰之一,只是在广阔的大西洋上白白的浪费了72个小时的燃料。说来可能有点讽刺,但是事实上,欧根亲王号上的水兵因为被鲸鱼和某些奇形怪状的云团吓到而做好战斗准备的次数,比真正响起接敌警报的次数还要多。
因为这茫茫海洋上,什么都没有出现。就像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笔下的那没有一丝蒸汽的太平洋一样。(这样的描写在凡尔纳的小说当中并不少见,在他的著名三部曲当中的最后一部,《神秘岛》中出现的次数尤多)舰上的每一个人,包括布林克曼上校本人都已经厌倦了这种波希米亚式的漂泊生活:他们正在打仗,同英国人打仗!既然直接登陆的作战计划已经落空,那就通过摧毁商船队来断绝它的战争资源供给呗。可现在,什么都没有,布林克曼的最后一丝耐心早已在半天前烟消云散,现在所支撑着他的不过是普鲁士军人的传统思想罢了。
所以当他们发现引擎出现问题的时候,与其说是感到惋惜,不如说是感到庆幸:因为他们可以名正言顺的结束这次行动,投入到下一个作战行动之中去了。在紧急修复以后,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立即返航布雷斯特——也就是一开始吕特晏斯上将制定的计划的目的地。
2天以后,1941年5月31日,欧根亲王号抵达法国的布雷斯特港。直到上岸的时候,欧根亲王号上的船员才知道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悲惨命运,那时俾斯麦号战列舰已经沉没4天了。
希特勒彻底对自己海军舰队失去了信心,雷德尔元帅被告知,不要再派遣任何大型水面舰艇前往大西洋了。除了派遣邓尼茨元帅的潜艇部队前往大西洋袭击盟军舰队以外,德国海军就不再什么活动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称呼邓尼茨为元帅是因为这个叫法更为出名,而他直到1943年1月10日才升任海军元帅,莱茵演习行动时他的军衔是海军中将)。
于是便有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大西洋上的海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德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也好,还是欧根亲王号这样的重巡洋舰也好,却不得不作为全军上下为数寥寥的sit in the stands的板凳队员而存在,雷德尔元帅知道,如果它们不再能够出海,那么这几艘军舰现在的唯一作用就是:给英国人带来一些心理上的震慑。
不过这样的日子也算是悠闲,在接下来的256天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就那么一直呆在船坞里面。就在它停泊的这段时间里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到了最大范围: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举入侵苏联;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的三艘主力航母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日本军队袭击美国殖民统治之下的菲律宾,麦克阿瑟将军在仓皇之中逃离了那片被战火淹没的土地。
而这么停泊在港区里的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现在就有一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味道了。
很难说欧根亲王号上的水兵在返回布雷斯特港以后,是否还保持着“莱茵演习”行动前的作战热情。可能有,也可能已经被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悲惨下场和长时间的无谓的航行给消磨殆尽了。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希特勒的这个决定让欧根亲王号避免了许多可能的恶战。
但说是平静,其实也并不完全如此,和与刚刚服役4个月的提尔比茨号战列舰此后在挪威的那几个高纬度港口所遭遇的惊人的相似,1941年7月2日,停泊着的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遭到了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但这次,这艘战舰没有能够成功防御,这次轰炸也是欧根亲王号服役历程上第一次既出现战损,又出现人员伤亡的袭击。数枚英军炸弹直接命中,或落在欧根亲王号舰体周围,成为近失弹。
水兵们还记得一年之前在造船厂船坞里遭遇的英军的轰炸,防空警报过后,这艘战舰并未出现一丝一毫的损伤;但这次,则从它的舰体上腾起了黑色的烟柱。
虽然舰上的水兵没有遭遇提尔比茨式(可见Countdown 04)的恐怖,但是仍然有至少60名水兵直接死于爆炸或是飞舞的弹片。这下,欧根亲王号就不得不在布雷斯特港接受大修了。
修理一直持续到1941年12月15日,而欧根亲王号的下一次行动,则是1942年2月11日了。

1942年1月12日,在位于东普鲁士腊斯登堡(Rastenberg)的“狼穴”(Wolfsschanze)里。海军司令埃里希.雷德尔元帅正面无表情的站着,倾听着希特勒关于德国海军三艘主力战舰的未来去向的意见。
他觉得希特勒简直是疯了:因为只有一个疯子才会让这支并不算很强大的海军的一小部分兵力去挑战一个老牌海上强国。他甚至还要求这三艘军舰从东航线北上到达挪威,先暂且不提把德国海军的主力放在挪威是否有意义,雷德尔元帅甚至都不确定这三艘军舰是否能完整的到达预定位置。
因为所谓东航线,就是被德国水兵揶揄为“女王陛下的引水渠”的英吉利海峡。
虽然听上去这个绰号有些漫不经心的意味,但是每一个德国水兵都了解,要想在英吉利海峡里航行,简直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舞:大片的水雷区,英国人布置的重型大炮,驱逐舰舰队以及击沉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英国本土舰队,这些海上武装力量和防御工事当中任何一个毫无疑问会对德军军舰进行严重的威胁。
但是雷德尔元帅甚至都没有提出异议的权力:陆军元帅,著名的“沙漠之狐”埃尔温.隆美尔元帅在1940年7月16日,德国海军方面准备实施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Unternehmen Seelöwe)时,还曾经有权力提出激烈的反对:“Das ist Selbstmord!(德语:这是自杀!)”。但是雷德尔元帅现在什么都做不了,他已经失败了两次了,如果他现在提出异议,那么恐怕等待他的也只有被逼着走向后台或者是更糟的结局了(希特勒很擅长做这种事,冯.伦德施泰特,海因茨.古德里安等德军名将都曾被他逼着解除了领导权,而隆美尔的下场则更为悲惨,他于1944年10月14日被逼自杀,次日,元首宣布他死于战场上所受的重伤,而事实则是由于隆美尔的副官——赫尔穆特.朗上尉警告维斯瓦集团军的指挥官戈特哈德.海因里希将军才最终大白于天下的,详细描述可见科尼利厄斯.瑞恩的《最后一役》)。
但他仍不能克制住自己惊愕的表情流露出来,事实上,在场的所有高级将领都不能自已地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希特勒对他们的反应很是不满,他脸上的肌肉抽搐了几下,然后铿锵有力地蹦出了一句话:
“幸运只会眷顾那些敢于冒险的人!”(笔者并不能确定希特勒究竟是如何用德语来表达这句话的,所以这里并不用德文来表述)
于是“瑟布鲁斯-雷霆”行动就这么定了下来,其中海军方面的代号是“瑟布鲁斯(Cerberus)”,而空军方面的行动代号则是“雷霆”。有意思的是,这个代号的潜台词意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由于2月13日是西方人眼中最不吉利的日子:“黑色星期五”,所以行动于1942年2月11日这一天正式开始。得益于德国人在行动之前大张旗鼓进行的战略欺骗,以及英吉利海峡的防御工事已经使英军掉以轻心。英国人竟然天真地认为:正被困在布雷斯特港的这三艘德国军舰将要前往热带地区展开作战行动,这一点实在让人难以理解。(英国人在二战中作出的战略误判并不在少数,例如在攻占安特卫普港以后,英军本可以肃清敌人将港口的水道和附近的运河一并夺取,但不知为什么,他们没有这样做。这导致了盟军部队的后勤补给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间接导致了“市场-花园”行动的失败)并且,德军的扫雷艇也不顾自身的安危,在英国人眼皮子底下,为德国军舰清出了一条可以通航的水道。
三艘德国军舰和20艘驱逐舰,鱼雷艇构成的德国舰队从布雷斯特港出发了。时间是1941年2月11日,晚间8点30分。
夜雾很浓,这对德军既是有利之处,也是不利之处。有利在于夜雾可以干扰英军轰炸机的视线,而至于不利的一面,在行动刚开始的时候就显现了出来。
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在浓雾中迷失了方向。不过幸运的是,舰长霍夫曼上校(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德国方面还是盟军方面姓霍夫曼的军人有很多。这里不应与为此次行动提供保护的德军鱼雷艇指挥官海因里希.霍夫曼海军少校混淆。不过有趣的是,元首的私人摄影师与这位英勇的海军少校重名。)灵机一动,通过辩听居中的格奈森瑙号战列巡洋舰的引擎声来判断是否偏离了方向。
此次行动的德军指挥官,奥托.希里阿克斯(Otto Ciliax)海军中将甚至都无法相信这次行动的顺利程度:1942年2月12日,上午10点42分,英国人这才发现德军舰队已然接近了多佛尔海峡!但英军司令部此时仍然没能重视来自侦察机飞行员的报告。
“你一定是看花了眼了,德国佬还不敢在白天光明正大的驶过多佛尔海峡。”
一直到正午过后,英军的岸防炮兵部队这才目视到了德国军舰!
“搞什么鬼!那些侦查兵都在干什么?!”炮兵部队指挥官连忙指挥射击,但是在手忙脚乱之中,英军炮兵部队的连续33次齐射都没能击中任何一艘德国舰艇!最终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德军舰队扬长而去。
尽管在多佛尔海峡驻守的6艘英军驱逐舰做了顽强的进攻,可最终还是由于德舰火力太猛而不得不撤退。不过不甘心的英国皇家空军还是不断派出战斗机和鱼雷轰炸机来骚扰,直到2月12日下午6点,德军舰队才摆脱了英国人的攻击。
讽刺的是,就当希里阿克斯海军中将认为一切都已经结束了,万事大吉的时候,他的旗舰沙恩霍斯特战列巡洋舰触雷了。水雷在舰尾发生猛烈爆炸,冲击波把整舰给掀了起来,整舰的照明系统也在同一时间失效,海军中将被直接掀翻在地板上,刚刚倒上的咖啡也扣在了中将的身上,不顾身上还冒着热气的咖啡,他立即下令进行检查和损管抢修。
沙恩霍斯特号的航速很快就降到了12节。
随后的19点55分,格奈森瑙号战列巡洋舰的舰尾同样触了雷。
现在,整个德军舰队的三艘主力舰当中,只剩下了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还是完好无损的了。这可谓是奇迹,它先是被鱼雷袭击,后来被三艘驱逐舰围攻,最后又穿越了英军布设的水雷而毫发无损。而另外两艘体积更大的舰只则受损严重。
2月13日,午夜时分,当希里阿克斯海军中将所率领的舰队进入德国领海的那一刻。不论是布林克曼上校,还是霍夫曼上校,以及这将近5000名水兵都松了一大口气。2月13日上午8点,德军舰队抵达德国易北河的河口。
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近乎等同于自杀的任务,竟然戏剧性的成功了!
没有证据可以表明雷德尔元帅在行动成功以后的态度,但是,除了放下心来,睡一个比较安稳的觉是时年65岁的海军元帅的最好的选择。
但是,接下来,这艘重巡洋舰在前往磁性真正的目的地,挪威的特隆赫姆港时,命运却和它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2月23日早上7点,此时距离欧根亲王号2月21日上午10点驶离威廉港过去了45个小时。3艘英军潜艇发现了它,其中一艘潜艇朝欧根亲王号进行了一次鱼雷齐射。
这一击所造成的损坏,虽然并不致命,但也的确够欧根亲王号喝上一壶的了:舵机完全损坏,舰尾几乎折断。5名水兵在鱼雷袭击中丧生,布林克曼上校拼尽全力,使欧根亲王号于3月准时抵达特隆赫姆。接下来,便是紧张的维修。
维修一直进行到1942年5月初。
1942年5月16日,欧根亲王号离开挪威,再度返回基尔港。
而德国海军对这艘幸运的重巡洋舰又一次进行了大修。由于布林克曼上校在欧根亲王号上的优异表现,他于1942年9月1日晋升为少将,并且调任德国海军南方集群的参谋长。欧根亲王号于1942年10月20日正式修理完毕,在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试航后;从1943年1月9日开始,欧根亲王号再次尝试北上挪威,但这次欧根亲王号没能再碰上好运气。1月11日和1月23日的两次尝试均因为英军飞机的袭扰而失败,此后,德军指挥部就放弃了使欧根亲王号前往挪威的计划。当然,是以希特勒的又一次暴怒为代价的。

1943年1月30日,老海军元帅与希特勒的矛盾终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他愤而辞职,接替他的职位的,是一直热衷于潜艇战的卡尔.邓尼茨海军上将,而在上任海军总司令的前20天,也就是1月10日,他就已经是海军元帅了。
邓尼茨元帅并没有让欧根亲王号再一次尝试前往挪威,这也救了这艘战舰。因为就在1943年12月26日,曾经与欧根亲王号一同突破英吉利海峡的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在挪威海域英军击沉,史称北角海战。
整个1943年到1944年6月,欧根亲王号都没有真正的上过战场。分配给它的任务无非就是测试一下德军新研发出来的武器,进行一些无聊的,水兵们大多熟稔的日常训练。唯一还能称得上是新鲜事的:1944年1月6日,欧根亲王号迎来了它的最后一任德国舰长:汉斯.莱尼克海军上校。在这期间,苏德战场上的德军节节败退,西方盟军也于1944年6月6日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诺曼底登陆,并且于1944年8月25日光复巴黎。
1944年6月19日,欧根亲王号第一次重返战场,本来原定的任务是为轴心国集团中的成员之一芬兰提供援助,并且借此施加压力;然而,欧根亲王号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参战时机。在8天以后,6月27日,欧根亲王号无奈地返回格丁尼亚港(Gdynia Harbour)。
8月19日,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终于正式投入了战斗。从1944年9月13日开始,一直到11月23日苏联红军攻占瑟尔韦半岛(Serway Peninsula),欧根亲王号一直都在忙着为陆上面对着危如累卵般局势的德国军队提供炮火支援。在这70多天当中,欧根亲王号至少6次满负荷使用它的主炮。一共发射了近2000发炮弹,但这除了换来德军的节节败退以外,并没有其他实际的作用。
而且在这期间,1944年10月15日,在一次作战行动完成后,正全速航行的欧根亲王号一头扎进了德国海军的莱比锡号轻巡洋舰(KMS Leipzig)的中部,两舰都严重损坏。其中莱比锡号轻巡洋舰彻底失去了机动能力,只能作为浮动炮台来使用。而欧根亲王号则在经过短暂维修之后,则继续又踏上了漫漫的征途。

德军的最后一艘战列舰提尔比茨号也于1944年11月12日被英国皇家空军用“高脚杯”炸弹击沉于挪威的特罗姆瑟港。
说句不严肃的话,如果说提尔比茨号是“北方的孤独女王”的话,那么现在的欧根亲王号就是真正的“孤独女王”了:因为不论是它的同级舰,还是其他和它搭档过的德国军舰,都已经在海底沉寂了。
欧根亲王号的幸运此时已经变成了对舰上人员的煎熬,因为这艘重巡洋舰眼下已经成为德国海军仅剩的几艘主力舰艇了。1944年12月,趁着苏联红军凌厉的攻势慢慢的减缓,德国方面抓住这个时机使得欧根亲王号又进行了一次改装,主要加装的是用以防空的高射炮,这让欧根亲王的防空能力大大提升。
但是在当时没人知道的是,欧根亲王号的这次改装再也派不上用场了。随着纳粹德国的指挥系统的完全崩溃,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直到战争结束都窝在丹麦的港口里,它就这么静静地谛听着来自欧洲的那个自诩“将会存在千年”的第三帝国的瓦格纳的《诸神的黄昏》式的毁灭的乐章走向高潮。
而对于欧根亲王号自己来说,最后的终章还仍然没有到来。
1945年5月7日,欧根亲王号在丹麦的哥本哈根的港口向英国人投降。
第二天,也就是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投降。自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事落下了帷幕。

在丹麦哥本哈根无所事事了20天以后,1945年5月27日,欧根亲王号和其他几艘德国舰艇在英军的护航下前往威廉港——也就是欧根亲王号第一次前往挪威时所离开的港口,历史的车轮转了一个圈,又把欧根亲王号送了回来。
在丹麦的20天里,对于这些德国水兵的作用,也就是让他们学会了开汽车。
战胜的盟国抽签分割了德国的舰艇,欧根亲王号被美国人抽中,成为了美国海军的财产,而它的正式名称也由KMS Prinz Eugen变成了USS Prinz Eugen。虽然被当作商品出卖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是欧根亲王号上的水兵仍然感到很幸运:他们没有被苏联人抽中。如果被苏联人抽中,那么他们在书中所看到西伯利亚那寒冷的荒野将成为他们半生的归宿。
1945年12月13日,欧根亲王号离开了停泊了近7个月的德国威廉港,驶向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波士顿(Boston)。而这次,它将一去不回。
也正是在波士顿,美国人宣布了这艘幸运之舰的最终命运:作为美国战后核试验的测试靶舰。
在费城(Philadelphia)做了短暂停留以后,1946年3月,欧根亲王号驶向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而这里,则被美军用来进行了数次核试验。
最后一批来自德国的水兵与这艘传奇的舰艇道永别应该是在1946年5月1日,本来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是想要亲眼目睹欧根亲王号的最后时刻的,但是最终他们还是在核试验正式开始前2个月返回了德国。
现在只剩下欧根亲王号独自一身漂浮在异国他乡的海面上了。
也就是在这种时刻,欧根亲王号的生命乐章迎来了最为痛苦,最为疯狂,但又是解脱的最后一段——升华和死亡。
1946年7月1日,一架美军B-29轰炸机向爆炸点投放了一枚原子弹。
在一瞬间,足以让人在百分之一秒以内失明的强光淹没了海洋和目力所及的一切,欧根亲王号也好,还是其他靶舰也好,全都淹没在这仿佛是创世一般的强光之中。
接着,是一阵剧烈的仿佛足以摧毁一切的强风,那是冲击波,然后就是上万摄氏度的高温。
欧根亲王号上的玻璃在一瞬间都被熔化,上层建筑也遭受了冲击波的严重破坏,整条船都变了颜色。但是,当辐射降至可勘测水平时,实验人员惊讶的发现:这艘距离原子弹爆心仅仅1194码(约1092米)的重巡洋舰竟然没有沉没!而它周围的靶舰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7月25日,欧根亲王号又参加了第二次核试验,这次它距离爆心1990码(约1820米),在爆炸以后,欧根亲王号的舰体表面甚至都看不出明显的损坏!由于这次核试验破坏力太大,原定的第三次实验被取消了。
欧根亲王号将“奇迹”这个词语诠释到了它舰船生涯的最后一刻。
1946年8月29日,也就是第二次核试验结束后35天,美国海军宣布欧根亲王号正式退役。欧根亲王号的战争乐章也在经历了紧张的序幕,跌宕起伏的命运和最后仿佛要震碎一切的高潮之后渐渐地平息了下去。由于惧怕强烈的核辐射,一直到1946年12月22日,才有拖船敢于接近这艘已经被核爆和风暴严重损坏的完整的重巡洋舰。
但拖船上的工作人员注意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这艘船的侧倾极为严重。事实上,这是旧伤复发所导致的。接连的两次核爆炸和持续的风暴使得它1942年2月23日中过鱼雷的舰尾再次被损毁,12月21日,它的侧倾角就已经达到了35度。
在拖行的过程当中,欧根亲王号终于撑不住了。它慢慢地,慢慢地倾覆在一片碧蓝色的海水之中。然后它便那么一直保持着那个姿态,时至今日,仍然如此。

它的身上已经长满了海洋植物,只有向上的船的底部还露出锈蚀的钢铁表面。
欧根亲王号的传奇,就此落下了帷幕。
慢!
落幕并不完全等同于曲终人散。
1978年,在欧根亲王号上服役过的前船员终于想起了这艘已然沉没在夸贾林环礁的不沉之舰,经过长时间的与美国政府的协商,他们终于同意让德国人带欧根亲王号的一部分返回德国。
最终,人们选择带着足足有12吨重的欧根亲王号的左侧推进螺旋桨返回德国,回国后,将它陈列在德国基尔的海军博物馆,与德国海军最为著名的U型潜艇陈列在一起。

因为他们没有忘记,1938年8月22日,欧根亲王号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这艘战舰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当然是那最后的“十字路口”行动。
但是欧根亲王之所以是欧根亲王,不仅仅只是因为它经受住了两次核弹的袭击,而是因为它的幸运也好,坚固也罢,使它熬过了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造灾难。
它成为了见证者。
它见证了德国海军的历史,也见证了第三帝国的兴亡。
同时也见证了它自己那最后一刻的奇迹。

在写作这篇文字之前,我在朋友的推荐之下打开了这个视频。
翻着资料,我突然看到了视频片尾欧根亲王的微笑。
是那种甜蜜的,发自内心的但又毫无疑问是如释重负的微笑。
仿佛是在说:
“一切终于都结束了......”
“那么,让我们一起回家吧。”
在那一刻,我感到似乎她在经历过了杀死了数千万人的战争,和足以抹去一切的核爆之后。
从容无比,若无其事地归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