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思维闭环的人说理。“继续洗阿里”
别和思维闭环的人说理。“继续洗阿里”
什么叫做思维闭环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负循环的、并混淆了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正常来说,“因为他是一个坏人,所以他说的话不可信”,这是因果关系。相关关系则恰恰相反,“因为他说了这种话,所以他是坏人”——因果关系更能证明两者的联系,而相关关系则不一定能证明两者的关系。而当一个人不断地相信另一个人是错的时候,他就会去找各种各样的细节去证实自己是正确的,而不去考虑自己也有错误的可能性。
许多人仅以相关关系得出结论,其实是有失公正客观的。而这种思维闭环的负循环,也使他们坚信自己是正确的,而忽略了许多可以“证伪”的证据。
举一个故事:一天,某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子,当他看到邻人唱着歌去田里干活的时候,他就觉得,这个邻人可能是偷了自己斧子的贼人,于是他就接连观察了这个邻居几天。结果他每一天都更觉得这个邻人就是贼,最后从一颦一蹙、一举一动,都仿佛能看出邻人偷窃了自己斧子的洋洋得意·····后来,当他在自己家中找到了斧子以后,才发觉自己错怪了邻居。
故事中,农夫不断地观察邻人的举动,并借以一些动作、细节,来完善自己的想象、加强自己的认定,但其实,斧子根本就没有被偷,而是安安稳稳地呆在自己家中。
另一方面,思维闭环也会首因理论相关,即第一印象。因为人们固有的第一认知,所以会得出基于第一认知的、相应的想法,也就是根据自己的第一认知,去寻找证实的证据。
比如,所谓的“舔狗文化”,其中所提到的“她看我了,她还爱我”;再比如,马云等人都是商人,而商人无商不奸,所以马云说的“商业是最好的公益”是完全不可信的,马云是“奸商”;还比如,一篇拓展思维模式的文章,被指摘,是由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写出来的,不值得信——但事实是什么样的呢?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多数人只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由此推断其他环境应该是怎么样的,但是,他们并没有见过或者体会过,其他环境下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的思维相对固化,这一点,也影响到了他们的行为与言行。
我曾经看到了一篇文章,其基于一本书《贫穷的本质》,做出了一些说明,也包括思维闭环。但我大体浏览之后,再去看评论的时候,发现了诸多非议、贬低、嘲讽、抨击等等,当我再回首去看文中的“思维闭环”时,我发现,评论区诸多的人,虽然发表着反对意见,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恰恰证明了思维闭环与首因理论——作者是在单纯地讨论一个知识、一个模型,而许多人却上纲上线,用个案、用主义,来驳斥理论和模型。就好像道士教和尚念经,西医教中医针灸一样,荒诞而滑稽。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蚂蚁金服暂缓上市”,如此简单的一句话,竟然能被衍生出许许多多的问题。不知“暂缓”二字,该当如何理解?“暂缓”,就是暂时停止,缓期执行。为什么?因为监管机构要评估其风险,完善其管理办法,因而,后来监管部门才发布了“暂行管理办法”,并广泛征求意见。
从来都是企业先创新,监管机构看到了风险,就出台监管措施,来控制、保护企业的创新,以免失去控制,造成高风险事项。如果企业的一项创新是不可靠的,有害无利的,那么监管机构是不可能让其继续存在的。好的,有利的,会被留下;坏的,不利的,会被根除。这是监管部门的做法。
蚂蚁金服的问题,在于风险高了点,超出了监管部门的预期,假如有高风险事项出现,可能给阿里集团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会引起一连串的蝴蝶效应,牵连到其他行业。而新出台的管理办法则是限制了蚂蚁金服的业务规模、降低风险,提高了蚂蚁金服从业的基本准备金额,两者都是对风险的管控,换而言之,这是对蚂蚁金服的拘束、也是保护,不希望蚂蚁金服成为第二个雷曼兄弟。
但从某方面而言,蚂蚁金服的理念是被认可的,蚂蚁金服做的业务是常规行业从业者不愿做、不想做的,主要是小额贷款,其次是中小企业贷款。小额贷款利率高,大额贷款利率低,是很正常的一种常规操作,在银行里,也是一样的。打个比方,100元的10%是10元,10000元的0.1%也是10元,金额越大越划算。
文章已到末尾。评论区或可见证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