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那些自然界中的演员们
本文作者 Tadpole | 公众号 biokiwi
在话剧或影视作品里,演员力求还原剧本中的角色,将观众带入想要描绘的场景和故事中。

在自然界,也有一帮“演员”,为了生存,努力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
“形”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少“演员”从装备和外表出发,做到和“角色”融为一体,以假乱真。这里我们提名几个代表,供大家惊讶、感叹。
大家可以先尝试猜猜看这是什么东西,再去看正确答案是什么。
你以为这是一只蚂蚁?

其实它是一只蟋蟀(Macroxiphus sp katydid)

你以为它们都是黄蜂?

其实只有AB是蜂,CDE是食蚜蝇,F是苍蝇
(A)Dolichovespula media; (B) Polistes spec.; (C) Eupeodes spec.; (D) Syrphus spec; (E) Helophilus pendulus; (F) Clytus arietes

你以为这两条是同一个物种?

其实左边有毒,右边的无毒。
左: Micrurus tener;
右: Lampropeltis triangulum annulata.

事实上,在生物学,确切的说是演化生物学里,这些“表演”都属于拟态(Mimicry),是指物种 A 在其演化过程中,获得与物种 B 相似的特征,用以混淆物种 C(例如物种 A 的捕食者或猎物)的认知,进而使其远离或靠近物种 A。
但这仅仅只是表演的外在条件,在精致的“妆容”或“服装”加持下,惟妙惟肖的神韵更加重要。
“神”似
在电影或影视剧里,很多龙套演员会被要求扮演即将死去的人或尸体,这是一个看似轻松但并不简单的事情。

同样是扮演尸体或者“假死”的表演,自然界里的一些生物有着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方式,其中不少演技精湛的家伙甚至可以拿到“S卡”(综艺《演员请就位》中表演极佳的人可获得S卡)。
这些“演员”主要分为两大流派:Tonic immobility 和 Thanatosis。
强直静止(Tonic immobility,TI)派
在扮演“尸体”的时候,这一流派更加注重整个肢体的状态,力求还原失去生命后肌肉僵直的感觉。
例如下图中,左边这只蚂蚁(Ochetellus glaber)在攻击右边这只,后者(Rhytidoponera metallica)立马进入“假死”的状态迷惑对手。

每个演员都有自己专属的进入表演状态的方式,这些 TI 派的“演员”们也不例外,其中比较具代表性的是一类大家十分熟悉的动物——鸡。

将一只鸡放在地上,并使其头朝下、接近地面。然后用粉笔或蜡笔从鸡的喙出发,在地上向前画一条直线;如果鸡一直盯着这条直线,那么它就成功进入其表演状态了。鸡的这种 TI 状态甚至可以持续30分钟。
这种方式也被称为鸡的催眠术(Chicken hypnotism),如果有养鸡的朋友欢迎尝试一下,并在评论区给我们反馈是否奏效。
装死(Thanatosis)派
至于装死(Thanatosis)派,它们不仅注重体态,还对很多细节十分讲究,精益求精。
例如这类外号叫猪鼻蛇(Hognose snake)的爬行动物,就是一个“细节控”。当发现像猫科动物之类的捕食者靠近的时候,它会蜷缩起来假装自己已经死掉了。为了让捕食者信服,它还会吐出一些具有难闻气味的食糜和残渣。捕食者为避免食用腐臭食物带来的传染病或毒害作用,就会对它失去兴趣,这位“演员”便得以脱身。

这套表演方法不仅对敌人管用,在夫妻之间也同样奏效。很多蜘蛛在交配之后,雌蜘蛛会吃掉雄蜘以补充营养、抚育后代。但有一类名为 Pisaura mirabilis 的蜘蛛,其雄性个体会在交配行为之后装死,以躲过被吃掉的命运。而雄蜘蛛这样做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就是“渣男”或者“海王”,为了和更多的雌性交配,产下更多属于自己的后代。

不仅如此,“装死”这个表演形式对我们人类而言,不单单适用于在影视作品中扮演“尸体”,在关键时刻还能救我们一命。例如在野外碰到熊的时候,将手或手肘盖在脸上装死,可能会让熊失去兴趣并离开。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在以上“演员”中,你认为谁能拿到“S卡”呢?
参考资料
Endler, John A. (1981). "An overview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micry and crypsis".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6: 25–31.
Boppré, Michael; Vane-Wright, Richard I.; Wickler, Wolfgang (2017-01-01). "A hypothesis to explain accuracy of wasp resemblances". Ecology and Evolution. 7(1): 73–81.
Chittka L, Osorio D (2007) Cognitive Dimensions of Predator Responses to Imperfect Mimicry. PLOS Biology 5(12): e339.
Mimicry - wikipedia.
Henningsen, A.D. (1994). "Tonic immobility in 12 elasmobranchs - use as an aid in captive husbandry". Zoo Biology. 13 (4): 325–332.
Cortez, C. M.; Silva, D (2013). "Hypnosis, tonic immobility and electroencephalogram". Jornal Brasileiro de Psiquiatria. 62 (4): 285–296.
Tsoukalas, Ioannis (2018). "Theory of Mind: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4 (1): 38–66.
Apparent death -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