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晋国分裂的前因:原来竟始于这两个功臣二代的一场宫斗

2019-08-26 22:13 作者:晋公子8  | 我要投稿



本期话题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在他死后,晋国两大政治家族赵氏和狐氏因为立谁为君的问题发生了激烈斗争。

经过几个回合的交锋,赵盾击败狐射姑,坐稳了执政大臣的位置,由此开启了异姓诸卿专权,终至三家分晋的历史进程。


1 、廷议新君




公元前621年八月,刚刚走进执政第七年的晋襄公溘然长逝。他的死就像一支哀婉的终曲——曲终人散,晋国历史上一批大有为的君臣凋零殆尽,晋文公和晋襄公父子创立的辉煌霸业,此时已渐渐沾上了落寞的尘埃。

回想八年前的秋天,晋文公重耳在清原举行规模盛大的军事演习,宣布将全国军事力量整编为五军。

先轸、郄溱、先且居、狐偃、栾枝、胥臣、赵衰、箕郑、胥婴、先都等十位在争霸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晋国勋臣被任命为五军将佐。

那个时候,将星熠熠的晋国是天下诸侯都必须小心仰望的霸主。




然而春秋代序,物换星移,转眼来到公元前621年春天,晋国在夷地再次举行军演的时候,曾经见证了清原盛举的十大将帅便只剩箕郑、先都两人而已,时至八月,文公之子晋襄公也驾鹤西归了。




但在这个悲伤的时刻,身在晋国的人们却来不及哀悼,来不及缅怀,因为朝堂之上,关于迎立新君的宫斗正在两位功臣二代——赵盾和狐射姑之间激烈地进行着。





按照西周以来相沿成俗的宗法制度,关于继承人的问题本来无可争议:晋襄公的太子夷臯应该名正言顺地继承大统,成为晋国新君。

但是,在晋襄公执政的这短短七年当中,晋国一直身陷在紧张激烈地对外战争当中。北伐狄人,南略楚国,东服卫国……,对了,最重要的,还有西征秦国。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也只有雄才大略的晋襄公能够驾驭。




眼下,他的儿子夷臯还只是母亲缪嬴怀里抱着的婴儿,忧心社稷的朝臣们纷纷呼吁:“晋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成年君主!”

于是,晋襄公的遗孀缪嬴和太子夷臯的哭泣便被这一片“立长君”的呼声无情地吞没了。

太子既然不能接任,那么谁该继承大统?身为中军元帅、百僚之首的赵盾首先提议道:

“立公子雍。”




公子雍是晋文公的庶子,晋襄公的庶弟。此时身在秦国,位为亚卿。赵盾之所以提提名他,重要原因之一恐怕是公子雍与秦国的亲密关系。

赵盾说:

“立襄公弟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故好也,立善则固,事长则顺,奉爱则孝,结旧好则安。”——《史记·晋世家》

自先君晋襄公登基以来,秦国始终是晋国霸业最严重也最迫近的威胁。

襄公元年(公元前627年),秦穆公趁晋国大丧之际,派遣三将长途偷袭郑国。在返回的途中遭到了晋国中军元帅先轸的坚决阻击,酿成崤之战的惨败(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旧文《秦穆公究竟算不算春秋五霸之一?》)。秦晋联盟正式破裂。

在此后的数年当中,秦穆公多次兴兵攻晋,终于在公元前624年于王官大破晋军,一雪前耻。




秦晋兵连祸结,晋国却人物凋零。晋襄公与五军将佐的先后谢世让赵盾不得不重新考虑对秦邦交。他主张扶立公子雍,正是希望这位现任的秦国亚卿,能够在正位之后敦亲睦邻,重修秦晋旧好,让晋国的霸业不至于因为强邻的挑战而衰落下去。




但是赵盾的这个主张一经提出,就遭到了中军副将狐射姑的坚决反对。他主张立晋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乐为君。他说:

“不如其弟乐。辰嬴嬖于二君,立其子,民必安之。”——《史记·晋世家》

在晋文公的九位夫人之中,公子乐的母亲辰嬴是身份最特殊的一位。因为她曾经是晋文公的侄儿媳妇,也就是文公的前任晋君——晋怀公子圉的夫人。

当年身为太子的子圉被父亲晋惠公派往秦国为质,秦穆公将辰嬴嫁给了他,以结与国之好。




没想到,在晋惠公病危之际,子圉为了争夺大位,在没有得到秦国同意的情况下抛弃辰嬴,潜逃回国。

这让秦穆公非常难堪,于是他转而将辰嬴嫁给晋文公重耳,并支持重耳返国推翻了晋怀公。(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旧文《晋公子重耳请求秦穆公助他返国,秦穆公:除非你娶了这个女人》)

在晋国内部的诸多派系中,惠公、怀公一系势力与文公、襄公的敌对倾向最强。文、襄二公执政的时候,他们的铁腕政治压得前者喘不过气来。现在襄公薨逝,新君将自外入主。

因为在国内缺乏根基,所以他要坐得住君位,最好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狐射姑提名公子乐,正是看中了他的特殊身份,在惠、怀系和文、襄系之间左右逢源。




单从赵盾和狐射姑的提议来看,两位大臣的主张似乎都出自稳固政局的初衷。所不同者,赵盾的着眼点在改善外交,而狐射姑的着眼点在和辑内政

但真实的情况是,赵、狐二人的廷议争辩,背后却有着更深层次的利益关切。这是晋国最显赫的两大家族赵氏与狐氏的一场政治豪赌。为了赢得这一局,对赌双方都将自己的政治前途、家族荣誉全部押上了赌台。

要说明白这场赌局,我们的话题还得倒回去,从公元前621年春天在夷地举行的那场军演讲起。

2、狐、赵之争



公元前621年春天在夷地举行军演,晋襄公的目的是要在老帅凋瘁之后,为晋国遴选一批新的栋梁之才。

春秋官制的通例是军政合一,这批新任三军将佐(此时,晋襄公裁撤了新上军和新下军,将军制从原来的“五军制”改为“三军制”)将来也就要成为左右晋国政局走势的新贵了。

而在他们之中,由谁来出任“中军将”一职,尤其引人关注。因为中军将不但是三军之首,同时还兼着朝廷的执政大臣,是名副其实的晋国“二当家”。




此次军演中,被晋襄公任命为新一届“中军将”的是狐射姑,而他的副手即“中军佐”的职务,晋襄公则授予了赵盾

这个中军将、佐的安排很可能是“拼爹”的结果:

文公一朝,狐射姑的父亲狐偃和赵盾的父亲赵衰都位在声名显赫的“五大臣”之列。他们曾经追随晋文公流亡多年,并为文公的最终返国立下过汗马功劳。

同时呢,狐、赵两家还都与晋国公室沾亲——狐偃是晋文公的舅舅,赵衰是晋文公的连襟。狐射姑能够压倒赵盾,先一步出任“中军将”,他父亲的这个“舅氏之尊”恐怕助力不小。




既是功臣二代,又是晋襄公的表亲,狐射姑的骄横不难想见。就在这一次夷地军演上,后来出任过晋国上军佐的臾骈就遭到了狐射姑的当众羞辱。

和志得意满、飞扬跋扈的狐射姑比起来,站在他身边的副手赵盾要显得更加谦逊和低调。但让狐射姑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个低调的副手把“中军将”的头衔从他的手里抢走了!




就在夷地军演之后不久,晋国又在董地举行了本年度的第二次军演,这次军演的目的只有一个:更换中军将。

狐射姑原任的中军将一职被改派给了赵盾,而他本人则降职接任赵盾之前担任的“中军佐”。

两次军演,将、佐易位,这样戏剧性的变化背后其实是晋襄公的老师——太傅阳处父在暗中推动。




据汉代刘向所编的《说苑》一书记载,阳处父早年为了投入晋文公门下为臣,曾经试着去走过国舅爷狐偃的门路,结果狐偃推诿拖沓,白耽搁了阳处父三年功夫。

无奈之下,阳处父被迫改弦易辙,央求赵衰。没想到赵衰三天就帮他把这事儿给办成了。




到晋襄公当国的时候,那个曾经在世袭贵族的朱门大宅前处处碰壁的阳处父早已不是吴下阿蒙了,身为太傅的他在晋国政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当夷地军演举行之时,阳处父碰巧出使卫国。等他回到国内,听说老长官的儿子赵盾让狐射姑压了一头,只能担任中军佐,阳处父便处心积虑地撺掇晋襄公在董地举行了改易中军将的第二次军演。




《左传》研究专家杨伯峻先生说,阳处父在董地举行军演,推动中军将换人。虽然这件事儿他事先可能跟晋襄公通过气,但最终的决策却是他独断专行,身为太傅的他是以国老的资格来主持这次易帅军演的。

在毫无过失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从中军将任上降职使用,狐射姑的愤怒可想而知。当然,他的愤怒肯定不只是针对阳处父,一定还有那个后来居上的赵盾。




因此,在晋襄公薨逝之后的朝廷会议上,狐射姑之所以力挺公子乐继位,死活不同意赵盾提名公子雍,根本的目的还是盘算着借拥立之功,重新夺回首辅大臣的地位。

首辅只有一位,有你便没了我。既然大家谈不拢,散会之后就各行其是了。赵盾派士会到秦国迎接公子雍返国继位,狐射姑也针锋相对地派出使者去陈国迎接公子乐。




公子乐的行动很快。在公子雍还没动身的时候,他已经走到了郫邑,眼看着翻过中条山,就望见国都绛邑了。

赵盾无奈,只得派人在中途将公子乐刺杀。

当这个充满血腥的消息传回到狐射姑的耳朵里,他勃然大怒:你赵盾这就是摆明了输不起,要改文斗为武斗啊!




公子乐人死不能复生,公子雍有秦国的卵翼,一时半会儿又动不了他。为了对等报复赵盾,意气用事的狐射姑指使族人狐鞫居刺死了帮助赵盾夺权的阳处父。

狐射姑原想借这个老朽的死为自己争夺中军将和扶立公子乐的连续失败长出一口恶气,却没想到这一时冲动却让他“好乱乐祸”的坏名声像瘟疫一样在朝廷里迅速蔓延。

狡猾的赵盾趁机以擅杀国老的罪名号召群臣联合起来反对狐射姑,迫使他出逃狄地。

狐射姑的出逃,意味着狐氏这个自文公朝以来晋国最显赫的政治世家黯然退出政坛。原本双雄并立的晋国朝野变成了赵氏一姓的权力场。晋国从此开始走上了一条大夫专权,终致三家分晋的不归路。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晋国分裂的前因:原来竟始于这两个功臣二代的一场宫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