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女大学生遭顺风车司机言语骚扰,嘀嗒出行为何难保司乘安全?
12月9日,据媒体报道,一位17岁的女大学生打了一辆嘀嗒顺风车,从济南到临沂,遭遇了顺风车司机的言语骚扰。
本来从济南到临沂的路程推荐是走高速,但这位司机却坚持走国道,并且途中还停车拍照,疑似是在偷拍女生乘客,拍完照后司机竟然直接开始言语骚扰女生,“美女,我给你600块钱,你能陪陪我吗?”
这位女大学生才17岁,还是未成年,遭遇不良顺风车司机的骚扰也是非常害怕,下车后便向平台举报司机,之后该司机竟然变本加厉,持续言语骚扰和侮辱女生。
目前这位女生已经报警,并且也找了嘀嗒平台的客服,客服只是说会帮忙反馈,但是迟迟没有回馈。
当媒体记者联系平台方时,嘀嗒方面表示涉及乘客隐私不方便透露具体情况,关于这位不良司机的惩处措施,也并未透露。
司乘安全难以保障
作为一个网约车平台,司乘安全的问题是头等大事,而嘀嗒出行被曝出的司乘安全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今年8月份,一位女士对外曝光一则短视频,称自己乘坐嘀嗒顺风车时与司机发生了言语纠纷,然后司机拿着一根橡胶棍对乘客“追杀”,随后警方的通报证实了事件的真实性,该司机尹某某和乘客因为路线问题产生纠纷,随后便持橡胶辊威胁乘客。
而在2019年,广州更是发生了一起嘀嗒顺风车司机持刀恶性伤人事件,乘客因为拒绝司机的恶性加价行为,被司机用砍刀砍伤了手指。
除此之外,仅据媒体整理的官方对外报道信息来看,从2017年到2019年几乎每年都有嘀嗒顺丰车的网约车司机对女乘客发生猥亵犯罪行为,性质非常恶劣,并且屡禁不止。
顺风车业务是嘀嗒的王牌业务,正是靠着顺风车业务嘀嗒快速崛起,据嘀嗒官方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和2019年嘀嗒的营收分别是1.18亿和8.81亿,2018年的增速高达324%,2019年的增速更是达到了将近400%,与此同时,顺丰车业务的占比占到了总营收的90%以上。
嘀嗒之所以从2018年开始爆发式增长,正是得益于2018年滴滴顺风车发生恶性奸杀事件之后,滴滴顺风车业务被迫下线,才使得嘀嗒出行快速崛起,成为国内顺风车市场的头部平台。
然而,滴滴顺风车的前车之鉴,并未对嘀嗒产生警惕,连续多年来层出不穷的司乘安全问题,各种司机骚扰女乘客的恶性事件被曝光,却鲜有看到嘀嗒平台的官方安全整改措施,尽管这期间,交通管理部门多次对嘀嗒出行进行约谈甚至处罚。
司乘安全问题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在嘀嗒出行的头上。
两次上市两次失败
或许正是因为顺风车业务的不稳定性,以及嘀嗒出行对于顺风车业务的绝对依赖态势,使得嘀嗒出行两次申请上市,均以失败告终。
2020年10月,嘀嗒出行第一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招股书,而在半年之后,该上市申请在显示已失效。
2021年4月, 嘀嗒出行更新招股书后再次向港交所递交申请,然而事与愿违,第二次上市申请仍未获批,两次上市折戟,嘀嗒出行陷入了至暗时刻。
还记得在今年4月份嘀嗒第二次申请上市时,还有媒体分析表示嘀嗒要和滴滴争夺“网约车第一股”。
如今滴滴经历了众所周知的美股上市、监管调查、退市等一系列操作,已经几乎身败名裂翻身无望,而嘀嗒更是连上市的门槛都没跨过去,这两大网约车平台的处境,令人唏嘘。
滴滴的境遇,可以说是管理层咎由自取,而嘀嗒出行自从2014年成立到今天,两次上市失败,并且在市场上始终掀不起什么水花,原因在哪里呢?
嘀嗒出行的前身是嘀嗒拼车,2014年正式上线,主要提供顺风车拼车服务,以顺风车业务起家,借势共享经济的风口,嘀嗒刚刚成立便获得资本市场青睐,到2015年年中已经累计获得1.3亿美元的融资。
2017年嘀嗒出行上线出租车业务,并且在2018年1月份,嘀嗒进行了一次全面品牌升级,嘀嗒拼车更名嘀嗒出行,想要在更大的互联网出行市场分一杯羹。
值得注意的是,嘀嗒出行最后一次公开披露的融资发生在2017年,由李斌的蔚来资本投资,投资金额未对外披露,紧接着在2018年,嘀嗒出行邀请李斌出任嘀嗒出行董事长。
“讲故事”能力过于单一
在业内,李斌被誉为“出行教父”身兼数职,除了蔚来和嘀嗒外,还是易车公司的董事长。而蔚来和易车,都是嘀嗒出行的大股东。
凭借摩拜单车创始人身份被大众所熟知,李斌近些年来在出行领域做的风生水起,投资了超过30家出行相关的企业,涉及互联网造车、二手车交易、汽车金融、网约车出行平台等众多领域,涵盖城市出行的方方面面。
然而作为嘀嗒出行董事长的李斌,却没能帮助嘀嗒出行找到更加广阔的业务模式。以顺风车起家的嘀嗒,目前仍然重度依赖顺风车业务,虽然也在尝试开拓出租车业务,但2020年全年其出租车业务贡献的营收占比仅为5%左右。
据嘀嗒出行提交的招股书显示,其收入主要包括三个板块,分别是顺风车、出租车和广告业务,但是顺风车业务带来的收入占比接近90%,其余10%才是出租车业务和广告收入。
业务模式过于单一是嘀嗒出行最大的软肋,也是致命伤。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就连嘀嗒出行CEO宋中杰自己也曾公开表示“顺风车仅仅占整个出行市场的15%,这就意味着该业务的天花板并不高,增长必然会受到限制”。
所以嘀嗒出行试图将出租车业务作为其第二个增长极,但是却始终缺乏决心。
2017年嘀嗒上线了出租车业务,当年嘀嗒的营收达到2770万。但在2018年,嘀嗒却又“all in”顺风车,一方面是因为滴滴顺风车出事,给了嘀嗒顺风车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嘀嗒出行也迫切期望靠快速增长的顺风车业务,更好地向资本市场讲故事。
到了2019年,随着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以及哈啰等其它顺风车平台的入局,嘀嗒的顺风车业务增长势头渐缓。
因此,嘀嗒出行又重拾出租车业务,但是当年其出租车业务收入为626万,仅占整体营收的1%左右。
直到2020年,嘀嗒出行的出租车业务占比有所增长,但也仅为5%。可以说,在探索出租车业务这件事上,嘀嗒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始终在反复摇摆,直到今天,嘀嗒出行让然没能找到除了顺风车业务以外的第二个增长极。
是顺风车还是网约车?
除了收入模式单一和司乘安全问题外,嘀嗒出行的另一个困境,则来自政策合规监管。
在我国顺风车经营一直是一个定义不明确的灰色地带,就在嘀嗒第一次提交上市申请后不久,交通运输部针对嘀嗒出行等顺风车出行平台进行了提醒式约谈,这次主要谈的有两点:一是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业务,另一个是安全风险隐患。
安全风险隐患大家都非常清楚,嘀嗒出行司乘安全问题频发,自然要受到监管。
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业务,这就有点令人难以琢磨。顺风车行业目前仍然没有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监管条例,但是顺风车和网约车是有很大区别的,2018 年 5 月交通运输部曾明确表示,顺风车和网约车是不同性质的出行。
从定性上来看,顺风车本质上是车主和乘客,以分摊出行成本为目的,所产生的合作互助行为,2019 年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司长徐亚华曾明确表示,顺风车必须不以盈利为目的。
但事实上,嘀嗒出行平台的顺风车车主,有大量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职业司机。
笔者曾经多次乘坐嘀嗒顺风车,经常遇到累计服务次数高达数千次的车主,而在与车主的交谈中,车主明确表示自己就是靠这个挣钱的,每天往返于南京和南京周边城市,“一天来回跑两趟,一趟带4个人,能赚300块左右,平均一天能有600块收入”。
根据嘀嗒出行的招股书披露,嘀嗒出行累计收到过77次行政罚款,累计罚款金额超过200万,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便是以顺风车名义从事网约车经营。
写在最后
面临司乘安全问题、收入模式单一困境以及随时可能砸下的监管合规风险,嘀嗒出行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两次上市均以失败告终,单靠顺风车赚钱的嘀嗒出行并不顺风。
然而,除了要努力找到向资本市场讲的“新故事”以外,嘀嗒出行目前最急切要做的,仍然应该是安全保障,在出行领域,安全是第一位的,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到嘀嗒成为下一个滴滴,才后悔莫及。
作者:F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