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木石咏清凉 两《注》篇篇五台情
山水木石咏清凉 两《注》篇篇五台情
黄 夏 年
《五台山研究》 1992年
五台山雄踞雁代,俯南坐北,物茂境灵,景色宜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座名山。五合山佛迹遍地,寺庙林立,各派竞存,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又有清凉胜境和佛国之誉。千百年来,帝王百姓、文人墨客、僧侣素民络绎不绝地到山避暑纳凉、咏物抒怀,朝圣还愿,香火缭绕。他们给五台山留下了美丽的传说,镌刻了不朽的石碑,吟咏了大量诗篇,撰述了动人的游记……为五台山创造了宏富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受到后人的景仰和怀念。千年的历史,丰富的经历,浩繁的著述,记录了她的沧桑变迁。崔正森编注的《五台山游记选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简称《游注》)和《五台山诗歌选注》(旅游出版社1991年版,简称《诗注》)浓缩了她的历史,勾勒了她的沧桑。
五台山文化是三晋文化的奇芭。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出其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特点、地位和发展规律,这是弘扬地方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文化研究和建设的基础工程。两《注》就是对地方文化不断深入研究的具体表现。它体现了编者的战咯眼光和超前意识。因此,在中国文化研究和地方文化研究中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欷治文者都知做文容易,找资料颇难。两《注》的出版,弥补了资料难的工作。因此,它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工作。编者在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中,爬厘梳刺,撮其精华,付出了大量地劳动,表现了甘于寂寞,敢于吃苦,不计功利,卿踏实地的高尚境界和无私地奉献精神。
五台山文化的特色集中反映在佛教文化的身上。两《注》的编者在甄选工作中,充分把握了这个主题。诗歌与游记大都和佛教有关,可谓“更看清凉遍大千”。两《注》的内容十分丰富,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在时代的年限上,《诗注》足跨一千多年的时间,上逮魏晋,下至今天。《游注》的年限虽不及《诗注》,但也有500余年的历史,上至明代,下至民国。作者以年代为经,顺序列出古今作品,有明显的连续性,时空观强。其次,所选内容比较全面。《诗注》所收诗人,有著名的文坛诗圣、历代高僧、皇帝大臣、文人学者和老一翠无产阶级革命家。《游注》所收的撰者,有明清进士、旅行家、地理学家、教育家、文职官吏、工厂大亨乃至一介布衣。众生俱足,各人阅历不同,所发议论角度有异,构成了斑澜多彩的五台山文化面面观。一首好的诗歌,能唤起万人之心;一块山石,一颗草木,能引起诗人心灵的颤动,生起美好的遐想和忆及往日的情怀。例如《诗注》选忻州元遗山诗:“登临凤有故乡缘,试手清凉第一篇,知被钱郎笑寒乞,不将锦锈裹山川。”表达了五台游子思念家乡的拳拳之情和国亡不仕、福贵不淫、贫贱不移的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的情操。丰干禅师的“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若能了达此,不用坐兀兀。”充满了禅机佛理,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烦恼即菩提,行住坐卧皆是禅的活泼泼的生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副主席的一曲“无神无佛好栖鸦,绀宇琳宫是幻也,贝叶忽飞金像散,文殊何处再为家。”体现了革命者横扫一切,重定乾坤的无神论者的气势。徐继番的《驮炭道》,描述了一位夜半驱驴走在婉延曲折的十八盘羊肠小道上的卖炭翁之“人步作倭驴步碎,石头路滑时欲倾”的痛苦情景和“忽闻炭价今朝减,不觉心内怀烦忧”的凄凉心态。小小几例,我们可以看出,选入的诗歌都很有个性,皆为上乘之作,或日精品。
一篇游记是一种社会的特写。它忠实地记述了人间的喜怒哀乐、地理民俗。我们通过《游注》,不难发现所有选文均有自己的特点,极富有时代感。明人乔宇、王思任、徐霞客等的几篇游记,描绘了五台山的风物地貌、佛迹踪影,突兀险岩之地势和散落四处的寺窟塔幢,吸引了芸芸众生接踵不息的观光。山不在高,有石则灵。五台山石壁尤奇,“不从此出,几不得台山神理”。水不在多,有雪则知,是故“天无寿风寿雨,而有寿雪。三千大千之界,予不能知。而盘古之雪,都于葱岭,分封峨眉,支衍五台,而目之所及也”(王思任《游五台山记》)。清高士其、王昶记载了清帝康熙和乾隆驾幸五台,狩猎巡视,膜拜文殊诸佛的活动。王介庭、高鹤年、蒋维乔等人,笔录了五台朝圣的虔诚心情和一路所受的风雨之苦及不坠志坚的见佛之心。我们还可以从游记中得知,古人朝礼五台,“其难一如蜀道”(王介庭《游五台日记》),风餐露宿,水漫路行,几遇凶机的险境和人民极苦、食物俱无的悲惨生活,而“僧徒最富”,“活佛僧细,一如地狱饿鬼,攫人便食,或要于路,或候于门,或争投香饵以先施,或敲破木鱼以募化,种种恶态,不可枚举”(同上)之社会写照。
诗、游俱佳,但仍需“注”来补。两《注》之“注”是此二书的最大特色之一。由于注者为本地人氏,又对五台山有精深的研究,故了解五台佛教文化,熟悉五台风情,做起注来得心应手,所注之“注”严格精到,准确地体现了五台山的特征。写诗文者可以一气呵成,然做注者则需了解大量的材料,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个工作的要求很高,非一般人能成。我们可以看到,大部份注文都比正文长,一些有关佛教义理的注释表达准确,并引用了大量的书典出处,表现了注者广博的知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一丝不苟的学风。当然两《注》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诗注》中所介绍的一些诗人的生平活动,没有更多地谈到他们和五台山的姻缘。《游注》的选文年限拟可以放的更长一些,收录一批现代人的名篇,如此更好地体现出历史性和完整性。两《注》的出版,宣传和弘扬了五台山文化,为山西的旅游事业和精神文明都做出了贡献。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关于五台文化研究的作品,愿五台山文化研究深入发展,繁荣昌盛。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