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留给孩子的一些记忆——爸爸说
亲情 ▍成长
美好的时光在路上
Good times are on the way
爸爸说
人一过三十,思考的东西就多:
怎样让自己的人生有些价值,
怎样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东西,
怎样让自己的劳动为孩子带来一点正面的影响,
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引以为傲,
等......
这是一本写给我孩子的书!
我只是很单纯地想把一些记忆留给孩子。等他长大了,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能够找到来自这个世界最初的温暖。
人是会长大的,但人也是会遗忘的。但愿这些美好的记忆能带给他不尽的快乐,帮助他勇敢地面对困难,引领他做一个温暖善良的人。
有人说,孩子三岁之前的记忆很容易消失,这一点我认同,因为这一段时光里的记忆大多属于无意记忆。所以我选择用文字的方式帮助孩子留下成长的痕迹。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父母能带给孩子的东西也很多,而我用文字的形式送给孩子这一份永久的礼物,我觉得这是一份最长情的留念。这里头也包含着我们之间最多元化的关系:我是爸爸,他是儿子;我是作者,他是读者;我是讲故事的人,他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他是制造记忆的人,我是记录记忆的人;他是带给我快乐的人,我是传递他快乐的人……这多有意思!
@ 前言
说到写这本书还真是有趣。
其实孩子出生不久我就想动笔记录他的成长故事了,但是每次一有动笔的念头,就感觉这件事任重道远,再加上平日工作繁杂劳累,刚起来的勇气一下子就偃旗息鼓了。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孩子在我眼前长大了许多,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才深深感觉到,如果再不动笔,这件事就这样泡汤了。我一直认为做父母其实是在做一项伟大的事业,眼看着事业还没起步就湮灭了,绝对不甘心!但是又不相信自己能坚持到最后,于是决定给自己来个启动仪式。举行一个什么仪式呢?经过几番思索,我暗自忖度:
首先这必须是一个人的仪式,连家人都不能说,因为万一中途没有坚持下去,我在孩子面前不好交代。其次要让自己难忘,想着自己从小到大似乎没有过非常明显的叛逆,来一点叛逆也算有了别样的仪式感。
我欣然一路直达 KFC,点了一杯热奶,打开本子,在温和的灯光下,花了两个小时,写下这篇序。
想着此时的我逃离圈定的生活,做一点自己想做的又比较重要的事,想着圈子里的人依然被圈在考场里接受规则的戏弄,也算是给自己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仪式吧。这个时候,我在想:有些事非做不可,到了一定的时间,它一定会和你相遇;有些人不能不爱,在生命里不全是自己,我们需要彼此依托。
今天为自己举行这么一场特别的叛逆仪式,真的,特别爽!因为我对“叛逆”这个词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叛逆其实是对生命和生活的深度思考,它不是不讲原则,不是不讲伦理道德,而是对“安逸”生活的挑战,对自我生命的内省。我希望孩子在自己的生活里,在规则与道德的圈子里,也能有生命的独立和自主,多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这本书就这样悄悄打开了,书里的文字无数次地在夜灯下艰辛地走了一年多。你若喜欢书里的故事,就全当消遣,重新寻找一下自己孩子的过往点滴。你若注意到了其中家庭教育的意义,不妨以此为契机,关注家庭教育,那么这部作品也算有意义了。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装帧设计
树上微出版
经 销
全国新华书店
@ 关于作者
许珂,汉族,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毕业于扬州大学,西南大学教育硕士。
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教师,张家港市初中语文教学能手,家庭教育初级指导师。
四月的风踩着
新生的音符
摇曳在春的光波里
一切都如梦初醒地
酝酿着春的气息
光的暖是为你
为你驱散全部的黑暗
是你惊着了光亮
光亮却与你融在了一起
你醒了
世界却像梦一般
幻化在虚实的云巅
装点成了童话的境界
四月
整个的四月
吹动了轻柔的鼻息
我感受到了
笑了
整个四月动情的微笑
我看见了
这一刻
我都记下了
4月28日晌午,我从单位一路狂奔,越过水泥场,开车径直赶往医院。我知道,有一个陌生的小生命在那里等着我,为了这次毫无准备但又似乎准备了很久的会面,我感受到了喜悦与紧张同时冲击心灵的悸动。这一路上我是怎么上的车,车速是多少,有没有闯红灯已经全然不在心上。我还为此迫不及待,一口气爬上 11 楼,顿时汗如雨下, 头昏眼花。
可惜等我来到产房门口的时候,门已经关上,门外待的人似乎都难掩内心的焦虑。看着这扇冷冰冰的门,不知里面在经历怎样的挣扎颠沛,怎样的茹痛含辛。
我在产房门外来回踱步,其实明明已经两腿酸软,但是看着旁边的空座位就是坐不下来,此时才切身体会到什么叫坐立不安。时间大概过了半小时,产房门开了。
“家属呢?家属呢?”医生手里抱着一个肉坨坨,我远远地看着,一时没反应过来,还沉浸在等待的焦虑中。真有那么一瞬间的恍惚,是在叫我吗?是在叫我吗?那就是我的孩子吗……
等我反应过来,医生翻了个白眼:“怎么回事?叫了半天都没听见。男孩,五斤六两。”我就像一个差生一样,忐忑地站在我期盼已久的小生命旁边。停留了几十秒,医生就把他抱进了产房。
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没想到就是这么怂怂地、急匆匆地结束了,但是这一面相见,就定下了一世的缘。
他白白的皮肤像我,苗条的身材像他妈,眼神像我,鼻子、嘴巴像他妈。那一刻他不哭不闹,像是在听什么,抑或是在感受什么。医生进去后,我在门边回味了许久。
等我走进房间,小宝贝和他妈妈都已躺在床上,呼噜呼噜地睡着,就像两员大将经过了一场激烈的争斗,终于得胜回朝,此时的他们软弱而又壮烈。一场大战终于平息,内心的焦灼渐渐平静。我透过窗,看见清透的天空下挂着几缕白云,微风轻抚着还未强壮的枝叶,树间偶尔穿梭过一两只麻雀,似乎在告诉我:天气真好!
晚上,楼道里不时传来孩子哭闹的声音,还有人们匆忙的脚步声。我走出房间,听见孩子那撕心裂肺的哭闹声从隔壁房间传来。两个老人神色不安,在门口窃窃私语,我隐约听到她们在说隔壁房间的一个孩子长了六个手指头,正考虑手术,我的心猛地被击了一下——才刚刚来到世上的孩子,就要受到如此的苦难,真是可怜!转念间,我急急忙忙走到我儿子的床边,悄悄地掀开襁褓,擦了擦眼,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番:手指十个,脚趾十个,五官端正,天庭饱满,身体健康,一切正常。哦!终于放心了。
累了一天,入梦吧!也许梦已成真,就不再有梦,但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
@ 爸爸想说的话
当一个孩子从我们的生命里随缘而来,我们的生命就将进行一次新的生长。生命之缘,不是简单的两者相遇,
而是成全了彼此在现世里的归宿与成长。
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一定是从见到自己的骨肉开始的,一定是从耐心地哼着咿咿呀呀的歌谣哄孩子睡觉开始的,一定是从见了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可爱生命后,内心突然产生的那一份深深的责任开始的。
那一晚,我用了很大的力气说服我自己,告诉我已经身为人父。这样的称呼给了我一种神秘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是外界赋予的,是生长自内心深处的。
就像当年我走上讲台的时候,其实我还是个学生,但是坐在下面的孩子称呼我为老师,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适应这样一个称呼。一个称呼就代表一种身份,一种身份就蕴含着一份责任。当一个男人成了爸爸,就意味着养育的重大责任将伴随我们剩余的人生,直至死亡。这一份事业是人生在世别无取代的,它的含金量不是单用时间的长度能衡量的,还需要用生命的厚度去涵养和历练。
每一个人都不是天生的父母,父母也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真正的父母是具有深厚学问的个人身份和事业身份。这样的身份既具有私人性,又具有社会性。
清代的林纾在《闽中新乐府》中说:“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作为父母养育自己的孩子,为开启孩子人生的智慧和技能,同时也为强国之基,这就是做父母的责任。有一句话说得很经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孩子因我们而来,却不曾属于我们,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人生,有他们自己的个性,有他们自己的权利……而父母的职责是护孩子健康,引孩子发展。
所以,当孩子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必须去适应,去学习,去陪伴,去引领,去成为他们最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