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制化到体制化

肖申克监狱是英国监狱之中的其中之一,里面的犯人按时起床,按时作息,按时吃饭,他们是一群无罪的英国公民,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囚禁于此。

他们作为无辜的公民,被无端端的囚禁于此,难道这是自由吗?或许耐心推敲《肖申克的救赎》里的故事情节,你会对“自由”有更深层的思考。
《肖申克的救赎》作为一部九十年代的电影,“从古至今”一直徘徊在影评网站上的前三名,主要讲了男主角安迪因为“莫须有”被判处终身监禁,而“老大哥”瑞德在肖申克监狱里呆了20多个年头了,每一次的申请假释,都无法通过。他们在相处了一个月之后逐渐结为朋友,有一次安迪让瑞德为他买一把手工艺锤,好让他制作工艺品;六年之后为监狱经营好图书馆;私下帮狱卒和典狱长避税逃税,或是解决生活问题,深得监狱人员的信赖。二十年后,所有人没有意识到安迪逃狱的时候,他把典狱长的黑迹借由媒体发酵,典狱长埋恨自杀,安迪也如愿与假释的瑞德在太平洋的边缘建造起自己的小木船。

不得不说,如果单纯认为故事中的人没有自由,那么就无法解释安迪为何能够深得人心,瑞德能成为“老大哥”;同样,如果单纯认为肖申克监狱有自由,那么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图书管理员在监禁50年后,在公寓的房梁上写下“汤米到此一游”的原因了。《三体》有这么一句话:“人们从一个黑暗森林走到另一个黑暗森林”,或许,他们也是“由一个体制化社会走到另一个体制化社会”吧。
图书管理员布鲁克可以说是除安迪外故事中最可怜的角色了。在图书馆里面,知道每一本书的位置,知道哪一个书架上放有什么类别的书,而当他假释的时候,白发苍苍的他走在大街上,汽车不再是稀奇的东西,物是人非事事休。在他感到自己已不再迎合于社会,选择了自杀。

瑞德曾说过:“当你刚进监狱时,你会痛苦不堪,逐渐地,你会适应它,然后被体制化”,也许,受监狱“体制化”的布鲁克屹然在“刚进社会”时,不能适应社会的“体制化”,遭到店主,司机们的嘲笑,内心已是悲伤绝望,在不能逐渐接收社会上的种种规则之时,选择了却自己的生命。

瑞德可以说是幸运的。他获得假释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已是有所改善,贴心地说:“以后上厕所不用喊报告”,乘务员不因为他的假释而禁止上车,在他内心绝望的时候,安迪给予了他对生活的希望,因此,在他看到树下藏起来的路费和安迪的信,他走出了内心的阴影,选择适应它。

故事中的布鲁克在安迪接管图书馆后获得假释,在此之前他已经被囚禁了50年;同样,瑞德在囚禁50年之后,才获得了假释的机会。也许,瑞德最后即使还是照常发挥,是否故事的结局还是一样呢?是否在典狱长规则中,暗藏着“监禁者如需假释,应要囚禁50年左右才许可”?或许,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被“体制化”的人,因为体制而选择了服从,对体制坚决执行。
布鲁克和瑞德的假释经历都很相似,无法适应社会而痛苦不堪,最后一个选择了面对,一个选择了逃避,是否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呢?布鲁克在商店做装袋员时,店长对他的态度是无情地讽刺,指责他“装袋的时候要用双层”,路过的司机骂他,嘲笑他,言语过激;而瑞德同样也做装袋员,他想要上厕所的时候,店长的态度则是点明说:“以后上厕所的时候不用喊报告的。”瑞德假释是在安迪越狱10年后,在这十年间,典狱长和狱卒的黑迹被媒体发酵,警察逮捕了他们,典狱长也在途中吞枪自杀了,在这十年间,也许店长因为意识上认为进监狱的都不是好东西,因为对布鲁克恶言相向;因为媒体上揭露了肖申克监狱里更大的恶人,而迎合社会改变自己对瑞德的态度。


在这种从体制化到体制化的过程中,即使他们失去了爱情,失去了事业,但瑞德和安迪最终选择乐观面对,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像他们所说的“心怀希望”,即使还会有更大的“体制”拘束他们,但是,他们坦然面对爱情的挫败,坦然面对在肖申克监狱里受过的磨难,坦然面对体制对于他们来说的不适应,选择了在希望的海洋中扬帆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