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SU-152G自行榴弹炮,吸取二战德军经验打造

自行火炮在整个二战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这种从一战开始发展成型的武器很快被证明是机械化战斗中一个重要的帮手,例如二战早期的野牛自行火炮,它们不仅数量少,自身还有射程短、容易翻车、缺少防护等一系列缺陷,却成为经典的防线破坏者。

二战时苏军也大量装备自行火炮,兼顾了生产数量和破坏威力的莫过于SU-152,这种近似于重型突击炮的装甲武器既可以轰击堡垒工事也能反坦克,可当苏军研究了缴获的德军自行火炮之后意识到SU-152的一些缺陷,它的火炮仰角不够,无法将榴弹炮的全部性能发挥出来,看来自行榴弹炮和坦克歼击车之间应该有清晰的职能划分,于是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就开始研制SU-152G自行榴弹炮。
SU-152G和SU-152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武器,它是一种比较纯粹的自行榴弹炮,在整体布局等方面反而和同时期研制的SU-100P坦克歼击车很相似,事实上它的底盘确实是从SU-100P修改而来。

它采用了后置战斗室的结构,车体前部为动力舱,一台V-54-105 12缸V形四冲程液冷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它本身是从V-54发动机发展而来,拥有最大约400马力的输出动力,对于战斗重量23.8吨的SU-152G来说还算不错,能让自行火炮达到65千米的最大公路速度。它的行走结构采用了6对中小直径的扭杆悬挂负重轮,3对托带轮,主动轮在前,导引轮在后。
动力舱后部是驾驶室,随后是半封闭的火炮炮塔,这座尺寸不算大的炮塔只在正面、两侧拥有有限的防护,炮组近似于露天操作,好在它只是自行榴弹炮,并不需要冲锋在一线。

原型车安装的是OKB-9开发的实验D-50/D-1型152毫米榴弹炮,采用28倍径身管,看起来显得火炮比较短。该炮拥有两套瞄准设备,一套用于直瞄射击,主要是执行反坦克作战或者其他近距离直瞄射击使用,另一套则是用于榴弹炮本职工作的间接射击。炮塔无法360°旋转,水平移动范围为左右各71.5度,火炮俯仰角度为-5°~40°,射界还是非常宽广的。车上没有标准的辅助武器,成员需要自带轻武器用以自卫作战。
车体后方是固定的弹药架,这里可以存放42发炮弹,装填手转身从这里取弹药完成装填,使用的弹药有混凝土穿甲弹、破甲弹、烟雾弹、照明弹、化学弹等弹种,炮弹最大炮口初速度约为508米每秒,最大射程12.39千米。

火炮使用的反坦克弹药有两种,一种是53-BP-540,这种破甲弹能够击穿约25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在当时来说穿甲效果一般,由于炮弹飞行速度比较慢,反坦克作战很考验炮组的战斗经验;另一种弹药是海军使用的A3-PB-35高爆半穿甲炮弹,这种弹药能在2千米的距离上击穿68毫米均质钢装甲,足以应付一般的轻装甲目标。
SU-152G使用均质钢装甲,这些装甲板的厚度不高,最厚处也不过25毫米,因此整车只能对轻武器和炮弹破片进行防御。

工厂在1948年3月完成了第一辆原型车,之后进行了测试,SU-152G的机动能力令人满意,火炮的射击速率也非常不错,每分钟射速3~4发,不过履带等结构发现设计缺陷。原型车通过了军队的测试工作,但它因为高层决策等原因没有迎来量产,在1955年时停止了相关的工作。
SU-152G自行榴弹炮战斗重量23.8吨,车长(炮向前)6.46米,宽3.1米,高2.262米,车组成员5人,最大行驶速度65千米每小时,车内油箱407升,最大行程29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