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父母家人的催促和要求,如何分辨这个好心是真的还是假的?

最近一届年轻人,困境很大——外界环境不好,自身的迷茫,而这届家长也跟着忙起来了。
其实这种局面也是合理的,毕竟每个人都是社会压力和社会问题的终端接收器。50岁的家长和20岁的孩子一样,面临着社会竞争、淘汰、消费欲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和排序。
那么很多年轻人,与父母或家人(包括伴侣)的冲突激化,会出现情绪崩溃、更加迷茫、不知所措、委屈愤怒等诸多情况。
那么我来做个毒舌的人,直接做一个分辨。
首先,什么是真正的好心。
真正的好心,是偶尔问一次(比如一周或者更长时间问一次)。每次问就拿出时间来,认真的问,会期待回答。比如问你为什么不结婚,为什么不考公,为什么不考研,会期待你的回答,而不是用这个问题去要求。
问完你的情况,了解你的处境,会理解你的困境,然后给出建议或具体支持。
我最喜欢的影片《侧耳倾听》中,女儿学习成绩下降。父亲对女儿说,请你换件衣服,我们到客厅里说。然后一家人用了5分钟以上,沟通这件事。

其次,什么不是好心。
第一个指标是频度。有的父母或家人,就是催,反复催,天天说。可能在吃饭的时候,可能在看电视的时候,可能在任何一个场景下,就来上几句。
第二个指标是内容。内容有明显的罗圈话痕迹,即反复说的内容是重复的。重点往往是别人也这样,或我是为你好,或者强调危机严重性(有恐吓嫌疑)。
第三个指标是形式。说完就走了,或者单方面输出几分钟。不真的提问,也不期待回答,不互动讨论。
如果是这样的催或要求,不管针对的是结婚、生育、工作,其本质都不是好心。这是典型的家长控制,或者自己的焦虑消化不了了,溢出到家人身上了。

面对真的好心或假的好心,我都推荐这样应对——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首先,你自己不能回避未来的责任。
比如思考一下,你要不要结婚、要不要买房、你的工作和学业怎么安排。而且不要仅仅给自己或父母家人一个答案,我建议是完整的表达——就好像写文章一样,说出背景、困难、你的打算计划,以及犹豫担心。
问题是,如果你自己都说不出这些思考和责任,那么这是和你父母家人无关的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这两天也有年轻朋友和我吐槽被催婚催生催考公。这件事可以让你烦躁,但是如果让你焦虑、六神无主到崩溃,那么恕我直言,恐怕你自己对这件事本就有些犹豫不决。你也害怕不结婚会错过年龄,会错过安稳的生活,你也害怕自己不能一个人活得好好的,或者担心老无所依,而且对于这些担心,你其实并没有自信应对。
我辅导过,表示自己很想求职,但是爸妈非让自己考研,可是不想读书了,于是各种痛苦。那么我会先问“你有没有一份800字以上的简历。”
如果是你自己的问题,那么请不要将矛盾就集中在两代人的代沟上,各种吐槽长辈的段子,似乎越辛辣越好玩。这也很无聊。走出自己的犹豫恐慌,面对自己的人生,才是关键所在。
其次,不管对方是好心还是控制你,请都认真回答。
面对假好心的催促和控制,你假装服从或者沉默,都没啥实际用途,矛盾会持续酝酿且增加。推荐在上面我说的为自己负责的基础上,说出你当下的处境、打算。然后表示,你也期待和父母讨论。
不过可能在你认真回复后,对方还是车轱辘重复自己的催问。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人未必能真的听见别人说什么。那么你就当成路人的嘲讽好了。
比如我遇到一位同学,在四线城市农村商业银行任职,任职以来就一直呆在最偏远的农村,精神几近崩溃,任务繁重,动不动就罚款,被约谈,最近还降低三分之二的绩效,导致工资极其低,而且周末也经常加班。但是他把这些困境说给父母听,26岁的他想要去省会城市自己求职,父母在听到这些问题后,仍然坚持银行就是女孩子的归宿,说“敢辞职就断绝关系”。
那么你能不能做好断绝关系的准备。他们不懂你,这是你的遗憾,就这样。而这份遗憾,需要你付出更多的成本来应对——提高储蓄能力,认真的工作,寻找其他朋友来支持自己等。这就好像如果下雨天出门,会更麻烦一样,倒霉而已。
如果你觉得,我是那种很遗憾父母不懂我,同时我自己也没能力独立,怎么办?那就从今天开始培养独立。
我是为好优姐姐,提供有温度能操作的职业辅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