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投射类爆炸武器篇
手枪型榴弹发射器:

这种武器为撅把式单发武器,它发射40mm的榴弹。基本上,它的结构和信号枪很相似,不过它的枪管和结构都要比信号枪大而且结实的多,体积小方便携带算是它的一个优点,不过这也意味着在发射的时候它没有让使用者可以更方便地承受后座力的枪托。
25mmAPW半自动榴弹发射器:

25mmAPW(Anti-Personal Weapon)是一种半自动榴弹发射器,它可以用较高的射速将25mm的榴弹连续地发射出去,从而制造出强大的压制火力。它采用6发或8发容量的弹匣供弹,因此拥有着对它的体积而言还算不错的火力持续性。由于发射的是25mm榴弹的缘故,它的威力要弱于40mm的弹头,但是弹道的平直性以及射击的精度则大大地提高了,并且可以通过换用长枪管来进一步强化这个优势。这种武器可以选用传统枪托或是加装手枪式握把。

M79 40mm口径榴弹发射器:

这种武器在越战时期被开发出来并装备部队,可以说是一门单兵携带的小型火炮。它发射的40mm榴弹的最远射程可达400m之远(通过延长枪管还有进一步提升射程的空间),不过在这个距离上它就只能对面目标进行概率性的射击,在需要精确打击敌人的时候,射手还是最好接近到150米之内。相对于它能够提供的的强大火力,它的结构却十分地简单,它采用了单发,枪管撅开式装填的设计,因而基本不可能出什么故障(这在平均受教育水平明显偏低的废土上相当重要),而且这种设计也使得它能够很方便地兼容各种长度的40X46mm弹药。不过,射速慢这一点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且使用它的射手还必须携带一枝其它的武器来供自己在近距离上自卫。它的弹药较重也是个问题,在持续的战斗中射手可能会发现他的弹药很快就会告罄。

“中国湖”泵动式40mm榴弹发射器:

虽然M79榴弹发射器和XM148下挂式榴弹发射器在实战中的表现不错,但是单发模式固有的制约还是让美军感觉到有必要装备一型火力持续性更强射速更快的单兵榴弹武器,为此中国湖海军武器中心(China Lake Naval Weapons Center)就开发出了这么一款泵动式的榴弹发射器。它看起来和一枝粗短的泵动式霰弹枪差不多,操作起来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除了开火的时候之外),这种武器可以一次性装填4+1枚40X46mm榴弹,这足以为任何当面之敌送上一份超额大礼。不过,这种泵动式结构也同样为它带来了一些限制,如前所述,M79型榴弹发射器的撅开式结构使得它能够兼容多种长度的弹药,而中国湖榴弹发射器的泵动式结构则正好相反,限制了它能够选用的弹药类型,这是由于它的托弹板长度固定的缘故,过长的弹药会无法被托弹板托起送入枪膛,而过短的弹药则有可能两发同时进入托弹板而卡住武器。
海克勒自动榴弹发射器:

海克勒自动榴弹发射器是一种使用40mm榴弹的武器,它采用的弹鼓供弹使得它相比于其它许多单兵榴弹发射器来说有着更好的火力持续性。

手提式自动榴弹发射器:

这种全自动的榴弹发射器有两种常见的型号:25mm型以及40mm型,除去弹药种类之外这两种型号的基本结构是大体相同的。在这种武器的上部设置有一个屏幕,应当是供使用者时刻了解武器运行状态所用。它通常情况下采用弹鼓供弹,不过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半柔性弹带连接上背部背负的大容量弹箱。

原本来说这种武器应当是被三脚架固定在阵地或是载具上使用的重型支援武器,不过在动力盔甲出现之后,它就衍生出了可以被单兵携带加入战场的手提型号。其瞄准方式和所有的手提式武器一样都是个迷,不过既然这种武器的电子化程度相当地高,或许它有可能在完全修复并且升级之后有能力使用编程引信的空爆弹头来提高杀伤效果。

RPG-7:

乍看起来这种武器的口径并不是很大,然而它所发射的也并不是和口径等同尺寸的弹头,这是一种发射超口径火箭弹的武器,意即它的弹药尺寸会比发射筒的口径大得多,因此在装填的时候它只能采用前装式,并且只把火箭弹的推进部分塞入发射筒中。

这种武器的结构极其简单而且价格低廉,可以说相当于是火箭筒中的AK-47,而它也的确成为了世界各地冲突中AK系列形影不离的伙伴。它使用的破甲弹头最初的目的是用于对抗装甲目标,不过在实战中它已经证明了对于任何不对劲的东西来上一发RPG都是有效的解决方案。

罗克韦尔“大巴祖卡”火箭筒:

罗克韦尔的“大巴祖卡”火箭筒是一种颇具威力的武器,它可以配用普通的高爆弹头或是破甲弹头,从远距离对敌人送去毁灭的礼物,即使是号称刀枪不入的动力盔甲在它的直接命中下也只有死路一条。它的杀伤力不仅体现在爆炸时产生的高速破片或是金属射流上,也体现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上,有许多装备在抵挡破片方面颇为有效,但依然不能阻止它的穿戴者被瞬间的冲击震伤内脏而死亡,就连死爪和浮游特这样一向被认为皮糙肉厚的生物在火箭筒的威力面前也只能甘拜下风。
除去打击有生目标之外,这种武器在破障方面也颇有成效,只要一到两发的命中就可以破坏绝大多数路障或是工事。不过,它的使用也不是没有限制,首先是它那较大的扳机力对射击的精度有着不利的影响,其次是这种武器只适合在室外较为开阔的场地发射,因为若是处于密闭空间之中,发射时火箭弹喷出的火焰和燃气就会瞬时积聚在室内从而危害到射手本人的安全。
“红光”火箭发射器:

“红光”火箭发射器是一种战前在在希望城导弹基地开发出来的原型武器,它的外观特征十分地明显,包括一个独特的数字面板以及半手动性质的唧筒式装填结构。由于是战前开发的缘故,在库存的这种武器上往往还能找到褪色的战前美国国旗标志。在开火时这种武器发射的火箭尾部带着红色的光芒在空中划过一道道流星般的轨迹,“红色闪光”的别名由此而来。它的一次性装填可以为武器塞入13枚小型的火箭弹,然后射手就可以扣动扳机把它们接连不断地在数秒钟内全部朝目标打出去。为了保证这种持续“轰炸”的准确度,这种武器还专门配备了一个有2.86放大倍率的瞄准镜,这使得它在中远距离上能够有效地发挥火力。不过由于其弹药本身的体积限制,若是目标处在更远的距离上它就无能为力了。
在大战前这种武器还有着关于射速、火箭初速以及配用更大倍率的4.86倍率瞄准镜的计划,不过尚未付诸实战大战就已经来临。
导弹发射器:

导弹发射器是一种沉重庞大但威力超群的武器,它发射的导弹会以极高的速度冲向已经锁定的目标,哪怕它已经开始躲闪也会紧咬着它不放直至命中……盲目地听信这句话的人往往会因此付出相当惨痛的代价。其一,导弹的锁定功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同的导引头能够应付的目标种类有限,基本不存在能够锁定人体的导弹;其二,因为导弹飞行速度较快的缘故,像许多完全不懂得军事常识的人想象的那样可以追着你仇人的大屁股满街跑的场面是很难出现的(要不然就是打中了,要不然就是打飞了,没有飞过头了还带绕个一百八十度的);其三,由于时间过于久长的缘故,现存的许多弹药由于保管不善导致导引头和引信乃至装药都全部失效,从而失去杀伤效力(甚至飞不出去)。

该型导弹发射器采用的是两截式的折开式结构,在重新装填弹药的时候射手需要把发射筒的前半段向前推出并下折,然后把导弹装入再以相反步骤把前半段发射筒重新装配回去。
在导弹自主寻的功能之外,这种武器还可以配用一个引导装置来改用人工引导的方式摧毁目标。

诚然,导弹发射器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武器,但是发射筒本身确实未必要有多么高精尖,废土上的高科技也不总是需要靠一长串闪烁不停的小彩灯在外观上体现。采用折开式结构的这种武器,在装填时前半部分身管会在弹簧作用下自行弹起,待装填完毕后再压下锁住。为了保证散热,这种导弹发射器还在尾部增添了放射状布置的散热片,这同时也增大了发射筒尾部的结构强度,令其不易因磕碰而变型。发射筒中部设置有隔热衬垫,以免射手因为筒身发热而被烫伤。
虽然理论上这种武器应当使用主动或被动制导弹药,但是事实上在现今废土之上导弹这种精密而脆弱的武器着实地难觅踪影,很多导弹发射器在实际战斗中只能勉强客串一把火箭筒的角色,且拿无制导火箭弹先凑合。
陶德,我导弹呢?刚才还放在这的!这么大一个!

导弹发射器最为出名的改进大概就是这种四联装模式了,这样做极大地增强了射速和火力持续性,不过对自己的肌肉不够自信的朋友最好不要尝试这种会导致武器重量大幅度增加的改造。

“胖子”发射器:

自从核武器出现之后,美国军方就没有放弃过把它战术化小型化的努力,然而作为这一努力的最初成果M28戴维·克洛基核无后坐力炮却并不受到部队的欢迎,一个广为流传的充满恶意的谣言甚至声称它的杀伤半径居然超过了它的射程,这毫无疑问地让它的形象变得恶劣无比——事实当然并非如此,但光是想想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用到这种武器就足够让人沮丧的了。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战术核弹头的当量和重量得以进一步地被压缩起来,在能源战争爆发的时候,它已经被减轻到可以被单兵携带的程度了,而且也终于有了超出杀伤范围的射程(不过在此过程中还是付出了不少人员的生命)。这种新型的武器于2077年9月入役,给予“胖子”发射器的别名,这个名字源自于美国人首次在世界战争史上使用的两枚核弹之一,另一枚则是著名的“小男孩”,总之,这个名字虽然并不讨日本人喜欢,但是好像也没人想过去征求他们的意见。

这种武器的发射原理相当地简单,它通过一个高压的气动活塞(从气瓶涂装来看,应当是燃气驱动)将一颗“胖子”微型战术核弹头以抛物线发射出去,并在接触目标后爆炸,不过为了保证射程,在微型战术核弹的尾部也设置有一个小型的推进装置,在多次发射之后它需要为高压气瓶补充气体。由于它的弹道轨迹较高的缘故,它可以越过一定高度的障碍打击目标,并且同时能让射手更加安全地免受波及。

“胖子”发射器可以通过更换小型的框架来减轻重量以便携带,不过对射程和精度可能会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此外,也有人为这种武器额外地增设了一个护盾,好让使用者在胖子爆炸之后的产生的暴风中能够更加地安全。

MK19自动榴弹发射器:

为了应对越战那个极度折磨士兵神经的战场,美军对于一种能够在近距离上爆发出强大的覆盖式火力的武器提出了要求,这让连发式的榴弹发射器开始进入美军的装备序列。在最开始的时候美军列装的是手摇式的MK18榴弹发射器,它虽然也算是简单可靠,但很显然手摇式对于射击的精度还有武器的射速都有一定影响,全自动的榴弹发射器才是最终发展方向。最终,MK19淘汰了结构复杂而且射程过近的MK20成为了美军的通用榴弹机枪。
虽然口径都是40mm没错,但为了确保有效射程与弹道的平直性,MK19使用的是比M79榴弹发射器40X46mm榴弹更长,初速更高的40X53mm弹药,这让它的有效射程延伸到了1500米远,与美军同期列装的M60和M2HB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再考虑到MK19自重也与M2HB相当这一点,基本上能够搭载M2HB重机枪的平台就同样可以方便地搭载MK19自动榴弹发射器而无需担心射程受到影响。
在通常情况下,MK19使用的是M430 HEDP弹药,这种弹药兼具高爆与破甲两个功能,最初的M430就已经具备击穿2英寸厚装甲的能力,而更新的M430A1更是把传深提高到了3英寸——这意味着即使是看起来威风无敌的动力盔甲在这种弹药面前也是九死一不生,不过因为生产工艺更加复杂的缘故,在当前的废土上HEDP弹药并不流行,反而是高爆弹这样更加简单的弹种占了主流。
“地狱风暴”火箭筒:

迄今为止的信息表明这种火箭筒仅在钢铁兄弟会的部队中有正式列装过,但出于某些原因也有少量该型武器流失在外,由于这种火箭筒威力巨大(个屁)的缘故,钢铁兄弟会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回收流失的“地狱风暴”火箭筒。
在整体上看,“地狱风暴”火箭筒采用的发射机构与导弹发射器的机构十分相近,但筒身部分比起四联装型号的导弹发射器来在维持了装弹数量不变的前提下重量有了大幅度的降低,且保有进一步提升装弹数量的空间。对一具火箭筒来说,四发乃至六发的装弹量绝对称得上是充足了:

除最常见的高爆弹头之外,这种火箭筒的发射筒也可以适配譬如燃烧弹之类的战斗部,为方便射手本人识别,搭载不同种类弹头的携弹具上都施加有对应颜色的涂装。对多弹头的兼容性可以赋予这种武器较高的任务灵活度,但缺乏锁定制导功能的特点决定了它终究无法成为导弹发射器的替代品。
返回: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