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不自欺
成长是一个逐步认清自己欲望的过程,认清了欲望才会有明确的选择。
一般,欲望会藏在一件事后面,会借着一件事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而我们想做的并非是那件事,而是藏在背后的欲望。
如果我们不追问自己“到底要干什么”、不对自己真诚,我们就会被自己的欲望牵着鼻子走,这就是所谓的自欺。
自欺久了的人分不清自己的想法,究竟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只能被动地等待外界做决定。
绝大多数的人随波逐流,不在乎于“自欺欺人” 。人生有两种监狱,一种是外界加在我们身上的牢笼,以洗脑方式进行灌输,让人的思想逐步固化,普世价值植入后,让人会不自觉地身处于监狱之中;还有一座监狱,是人性本身的牢笼,通过自我欺骗,自我感动,不仅会爱上监狱,甚至会为自我建设的牢笼而沾沾自喜。
这两座牢笼,一种囚禁的是不读书,不思考,却容易狂热并感动的普通人,另一种囚禁的则是聪明人,他们懂很多知识,说话有逻辑,但是对自身缺陷一无所知,同时缺少对人性的敬畏。他们是欲望的奴仆,对其毫无抵抗之力,他们看似学历很高,智商很高,但却无法克制轻信、贪婪、冲动等天性,要么被骗的倾家荡产,要么终其一生,相信一个虚假的事物。当一个人自我欺骗并不自知时,他越聪明,反而就越迷信自我的认知,也就被禁锢的更牢固。所以我们一直在说, 聪明的人比比皆是,智慧的人凤毛麟角。
“认识你自己”能刻在希腊的神庙之上,就意味着深远的含义,像人类天生的枷锁,一个人最大的智慧,就是清醒的认知自己,对世界,对自我保持真诚,甚至在下意识的自我欺骗时,能够及时止损。
当下时代的“内卷”来源于人的无知和人性的卑劣,攀比、贪梦、人云亦云。 “有些骗局设置得如此巧妙,只有傻子才不上当受骗。”精致生活、消费主义,无底线的索取,而拥有智慧的人,能看穿一切包装精美的陷阱和诈骗。理性并能阻止人们自我欺骗,人是受情绪、心态、情感、习惯、行为等制约影响的。
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谎言、欺骗比以往更加容易,因为人们喜欢看见美好的事物,听到悦耳的声音。所以老子说“五音五色,令人目盲耳聋。
人,自由不自欺,才能不被万物所欺,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自欺欺人。 我庆幸自己走对了一条路,长期主义,并选择面对真实,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 不论真相多么痛苦,绝不逃避,不用欺骗别人或者欺骗自己的方式,扭曲真相,逃避现实。
《乌合之众》要表达的就是如此,人一旦落入群体中,因为害怕被其他人不理解,所以选择自我欺骗,从而放弃底线。大部分崇尚经典,但是早已经忘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 极其缺乏的就是“自省” 的能力,很少的人会反求诸己。我们要坚信,人生行到开阔处,落脚点就是善良和真诚,善良对他人,真诚对自己。认识自己需要阅历、需要经验,更需要用对自我的真诚。
欲望是小我。人一旦陷入到了只想满足自己私欲的时候,他会忽视周围环境。
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人因欲望而忽视了现实;进一步讲,人忽视现实也可以,但只要是自己做的决定,自己做的选择,关键在于理智的选择。
大多数的痛苦来自于欲望与不合时宜之间的拉扯,不合时宜是现实条件不允许。因此,认清欲望有助于准备条件,或者调整欲望,使内心恢复平和。
自欺,就是用欲望来骗自己,给欲望找借口。真正爱自己的人都不会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