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语言学概论》(邢福义)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
一、语言是什么?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
①从结构上看……②从功能上看……
二、语言的性质
语言的符号性
1、任意性和理据性
理据性体现在合成词和某些单纯词;“词与物”两派之争在于任意性和理据性
任意性和理据性是所有符号的共同特征,不同的是理据性的明确与否
2、稳固性和渐变性
3、线条性和层次性
语言的系统性(语音、语义、结构、功能等方面)语言的社会性(自然语言相对于人工语言的特征;新陈代谢)语言的民族性(语言内部特征、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生成性(类推、递归→以简驭繁,以有限生成无限)语言的模糊性(自然语言相对于人工语言的特征;优点在于灵活性)
几组语言范畴 1、语言与言语(区别①②③④⑤;联系:依存、制约)2、口语与书面语 3、语言与副语言(包括独立性副语言和依附性副语言)4、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所有的人工语言都是副语言)
三、语言的结构
1、层级(下层:形式层/语音层。上层:音义结合的符号及符号组合层)
2、子系统(语音系统、语义系统、语汇系统、语法系统)
语义系统:①语义系统中:义项(义素)→义丛→句义的语义部分
②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词语)的意义:义项*义项=语义场
语汇系统:构词材料:三级语汇单位→聚合关系(语义+语形)
3、基本关系:组合与聚合
4、结构类型:①词法类型:词根语、屈折语、黏着语、编插语
②句法类型:SVO、SOV、VSO
③其他类型:如词汇语义特征中看词义理据性
5、语言类型学:早期形态类型学(洪堡特、萨丕尔)
当代语言类型学(格林伯格1963年开创)
四、语言的功能:社会功能——社会交际、标志(社团、个人风格)
文化功能——文化镜像、文化传承
心理功能——思维机制、认知机制
五、语言学发展史:①横向:内部语言学、外部语言学
②纵向:古代→近代→现代
第二章 语音学
一、语音和语音学
1、性质:物理性质、生理性质、心理性质、社会性质
心理性质:①人的听觉器官和大脑听觉中枢神经对声波的感知。
②实验表明:对于音高、音强、音长,作为心理现象的主观听觉和语音的客观声学效果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语音声学要素的变化并非都能在听觉上得到对等的感知,而对于音色,不论非音质因素的不同,不会影响同一语言的人们的正确感知。因此,听觉感知具有很强的选择和概括性。
社会性质:传递意义的功能、发音与感知、语音系统
2、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发音语音学、感知语音学、音系学;实验语音学
二、音素和音位(略)
音位直觉:人们对于自己的母语有着自发的音位观念。现代音位理论的产生是由于在研究不同的语言中,发现同样的音素在不同语言中的作用不一样,即便在同一语言中,不同的音素之间也有不同的关系。
语音特征:音素的发音特征、音位的区别特征(另有“羡余特征”)
三、语音组合
1、音节 (包括起首音、过渡音、领音、收尾音)
2、复元音和复辅音(相比复元音,复辅音的几个辅音没有一体化协同发音,其音质变化是突变式的,彼此之间没有过渡音联结,所以有些学者主张改用“辅音丛”或“辅音群”)
3、韵律变化
韵律特征在不同语音层次上有不同的表现:
①音位层次——音长变化构成“长短音”
②音节层次——音高变化构成“声调”
③音节组合层次——音强变化构成“轻重调”
④语句层次——音高、音长、音强的变化构成语调
词重音(固定重音、自由重音、节奏重音)句重音(语法重音、逻辑重音)
语调:广义的语调结构、狭义的语调(指句子的语气)
4、语流音变:共时变化、历时变化
历时变化常常是共时变化的结果,共时变化常常反映出历时变化的痕迹。
第三章 语义学
一、语义的性质
①客观性和主观性:意义指称、语言交际
②概括性和具体性 ③稳固性和变异性
二、语义(词义)的类型
词语的意义首先可分为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
语言意义可分为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语汇意义是词语在语汇系统中的独立意义,语法意义是词语在语法系统中的关系意义或功能意义。
语言意义中的语汇意义是语义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意义
①通俗意义和专门意义
②认知意义和指称意义
2、附加意义:评价意义、形象意义、文化意义、语体意义
形象意义和文化意义由造词理据唤起认知基础上的联想,系联想意义
3、语义单位:义素、义项→义丛→表述(句义)
三、义素分析(主要分析概念意义,还可分析附加意义、语法意义)
1、原则:对等性、系统性、简明性
2、模式:名词、动词、形容词
四、语义的聚合→语义场
索绪尔语言系统性理论→语义场理论/词汇场理论(Trier)
语义场类型:二元义场、多元义场
语义聚合关系①纵聚合的上下位关系(上下义、总分)
②横聚合的同级关系:同义、反义、类义
③多义词语内部的义项派生关系
五、语义的组合
1、句义的构成:逻辑意义、语法意义、语用意义
2、述谓结构:对句内逻辑语义关系进行分析,采用谓词逻辑的方法, 把一个命题分析为一个述谓结构,谓词(V)是句义的核心成分。可以从谓词的价、谓词的格两方面分析谓词与谓项(题元、论元)的语义关系。
3、语义指向分析(略)
第四章 语法学
一、语法的性质:规约性、抽象性、生成性(类推、递归)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是语法学的核心内容。语法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什么样的语法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什么样的语法意义用什么样的语法形式表示,即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
语法形式分为显性和隐性。几种显性语法形式:语序、辅助词、词缀、内部屈折、重叠、语调、重音、异根、零形式(要有与其他变化形式的对立,否则不能成立)
语法意义由语法形式表示,从各种具体词义和用法中抽象出来。
语法意义的类型:结构意义、功能意义、范畴意义、情态意义。
二、词法和句法
1、语法范畴:①广义:包括所有类型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②狭义:词形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形态范畴)
2、语素性质
语素的功能类型:成词±、自由±、定位±、构词和构形
词的结构类型、功能类型
短语的结构类型、功能类型
句子的结构类型、功能类型
三、句法变换:省略、移位、插入、替代、复写
四、超句法
语义关联类型(顺承、转折、因果)
关联手段(关联词、同指、省略、同现、句式、语序)
第五章 文字学
一、字符、文字、语言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以字符为元素构成的符号系统。字符、文字、语言都是自足的符号系统,字符、文字的能指和所指也是人为约定的。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不同于语音与语言的关系:语音(能指)和语义(所指)共同构成语言符号;文字只是语言的代码,充当副语言的角色。
从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文字可以分为:
①意音文字和表音文字(拼音文字)
②表词文字和语素文字(汉语由表词文字发展为语素文字)
③表音文字→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辅音文字、元音-辅音文字)
二、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1、文字前身→古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古汉字
2、文字体系的演变:内部演变、传播演变。总趋势:表音化。
文字形体的演变:由形象到抽象、由繁到简。
3、文字改革:文字体系的整体更换(文字类型、字母体系)
文字体系内部的局部调整(e.g.汉字简化、汉字拼音化)
汉字改革历史、汉字的规范(四定)
三、文字信息处理(略)
第六章 语用学
人们语言的运用一方面是动态可变的,另一方面是规律可循的。
语用学的兴起:莫里斯、奥斯汀、格赖斯、《语用学杂志》、国际语用学会。我国从1970s引介语用学,汉语语法学界因而于1980s初提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莫里斯认为:句法、语义、语用构成语言的三个基本方面。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研究的是脱离具体语境的抽象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语用学研究的是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如何得体的使用。
语用学和修辞学的区别: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旨趣±
语用学的研究对象:语言环境、语用原则、言语行为、话语分析、信息结构
1、语言环境(略)
2、语用原则:①合作原则(CP原则)by格赖斯 ②礼貌原则 by利奇
①②难以兼顾,很多情况下为了遵守②而违反①
3、言语行为:直接言语行为 by奥斯汀、间接言语行为 by塞尔
4、话语分析:哈里斯→韩礼德、哈桑→戴伊克//黎锦熙→吕叔湘→80s后
5、信息结构:已知和未知、预设、指示
第七章 历史语言学
一、语言起源假说、科学研究
二、语言的发展
1、事实
①语音的发展:音位合并、分化、转换、补偿;组合关系的变化(e.g.中古汉语阳声韵和入声韵配合整齐,三个塞音韵尾消失后不再相配)
②语汇的发展:新词产生、旧词消亡、词语替换、词义变化。词义变化包括:内涵的深化、外延的变化(词义扩大、缩小、转移)、义项的增减、评价意义的变化。
③语法的发展:a、词法:语法范畴、构词法和构形法、词类
b、句法:语序、句式(e.g.动结式的出现)
2、原因:a、外因:社会原因、心理(认知)原因
b、内因:语言和言语的矛盾运动、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影响、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矛盾运动(根本原因)。
3、总规律:渐变律、不平衡律、相关律(e.g.古汉语、古英语)
三、语言的分化
1、社会方言:阶层语、行业语、隐语、宗教帮会用语
2、地域方言:①成因 ②差异
3、亲属语言:测定、谱系
四、语言接触
1、类型:语言要素的借用、语言系统的借用(共用、融合、混合)
2、词语借用:借音、借形
3、语言共用→往往形成双语或多语共用的过渡性现象
4、语言融合:自愿融合、被迫融合(往往有“语言的底层”)
5、语言混合:可以视作语言共用和语言融合的特殊形式
典型的混合语:e.g.Singlish(汉语、马来语、英语的混合)
语言混合的类型:临时混合——皮钦语;正式混合——克里奥尔语
皮钦语的代表:旧上海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的代表:新几内亚的Tok Pisi
第八章 综合性语言学
一、心理语言学(略)
二、认知语言学: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有人认为属于认知科学的部门,有人认为属于广义的功能主义语言学流派。
1、兴起:可以追溯到认知心理学研究,真正诞生只在最近30余年。
2、原因:①起源于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竭力寻求语言的“内部解释”以及形式化的批评;②重视意义和功能的传统 ③交叉学科潮流 ④生成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发展。
3、语言观
①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相关
②句法不自足:在表达和理解语句时,句法、语义、语用三者并无明确分界,从词法到句法到语义再到语用是一个渐变的“连续统”。认知语言学不作区分,而是统一解释。
③语言范畴是非离散范畴:语言范畴大多是“典型范畴”,而不是离散范畴;典型范畴内部成员也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e.g.汉语的词类就是一种典型范畴
4、主要概念
①象似性:距离象似、顺序象似、数量象似
②语法化:即实词虚化。打破了共时和历时的界限,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语法系统的形成过程。我国传统语文学中的实词虚化研究:元周伯琦《六书正伪》“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元卢以纬《助语辞》、清袁仁林《虚字说》
词汇的语法化:a、实义→虚义 b、不太虚→更虚
短语的语法化:“今天的词法曾是昨天的句法”,即词汇化。
语用法的语法化:用语用规则解释语法结构的差异或演变
篇章的语法化:章法成分转化为句法成分和构词成分,或者松散的篇章结构演变为稳固的语法手段,e.g.(V+O)+(V+C)→“写字写累了”。形成动词拷贝结构。
语法化机制——重新分析:表层形式相同的结构,其内部构造因语用或其他原因被重新分析,从而从底层上改变了音位、词法或句法的结合方式,对原来的形式或意义作出新的解释。e.g.英语中的since,经过重新分析,原因义取代了时间义。古汉语“被”,遭受→被动
③隐喻和转喻:思维和认知机制,认识和表达抽象概念的工具。
三、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
1、兴起:语言学的社会转向产生于1960s,反拨索绪尔、乔姆斯基以来的语言结构本身的研究,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提出“交际能力”,联系社会文化研究语言及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差异。文化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初兴起的人类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是人类学中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我国学者1985年提出“文化语言学”的概念,实际上有多方面的原因:①悠久的语文学传统,重视语言和文化的结合;②纠正1898年以来的西方形式语言学理论运用于汉语研究的弊端,恢复人文传统;③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性。
2、共同性与差异性
3、社会语言学: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
4、文化语言学: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研究
四、应用语言学(略)

参考文献
邢福义、吴振国. 语言学概论(第二版)[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