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流浪地球二观后感,强烈推荐!在无限中的有限,在有限里的永恒

2023-01-26 12:19 作者:永乐大帝明成祖  | 我要投稿

流浪地球二观后感,强烈推荐!在无限中的有限,在有限里的永恒

 

评价部分:

 

我的个人评价:

 

  终于抓了个空,看了最期待的,也是今年唯一期待的电影,流浪地球二。

 

  虽然在叙事节奏,人物的个人光谱塑造上,有些稚嫩和拖沓,但这都是很微小的毛病。

 

  如果让我以十分制评分,我给9.6分。

 

  是目前我看过的,所有科幻剧中,最强的存在,甚至认为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先说说四个缺点:

 

  如果咱们对比叙事节奏,人物的光谱塑造,比方说人物肢体镜头语言和对白体现性格啥的,这些方面,流浪地球二和星际穿越这种好莱坞的优质成熟品相比差距不小。

  流浪地球一这方面更差了。

 

  但是呢,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好莱坞的特长领域,好莱坞的辉煌与这些成熟的套路技巧息息相关。

 

  哪怕是故事内核稀烂无比的阿凡达两部曲,在毫无新意的故事套路和莫名尴尬的煽情对白或中二热血迸发的时刻,他们的导演,后期剪辑,配音配乐,都可以将这一堆稀烂的剧情素材糅合出一股子尚可品尝的香味来。

 

  至少许多人在观看的当时甚至可以被触动到,被引发了心底莫名的情绪,也因为这种情绪会让里面的人物看起来更鲜活。

 

  尽管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过了那个劲头之后,到了电影院外面,或者几天之后,会回过味儿来,觉得其实这玩意儿也不过如此。

  所谓细细一想,不堪探究,就是这么个意思。

 

  为什么艺画开天的三体被大家火力全开的批判呢?就是因为艺画开天明明有一个极品的底层故事,却非要自作聪明将其改成不入流的烂俗剧本,与此同时,其制作团队又没有好莱坞一流团队那样变废为宝的加工技巧。

  在镜头语言,配图,节奏等诸多方面,均无法对其烂俗剧本实施废物回收再利用。所以被骂的这么惨不冤枉。

 

  好莱坞那帮人,强就强在,做电影可以像南亚次大陆的厨师们制作餐饮成品一样。食材和主材料烂没关系,香料,油炸,酸奶,繁复的配料怼进去。

  出来之后,总体给你感觉不是很难吃。甚至某些对了胃口的人,还会赞叹不已。

 

  中国影视工业这个方面确实差人家几个档次,这没的说。

 

  但那是对一般作品而言的要求,对流浪地球系列这种在另一个方向开山立派的科幻分支祖师爷大佬来说,没必要去要求这些。

 

  所以就人物光谱塑造和节奏上的一些问题,我顶多每样扣个0.1分。

 

  最后两个0.1分其中之一我扣在月球碎片陨石没有把自由女神像爆头上。

 

  那一下砸下来的时候,我已经万分期待,在心中怒吼,我要看自由女神像被爆头!

 

  没想到导演最后还是手下留情,没给自由女神像爆头爆个粉碎。

 

  第二个0.1分扣在美帝戏份有点多这问题上。

 

  真要组建行星联合政府,有没有必要放在美帝纽约?

 

  既然都是科幻了,咱们想象力大可以丰富一点。像美国佬这种体制面对太阳系毁灭风险的情况下,以当下的表现来看,它很可能会陷入极致的混乱,种族仇杀和个体逃亡主义疯狂盛行的阶段中。

 

  美利坚合众国是个很年轻的海洋文明国家,底蕴很浅薄,这种局面下,它能维持住自己不全面动乱内战,都算它对得起全人类了。

 

  要我说,联合政府的总部,干脆放到老挝万象得了。

 

  总之,从这两点来看,也许流浪地球的主创团队暂时还是低估了全球意识形态舆论战的残酷性和敌人的深度恶意,总之在对抗性上有所保留,所以我扣个0.2分。

 

特效方面:

 

  本人非专业人士,不懂特效,但是觉得牛逼,跟我看哥斯拉怪兽之王时一样爽。

 

  总之是配得上剧情了,无需挑剔,当然你要是专业人士觉得哪儿没做好,咱也不抬杠。

 

音乐方面:

 

  还行,没拖后腿,但也没有多惊艳。

 

最重要的剧情方面:

 

  这个要是十分制,我想给12分,要是一百分制,我想给130分,一千分制,我想给1300分。

 

  流浪地球两部电影,都是从刘慈欣的小说中选择一个设定+片段脱胎而出,然后深加工而成。

 

  但是制作团队的剧情加工改造,整体上非常符合刘慈欣后期作品的风格。而这刘慈欣的特殊风格,正是我在七八年前喜欢上三体的主要原因。

 

  要探讨这种风格,以及它的可贵之处,我们首先就要来探讨这么一个问题。

 

  科幻作品中,真正强大的想象力是怎么样的?

 

  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只要这个问题想明白了,你就能够区分好的幻想作品和差劲的作品之间的区别了。

 

  什么样的科幻点子是牛逼的呢?

 

  最初级的一种,设定出功能强大的科幻能力,种群,系统,机械或其他类似的事物。

 

  这种功能上的强大,暴力上可以毁天灭地,欲望中可以无限满足。

 

  接地气点的说法,就是想如何,就如何。

 

  类似多啦A梦的各种工具的升级版,或者阿拉丁里的灯神。它们可以随时随地满足你的各种欲望需求,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任何限制。

 

  或者是一个威力无穷的武器,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威力从古早时期的科幻作品中轻松毁灭一支军队,一座城镇,逐渐升级到毁灭一个星球,一个星系。

  再到近些年的多维宇宙,多个平行世界概念的出现,这种大威力科幻武器的想象力,已经提升到了毁灭一个或多个宇宙,或指定毁灭一个或多个宇宙中的不同物体,种群,或成分。

 

  比如詹姆斯,啊不,是灭霸的手套,就是这种类型。

 

  再比如科幻作品中的对未来通讯功能设施的幻想,从早期科幻作品中认为能够通讯时看到人的图像就很牛逼了,逐步进化为立体成像,数据快速传递,实时分析,透视,虚拟现实会面等等等等。

  总而言之就是即时信息流流量快速扩大。

 

  这种科幻点子的进化,一路上体现的实际上是更快,更高,更强。

 

  无论是性能需求,还是欲望满足,都是如此。

 

  这种科幻点子,你实际上是无法判断其优劣的。你要一把摧毁城镇的枪,他就要一把摧毁星系的,谁更先进?只好设定上扩张了,最后出现一枪毁灭无数个宇宙的超神器。

 

  这种点子牛逼吗?

 

  小时候,的确是这样认为的,功能或者说性能的预期越夸张,就代表着科幻水平越高。那时候小屁孩,哪里懂什么叫软科幻,硬科幻呢?

 

  什么是软科幻,什么是硬科幻?刘慈欣作品和流浪地球的牛逼之处,是不是因为更硬?

 

  曾经我很喜欢太空歌剧类的软科幻,但是后来看得多了,我发现欧美的软科幻背后只有四种走向。

 

  一种是罗马帝国衰亡史,无论怎么设定,多少种族,多少星系,最后会落到罗马帝国衰亡史上面。

  第二种是走向圣经,相当于是局部高科技的布道和神学边界探讨。

  第三种是克苏鲁路线,崇拜和畏惧那些未知的强大存在。

  第四种就是赛博朋克风格的阶级斗争。

 

  以前的我喜欢前两种,现在的我喜欢后两种。

 

  而硬科幻的话,据我的理解,应该是试图在现有技术理论框架内,对未来做合理延伸和猜测,能够部分被现有尖端领域理论合理预判的创作。或者是里面出现的各种东西,总有一部分是符合当下的工程学,建筑学原理的。

 

  最硬核的科幻,往往在时间跨度上,对未来展望的跨度离现在不是很远。太远了现在的前沿理论就连合理预期也做不到了。

 

  刘慈欣的作品和流浪地球电影算不算硬科幻?

 

  我觉得大概能算,但是是不是最硬的?我就说不准了,也许不是最硬的那一批。

 

  与此同时,我觉得刘慈欣的作品和流浪地球电影同样具备太空歌剧的特质,只是它不属于欧美流行的四条路线之一。

 

  刘慈欣作品的科幻歌剧内核中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大禹治水这些事情的影子。这个内核特色尤其到了集大成的三体三部曲里最为明显。

 

  虽然三体中同样存在科技树对于人类文明而要高不可攀到霄壤之别的类似归零者这样的大神级文明。

  但是它们在三体的内容中并没有给大家以一种神性的感觉。

 

  甚至于我们阅读时,对人类自身的傲慢所产生的恐惧,可能要大于对三体人,歌者,归零者的恐惧。

  内在的强大和宇宙层面的强大一样重要。

 

  但是刘慈欣又会很残酷的告诉你,即使你放下了所有的傲慢全力以赴,却仍然会在更宏观层面的变故中被无情碾压。

 

  就像一片空地上的十个蚂蚁巢穴,来了除蚁工人要消灭蚁穴,十窝蚂蚁中有那么一两窝全力以赴的应对,每天不辞辛劳抛弃旧蚁穴,以基建狂魔的能力开发新蚁穴,躲避除蚁工人的毁灭行动。

 

  最后它们成功的比另外八窝蚂蚁晚两三天被剿灭。

 

  但是第四天,它们的又一个新蚁巢还是被除蚁工人用更先进的工具地位了,它们被毁灭了。

 

  在庞大的人类社会中,这两窝蚂蚁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根本不会有任何人类注意到。在人类这个层面上,只留下了一个让某个除蚁公司多付出两天人工费,新设备搬运费的浅浅痕迹。

 

  但是在那片空地之下的十个蚂蚁窝的世界中,这两窝蚂蚁进行的抗争和自救,是否属于一场伟大的波澜壮阔的史诗?

 

  在流浪地球的电影和三体中,看起来应该是的,这是一场伟大的史诗,也是一场澎湃人心的歌剧,在我们的层面来说,的确如此。

 

  也许地球在未来的2400年流浪历程中,还会遇到许多个比月球危机,木星危机更加夸张的危机。

 

  也许地球最后没有抵达4.2光年外的新家园,半路解体了。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贝加尔湖是否还能解冻。

 

  也许流浪地球计划的最终毁灭只会在柯伊伯小行星带外面留下一堆漂浮在虚空中的残渣。

 

  但是,刘慈欣和流浪地球电影制作团队创作的这些史诗故事,在我们所处的层面上,是否是一场值得歌颂的勇气乐章?

 

  这个只能是每个人自己评判了。

 

  下面我要说的,是我心目中刘慈欣作品风格最强大的地方。

 

  比硬科幻更硬的是组织行为模式的推演

 

  比硬科幻作家更加强大的硬科幻幻想塑造人,是顶级科技产品的产品经理。

 

  厉害的科技产品的产品经理,是真正能够实现超前预判科技带来的社会变化,人类组织结构,行为模式变化的大神。

 

  类似乔布斯这种人,就是真正想象力足够强大的人。

 

  他强在什么地方呢?要说纯粹的技术上的能力,那个沃兹尼亚克才是大拿。至少我是这么听说的。

 

  而且类似乔布斯这种人,他们所展望和超前预判的东西,其实离落地和嵌入我们生活的时间,并不太遥远。

 

  那他们在科幻想象力来说,到底强大在什么地方呢?

 

  当乔布斯对智能手机全力以赴时,他不仅预测出了其性能提升后的功用增强,改变了人类对手机的应用场景,而且很可能还可以推测出,随着应用场景的改变,进一步的改变了人类的部分组织结构行为模式变化。

 

  不仅仅是改变个体,而是改变组织,组织结构,以及个体和组织的行为模式交互方式也改变了。

 

  哪怕这种产品经理在初期,一时半会儿意识不到其未来全部图景,但只要能够意识到其潜力,就已经是人中龙凤了。

 

  这才是,比你幻象一个万能百宝囊,任意门和无限手套更加强大的想象力。真正的硬核想象力。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还挺小的。在我小学的时代,流行超人迪加,也就是迪迦奥特曼。因为我看的光盘是从香港带回来的,而且是全粤语版本,所以叫做超人迪加。

 

  另外还有一部作品,叫做新世纪天鹰战士,其实就是EVA的引入版本。

 

  虽然小学的我还屁都不懂,成人网站也才刚开始摸索。

 

  但是我本能的感觉到,EVA的B格,想象力就是比超人迪加牛逼太多。

 

  虽然当时我不懂那个EVA的驾驶舱,还有LCL溶液注入更吻合工程学原理。但是我注意到,同样是一个人类机构保障一个巨大个体去和怪兽战斗。

 

  可EVA的NERV组织,是一个数万人,甚至十几万人提供后勤保障,研发,维护,战时辅助,情报搜集等等功能的巨型机构。

  其中EVA打雷天使,使用超级阳电子炮那一集,几十万电力工程人员再加上全日本电力系统保障的剧情,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我很多年后第一次看三体时,马上感受到了似曾相识的味道。

 

  而迪迦奥特曼的那个TBC小队,就那么几个工作人员,和EVA对比非常直观。

 

  而且迪迦奥特曼的世界里,明明不断出现足以造成百万人伤亡的可怕怪兽灾难。但没有怪兽时,人的日常生活没有变化,还是那个日本,还是悠闲的逛着动物园。

 

  而EVA的世界,生活已经根据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样是动物园,他们只剩下一个研究机构勉力保持着一批野生动物繁衍,主角团想去看看,还得靠一定的特权关系。

 

  这种区别就是某些科幻作品,在技术上确实很有想象力了,有的甚至可能在个别领域比三体更硬核。

  但是它们缺少能够把这种变化推演到全社会,全人类行为模式和组织行为模式的变化上去。

 

  比如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系列等,虽然已经横跨无数个星系的文明,但其组织结构形式,个体与个体,组织与组织的博弈方式,还是与现今人类毫无区别。

  甚至还倒退了。

 

  用着中世纪的政治体制和组织方式去跨越千百万个星系。

 

  这种落差,要是具体到军事层面上,更加明显。

 

  刘慈欣的长篇作品和现在流浪地球的电影,在这个层面上,无疑是全球最顶级的,他们创作出来的社会组织结构和个体之间博弈方式的变化,至少是在努力跟随剧情中的技术和环境变化去演进的。

 

  这要放到军事领域,更加明显了

 

  欧美日几乎所有科幻作品,至少我没看到过例外,其幻想中的未来战争形式,甚至在技战术水平上还不如二战的军队。

 

  可以说它们一直就在打着太空堑壕战。而且穷逼到往往连视域外的曲射火力都不想考虑的程度。主要靠轻步兵火力和战机机炮近距离对干。实施古典时代日耳曼人的无序的密集冲锋。

 

  我很幸运,在看三体的当年,正好已经接触了一款叫英雄连的二战即时战略游戏。

 

  这款游戏立刻让我意识到,原来暴雪当年出的星际争霸,并不是想象力发达的标志,恰恰相反,它是硬核想象力严重匮乏的标志!

 

  在星际争霸这款以未来为背景的科幻游戏中,只要你虫族出的小狗足够多,就可以怼翻人族最强大的机器人。

  只要你的口水兵或者人类机枪兵足够多,也可以怼沉神族的航母。

 

  但是在英雄连,如果你的步兵没有配备反坦克武器,那么哪怕是几百上千个美国大兵,都不可能击败一辆德国三号战车。

 

  你有多少辆灰狗M8侦查装甲车,都不可能打败一辆虎式,豹式,甚至是长管四号。

 

  技术的变化,尖端理论的变化,会带来组织结构行为模式的变化,

 

  而战争,是最高程度的组织动员。

 

  一旦革命性的技术变革出现,就会带来战争组织方式,发展方式,应对方式的改变。

 

  就像三体人和地球人的战争,就必然不会再重复依托小行星带,海王星,木星等地区进行逐次堑壕战的可能。

 

  流浪地球的电影里虽然没有战争,但和战争相类似,只是敌人是巨大的环境灾害。

 

  在这个浩大的流浪地球工程中,人类必须依赖超算和AI的算力,由此社会结构和组织行为模式又会发生更多的变化。

  人也在组织结构和行为模式的变化中产生变化。

 

  能够就技术进化,环境变化,进而合理推演人类行为模式,组织模式,动员模式的交互变化,这才是真正牛逼的想象力呢。

 

  哪怕只是想出一个非常粗略的模型,这也是很牛逼的事情。

 

  因为很多作者甚至意识不到这个问题。

 

  我猜想这与刘慈欣曾经的工作环境有关。他曾是电厂的工程师,而且似乎有工作变迁,再加上电力技术在那些年快速的发展迭代,又有苏式系统到西方系统再到中国自己研发系统的转变。

 

  这种转变以及身边的国企组织架构,运转模式,同事和自身命运的变化,也许给了他在这方面足够的灵感。

 

 

 

  最后,说回流浪地球二的电影。

 

  我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的感受,那就是 在无限中的有限,在有限里的永恒。

 

  我喜欢卡尔波普尔说的人类知识永不完备,即使人类创造的再强大的AI,也是永不完备的。

  流浪地球里的人类用执着和不完全理性的牺牲,为了使命和整体前赴后继。在未来的无限种可能、宇宙的无限边际、世界哲学的无限维度中,我们看到和感同身受的是有限的人类生命面对着无限的宇宙洪流爆发出值得写入永恒的勇气。

 

  当然,这只是一种感性的说法,即便是AI和数字生命在宇宙尺度上也不是无限的,唯有所有的我们,都是有限的这一点,才是永恒。

  希望在人类的起点,直到人类的终点,我们都能永恒的,充满勇毅。


流浪地球二观后感,强烈推荐!在无限中的有限,在有限里的永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