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日本大败局的4个教训
1992年泡沫经济的破灭,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分水岭,泡沫经济破灭之前,日本处于一个比较良好的经济增长轨道,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进入了通缩低增长,也是“失去的20年”。
从经济的角度来讲,中国现在所处的环境和当年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日本非常像,中国去年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业,65岁以上的人口占到14%,1992年的日本也是14%。
而且1992年之前,日本企业也是靠规模效益和规模经济来挣钱,1992年之后变成品质经营,这也和中国一样。
当真的出现经济长期下行的时候,我们面临的经营环境和竞争环境会有哪些变化?
在这样的经营环境变化中,日本企业采取了哪些应对的措施?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泡沫经济破灭前后,对于企业来讲,经营环境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首先,在泡沫经济破灭前,经济处于增长轨道时,企业在不断地发展,业绩也在每年增长,这时候是最幸福的。为什么?你的投资人、股东对你很放心,会把经营权交给你。
但是在泡沫经济破灭带来常年通缩和低增长环境的时候,你的发展就会出现问题,没法再实现长期稳定快速的增长。这时,你的投资人、股东就会跳出来对你指指点点,在压力之下你可能会铤而走险。
日本企业也是一样,前两年看到很多日本企业的丑闻爆出来。因为在压力之下,没办法给投资人进行投资说明,铤而走险采取了一些错误的方法。
第二,在经济不增长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者开始倾向于非常保守的经营。
第三,对日本企业来讲,一个比较致命的冲击是,很多经营者开始失去信心,甚至怀疑自己。刚好在那个时候,全球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词叫全球标准,就是美国式经营的方法。
很多日本经营者向美国学习,把美国方法导入进来,扔掉自己以前坚持的其实是非常好的东西,比如说重视现场,重视员工,培养长期的经营视角,变成一个不上不下的状态,没有真正建立起能够适应新的下降通道的经营模式,让自己丧失了竞争力。这个状态进一步将日本企业推向恶化的边缘。
在吸收了所谓的美式经营思维之后,日本企业开始更加重视投资人的回报,重视股东利益,然后忽视员工的利益和现场主义,导致员工的干劲和士气下降,对于企业的忠诚度下降。
刚好在这个时候,数字化时代来临,员工不能和企业共同地去做出变革,出现脱节的现象,所以日本企业的数字化一直不是很成功。就是老板想的和员工的配合都出现了分化,导致了非常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