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醫”

2023-07-08 22:04 作者:亏盈益谦-阿洛  | 我要投稿

有感于一个up主谈的“经方派”和“医经派”,从自身学识角度谈谈我认为的“醫”。
首先,我不赞成将医分成很多派,因为派别之分,其实总是一个东西的偏重。要继承,我就要继承其全,继承其原本。《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本是我认可的中医四大经典。理论之源,本草之源,方剂之源。未必最源,但已经够源了。

这四者之间,我认为是存在相关性。伤寒的所谓六经辨证,我更偏于六气,只是说在人为六经,有的医家就囿于六经了。《素问-六节藏象论》言: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研究伤寒,若只注重条文与方证对应,在我心里是不够精微的。解释的通,在我这是要全通,通于整本书,甚至通于整个医理的。不通即是问题所在。

经方是临床总结在我这是过不去的。医经是演绎推理,我的方向是其核心,更源头的东西。而不是现有医理不知所以然的自说自话的演绎。

医史文献一类的证伪,个人觉得只能参考,未必百分百。于我而言,除非理能说服我,各朝文献的互证考究,在我这行不通。时间久远,有太多太多的其他因素了。对我而言,这是必不可少的参考和方向,但不是主体。比如内经的成书年代,内经不是一个作者,伤寒论序不是仲景自己写的,后人有添加,哪怕公认的中藏经是一本伪书,哪怕很多人对玄隐遗秘有争议,等等。这些所有的看法,都只能是看法。

不是重点的重点(小摘):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

“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

“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拨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乃择良兆而藏之灵室,每旦读之,命曰气交变,非斋戒不敢发,慎传也。”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
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衡,后世益明,上通神农,着至教,疑于二皇。
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