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汉人唐朝影视:反派角色,因何变得可爱又迷人?
北京汉人唐朝影视:反派角色,因何变得可爱又迷人?
观众的评价与市场的表现总是相互影响,如今,许多影视剧作也开始主动地让反派成为作品的主角。改编自《睡美人》的迪士尼电影《沉睡魔咒》中,给公主施法的恶魔女巫成为了主角;超级英雄电影的序列里,也出现了像《小丑》《毒液》这样与传统的正派英雄角色完全对立的反派男一号。
而即便在一般的正派主角影视剧中,作品对于反派角色的着墨也越来越多。这些在创作者的塑造中变得越来越迷人的反派角色都有什么特征?有哪些原因让反派角色终于走出了“被厌恶”的结局?
从“扁形人物”到“圆形人物”
在文学批评专著《小说面面观》中,英国作家E.M.福斯特将小说创作中的人物分为“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两种类型,[1]其中“扁形人物”又被称为“类型性人物”或“漫画式人物”,简单来说,就是可以被极为有限的几个形容词高度概括的人物。
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文艺创作里,反派角色大多都被塑造为这类扁形人物——性格特点鲜明、行为动机单一,仿佛把“可恶”两个字明明白白地写在了脑门上。
福斯特认为,扁形人物对于创作者的一大好处可以用“毕其功于一役”[1]来概括,对于这样具有强烈风格特征的角色,只需浓墨重彩地登场过一次,就无须再费什么口舌去反复介绍。
于是,许多创作者都愿意将反派的所有行为用一个“坏”字简洁明了地呈现,这时的反派人物们,如福斯特所言,就像一个可以“人人推来操去”的筹码,在需要推进剧情发展时招之即来,在需要烘托主角光环时挥之即去。
而让反派变得“可爱又迷人”的关键之一,就是实现从“扁形人物”到“圆形人物”的转变。当反派的头上不再贴着一个简单粗暴的标签,当反派的心理活动与人生故事也被细细书写,人们就总能从这些丰富的种种细节中发现反派角色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可爱之处。
漫威系列里的洛基就是这样一个立体的反派角色。表面上,他是企图毁灭地球的混乱制造者,但那满脸狡黠的笑容、野心勃勃却偶尔有些呆萌的反差性格,又着实让不少观众们喜爱。也正是因为前面几部电影对于洛基不吝笔墨的深入描绘,才让这个反派角色获得了比许多正派英雄还要多的欢迎。
当反派人物从扁平的纸面上“立”了起来,不仅让人物本身拥有了更多向度的特点,更是让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的特质被凸显。一如《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里昂在完成任务时是杀人不眨眼的冷酷杀手,但回到日常生活中,他却是一个爱喝牛奶、对一盆兰花呵护备至、在电影院里被逗得傻笑的普通人。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里昂在细心呵护兰花。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这些细节丰富而温热,于是,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反派”不再是只会喊打喊杀的恶棍,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格也有思考的个体,而属于反派的那份可爱与迷人,也恰恰来自于这份饱含鲜活人性的真实感。
除此之外,在“圆形人物”的塑造方式下,许多反派人物也不再是单纯的“坏人”,亦正亦邪的特质同样成为许多反派角色吸引人的关键所在。
在《复仇者联盟3》里,全片最大的泪点之一就是开篇中洛基为了杀死灭霸反被刺死的场面,面对更加凶残的反派灭霸,洛基最终还是选择站在了正义一边,更加让无数观众为之心痛。《哈利波特》系列里,从头到尾都被塑造成一个反派的斯内普教授最终揭开了身份真相,他对莉莉的深情、对邓布利多的忠诚,都让这个表面看起来阴险凶狠的角色成为成为整部作品中最让人动容的人物之一。
正如高尔基在《给马·加·西瓦齐夫的信》中说的,“人是杂色的,没有纯粹黑色的,也没有纯粹白色的。在人的身上掺合着好的和坏的东西。”[2]当人物不再是非黑即白的纸片人,承载于反派身上的复杂人性就显得格外真实而深刻,也观众更加容易与之产生强烈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