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够辨别一个导师是不是一个很优秀的导师?
这里的导师指的是读博,读硕时的导师(有些大学有本科生导师,也可以算进去)。我听很多人说做科研,自己努力是一部分,导师的能力也是一部分。
~~~
某种意义上这是多余的,除了特别优秀的学生,如果对导师的能力表述怀疑或质疑的话,单纯不去选择即可,
通常情况下,导师的能力一般都局限在狭隘的专业领域里,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在自身领域里有所建树,所以评论教授的能力需要强档的标准,不可盲目攀比过分要求,尤其需要的是尊却定位自身和教授的差距即可,这个差距越大,说明自身的提升空间越大,难听一点的话自身水平很水去要求教授水平非常优秀部署一自己朋友或认识的其他教授等想法是不利于自己的,因为跟不上优秀导师的节奏感,也有可能让教授对自己失望,亦或是感觉要求太高压力受不了等等负面影响。
那么,不考虑这些,单纯评论一个优秀的导师,通常需要用实力和潜力两部分去考虑。
对于优秀但缺乏积累的副教授类级别,应该用潜力这个关键词去看待,
在狭隘的意义上,也就是单纯某具体专业领域上考虑的话,一般只需要看曾经发表的内容,以及正在准备的调研,还有平时的PPT发布会上的表现,尤其PPT内容是否足够PPT,对提问的回答是否足够深入浅出,总能点出地城逻辑等,这就是潜力,
如果放在稍微广义的潜力,那就是切入点,对于某个课题,看法,想法,调研方法等等,有潜力的人更擅长多个切入点,每个切入点也是从自身专业为起点的横向交叉专业部分在引出的视点,毕竟一个课题的定位,设计方案框架阶段上,这种整体逻辑框架的审视能力以及从中精准定位自身专业的从属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况且真正的突破点往往需要融合交叉融合的灵感,
所以,一个导师有多优秀,通常会感觉到潜力很大,也会是看不透具体深度,换句话说潜力中的灵感穴位分布广,各种关键词等一触即点燃那种,潜力无穷的说法虽不是真的无穷,但真的是因为触发灵感穴位神经分布广,给人的感觉就是深不可测那种,或者说什么都会那种hh而实际上不可能什么都精,但确实是博学,而且总能准确洞察出地城逻辑,并连接到自身专业融合一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