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国风云中的风云国王——“无地王”约翰篇(五)

2019-05-25 22:41 作者:Pad13ofCK  | 我要投稿


(接前文)


十四、狼狈而回矛盾显,贵族联手皆叛乱


但是身在拉 罗谢尔的约翰,此时还不知道己方北线的军马已经崩溃,他还在重整军势打算转攻图尔。到了1214年8月,联军于布汶战败的消息终于传到英王耳中,迫使他停止了进军的计划,转而同腓力二世进行谈判。9月18日双方达成了一份为期6年的和平协议,约翰最终连新夺回的安茹也没能保留,全部打包还给了法王。随后英王从拉 罗谢尔启航,于10月中旬返回英格兰。

经历了一次失败的远征后,约翰发现在英格兰还有更多麻烦等着他。他留在后方的摄政、温彻斯特主教彼得 德斯 罗切,因英王下令征收的免除兵役税和贵族们矛盾重重。约翰兵败后,再也没有华丽的功绩,或者是外敌的借口,能掩盖贵族的不满了。英王也又一次为自己的人身安全担心起来,他甚至没有从朴次茅斯登陆,而是从西南部德文郡的达特茅斯灰溜溜的上岸。随后约翰在科夫堡短暂停留后,沿海岸一路向东返回伦敦。也许在伦敦塔坚固的城墙后,他才能多少增加一些安全感。不过在此时,贵族们还没有完全做好反对约翰的心理和实际准备,只有少数北方坚定的反对派在公开同英王唱反调。

英格兰东南沿海的科夫城堡,上图为从门楼一侧向内的视角,可以看到后方的城堡主楼
这张是另一个方向的城堡全景,从照片上可以看到,科夫堡如今已经损坏的十分严重了。但是在约翰统治时期,他是王室在英格兰东南部最重要的据点之一。前面也提到过,很多约翰的犯人都曾被关押于此,比如在这里被饿死的威廉 德 布劳斯之妻玛蒂尔达

另一方面,约翰同英格兰教会的纠纷也有了进展。在教宗英诺森三世的调解下,英格兰教会同意减少英王须赔付的金额,并恢复了境内的各项教会活动。随后在教宗特使的协助下,约翰更换了一批英格兰教会中的领导人。作为回报,这些新掌权的修道院院长们放弃了大部分约翰剩余应赔付的金钱。此外英王还承诺,此后不再干涉教会的选举,以此同教会达成和解。这样的互相妥协,实际也可以说是一场政治交易,双方各取所需。约翰不愿再在和教会的争执中花费钱财,而他又需要稳定英格兰的局势,不想教会节外生枝。而教会方面,他们则要极力保住自己的权利特权,这与一般贵族的诉求其实也是相通的。

虽然约翰同教会的矛盾得到缓和,但是他与世俗贵族间的矛盾还在加深。为了反对约翰,贵族们甚至搬出了一百年前亨利一世时签署的条文,要求现任英王做出妥协。对此约翰一方面继续支吾,一方面却在暗中命人制造攻城器械,可见他根本没有让步的打算。同时贵族们也在做两手准备,他们私下里商议,如果约翰不接受这些条款,那么贵族们将对英王发动战争。

刚刚进入1215年,约翰就立刻领略了贵族们的愤怒。在这些贵族中,既包括长期与英王作对的北方派,也包括许多东盎格利亚的权贵。他们武装逼宫,要求约翰承认并遵守亨利一世曾经承诺过给大贵族的那些权利,并为英王起草了一份经增订的亨利一世宪章草案。对此约翰坚决反对,但他的支持者只有温彻斯特主教彼得 德斯 罗切和切斯特伯爵雷纳夫等寥寥数人。几天的对峙之后,双方同意暂时各退一步,没有立即爆发内乱。不过贵族们仍然要求英王在复活节前给与明确的答复,否则一场叛乱在所难免。

其实约翰的态度在谈判中已经体现的很明确了,他根本不打算答应贵族们的要求,推迟答复不过是个缓兵之计,争取更多时间备战而已。1月谈崩后,英王立刻下令加强王室控制各个城堡的防御工事,并向中北部增派军马。贵族们这边也是一样,而且他们还争取到了更多平民的支持。在整个英格兰火药味越来越浓的情况下,德高望重的威廉 马歇尔和坎特伯雷大主教史蒂文 朗顿作为之前谈判时双方的中间担保人,一直在尽力调解。但是到了同年3月,复活节截止日期前一个月,约翰突然宣布加入十字军,使得局势又生变数。由于受到十字军身份的保护,反对派原则上不能再对英王宣战,否则无疑将受到绝罚并失去自己权利的合法性。

因此约翰安稳的在伦敦过完了复活节,甚至开始将从普瓦图远道而来的军马送回欧陆。傲慢的英王甚至没有按照约定亲自去答复反对派,而是指派威廉 马歇尔和史蒂文 朗顿去和贵族们谈判。约翰的小聪明看似使得反对派无从下手,但是此时贵族们的军马已经集结完毕蓄势待发。他们趁着教宗敕令没有传到英格兰之前,仍然给英王送去了最后通牒。约翰也不打算妥协,命令军马向沃灵福德集结,准备正面迎敌以展示自己的强硬态度。不过就在此时,英诺森的手信到达了英格兰,教宗严厉谴责了意图反叛英王的贵族们,相比之下他对约翰的训诫则像是挠痒痒。反对派们显然不能接受这样的调停,他们推举小邓莫男爵罗伯特 菲茨沃尔特为军事指挥,罗伯特甚至还自命为“上帝及神圣教会之师的元帅”。随后反对派开始攻打北安普顿,正式对英王发起了战争。

与咄咄逼人的反对派相比,约翰正面迎敌的架势倒更像是虚张声势。显然他认为在自己宣布加入十字军后,贵族们不会再真的对自己宣战。此时事态的发展,既出乎他的预料,也脱离了他的控制。英王命令各处城堡加强防备的同时,试图向反对派做出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并宣称请教宗来为纠纷裁决。不过之前英诺森三世的来信证明,教宗已经完全偏向英王,贵族们根本不可能接受一位并不公正的人来进行仲裁。而且在普瓦图和弗兰德斯的部分军马来到英格兰后,约翰也硬气了起来,再次准备向反叛的贵族发起反击。反观另外一边,反对派由于缺少攻城用的重型武器,在坚固的王室城堡下一筹莫展,强攻时还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于是他们放弃围攻北安普顿,转向东进占领了贝德福德。随后他们继续向东急行军,在伦敦市长及部分市民作内应的情况下奇袭了伦敦,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除了伦敦塔在王室军马的死守下没被攻破,包括威斯敏斯特王室金库在内的其余城区,全部被反叛英王的贵族们占领。


十五、王城失守影响广,谈判无果重开战


对约翰来说,伦敦失守的影响几乎是灾难性的。首先没了王室金库的财政支持,如何支付佣兵的工资就成了问题。由于与国内封臣的关系紧张,英王长期以来一直很依赖雇佣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约翰只能寄希望于分散在各处的地方金库。但这些小金库大都只是临时周转用的,并没有多少实际储备。不过毕竟雇佣兵还不至于立即叛变,英王总还是有周旋的余地。而伦敦失守更严重的影响,还是在于激励了更多贵族与民众加入反对派的阵营。现在约翰几乎失去了整个东英格兰的控制,他的支持者只剩下中西部的一些领主。并且除了英格兰内部的贵族,苏格兰、威尔士、法兰西等约翰的宿敌,也在背后支持着反叛英王的军马,很快林肯、埃克塞特等地的城堡也都接连失守。

于是约翰只得再次寄希望于同反对派进行谈判,他命坎特伯雷大主教史蒂文 朗顿再次作为中间人去联系叛乱的贵族,约定双方进行谈判。1215年6月10日,英王及叛军的代表,在温莎附近的泰晤士河畔会面。贵族们给约翰呈上了一份新拟好的法案,与前次的亨利一世宪章加强版法案相比,这次的条款又多了几乎一倍。而且在婚丧嫁娶、税赋贡金等具体项目上,也大大限制了英王的权利。对于贵族们的要求,约翰除了尽量附加上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外,整体上却只能全盘接受。但是在法案的最后,也就是如果英王一旦违反这一协议,将由何种方式解决这点上,仍然有一定的争议。贵族们要求成立新的贵族议会,并赋予其向英王问询、要求英王改正不公的行为、甚至是剥夺英王城堡及财产的权利,这显然是约翰不能接受的。于是在5天的谈判之后,英王直接给尚存争议的法案盖上了泥封,使得关于贵族议会的内容等,仍保持在一个并未明确形式和人选的状态上。

对于这样基本按照贵族们提出条款达成的协议,出席谈判的反对派们相继接受了这个结果,进而于6月19日重新向约翰宣誓效忠。然而纸面上的和平,终究不能完全代表实际。在英王落实这些条款前,反对派们仍然占据着伦敦,以免谈判的结果最终又是一纸空文。其中最为紧要的,便是贵族议会的人选,因为他们将要承担监督约翰的职责。虽然英王在谈判时极力拖延这些人选的确定,但最终还是只能认可了反对派推选的名单。在这份25人的名单中,有7位伯爵、3位伯爵之子、14位男爵以及伦敦的市长,而这些人全都都是反对派中的成员。随后在贵族议会的监督下,约翰按照达成的协议,将之前具有争议的事项进行了清算。但是在23日这次谈判彻底散场时,关于将来政策的一些条款,其实仍然是含含糊糊的。

因此在谈判结束后,无论是约翰还是反对派,都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满意,对双方是否会遵守这份协议也没什么信心。先说英王这边,他从来就不是真心向贵族们妥协。会后约翰很快离开温莎去了温彻斯特,并在南部重整军势。而反对派这边也是一样,他们根本不相信英王的承诺,遂以比武大会的名义在各地进行演习备战,并加强了对伦敦的守备以防其被约翰重新夺回。而在英王势力历来最为薄弱的北部,则压根就当没有和谈这回事,仍在攻击属于约翰名下的领地。于是仅仅半个月后,双方不得不再次在牛津会谈,还互相指责对方破坏协议。随着分歧越来越大,二次谈判很快不欢而散。约翰将谈崩的责任完全归结于贵族们拒绝了他的合法权利,并让在场的主教作为见证,以此作为自己攻击反对派的武器和借口。

这次谈崩之后,约翰和反对派间重新剑拔弩张,又走上了对抗的道路。英王一面再次从欧陆调集各路军马,一面继续向教会寻求支持。既然坎特伯雷大主教史蒂文能起到的影响有限,那么约翰就再向上一层,直接派使者请教宗给反对派施加压力。不过英诺森三世的影响力大是大,但由于反对派早已认定教宗偏向英王,因此罗马教廷的进一步介入反而起了反面效果。而且由于英格兰到罗马的距离实在太远,英诺森三世对英王和贵族达成的协议并不清楚,他的消息还停留在几个月前英格兰贵族联合攻击已宣布参加十字军的约翰这一阶段。因此没等自己的使者赶到罗马,英王及英格兰教会就收到了教宗的敕令。这份手信要求反对派立即停止对英王的攻击,否则将受到绝罚的处分。英格兰的教会内部对这份敕令的实施也产生了分歧,温彻斯特主教彼得 德斯 罗切等英王派要求立即公布这一圣命,但是坎特伯雷大主教史蒂文 朗顿等其他人并不想激化矛盾。史蒂文 朗顿希望联系英王和反对派再次进行谈判,以确保之前达成的协议能够切实执行。但是约翰始终拒绝同反对派会面,对大主教本人也是能躲就躲,甚至干脆登船出海假装要去参加十字军。

在约翰持续不愿谈判的情况下,反对派的贵族们和英格兰教会于8月底发表了一份他们的联合声明。不过坎特伯雷大主教史蒂文 朗顿此时仍然不愿明确站边,他虽然将教宗的敕令公之于众,但是却没有明确指出这份敕令是针对反对派贵族的。考虑史蒂文 朗顿之前与英王间的重重矛盾,他偏向反对派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之前英王被迫签署的协议有些条款本就是出自大主教本人的手笔。因此在提及教宗敕令的对象时,朗顿仅仅以“侵扰英格兰王国及国王利益的人”代指。而这样模糊的说法,在英王派眼中指的自然是反对派贵族们。但是反对派也可以将其解释为,约翰本人才是导致英格兰陷入内乱的罪魁祸首,己方则是“上帝与教会的神圣之师”。因此由于教会上下的意见不一,他们的介入只是把本就复杂的权利斗争局势,搅得更加混乱难以解决。反对派在把锅扔给英王后,由于约翰已经出海不知所踪,贵族们索性决定瓜分既得利益后另立新王。

然而约翰其实并没有走远,他从西南部的韦勒姆出航后,沿着英格兰南部海岸线浪了一圈,又在东南部肯特郡的桑威奇登陆,绕到了更靠近弗兰德斯等地的一边,以获取更多支持并阻断反对派同欧陆的联系。9月初,约翰在多佛集结军马,而在他的身边还有另一位教会中的重要人物,教宗特使潘道夫。与坎特伯雷大主教相比,潘道夫无疑更加忠实于教宗的旨意,在英王已经公开宣布归附于罗马教廷的领导后也愿意尽力支持其王权。于是他们再一次公布了教宗之前颁布的敕令,并且英王派公布的这次自然不会有什么保留,直接明确宣布将反对派的贵族及伦敦市长等人逐出教会,而这也宣告着双方间的战事再一次爆发。

约翰的这一策略确实让反对派有些手忙脚乱,他们急忙重新集结备战,并遣使向腓力二世求援。贵族们表示愿意尊法王的长子路易为新王,这与两年前腓力二世的打算基本相同。但是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之前他的计划最终被教宗阻止,这次也仍然要面临教宗的压力。而且即使法王同意参战,他也不可能闪现到英格兰,这一点约翰和反对派心里都清楚。因此英王同时也在抢时间,想要尽快夺回伦敦稳定己方的人心。只要自己这边无懈可击,那么腓力二世自然也不可能冒着被绝罚的风险强渡英吉利海峡。而挡在英王与伦敦之间的最大阻碍,便是英格兰东南方第二防线、可与多佛媲美的罗切斯特城堡。这座城堡原属坎特伯雷大主教控制,约翰年内曾两次要求史蒂文 朗顿交出该城的控制权却都遭到拒绝。但是随着英王的逼近,罗切斯特城堡的守将却允许反对派的军事总指挥罗伯特 菲茨沃尔特率军入驻,从中其实也可以看出坎特伯雷大主教的态度。约翰因此大怒,他一面命军马转攻罗伯特 菲茨沃尔特的封地小邓莫,一面让教宗特使潘道夫去见史蒂文 朗顿。很快潘道夫便以未能按照教宗旨意绝罚反对派,以及在罗切斯特城堡等事上拒绝支持英王的理由,撤除了史蒂文 朗顿坎特伯雷大主教的职务。然而无论如何,这都改变不了罗切斯特已经落入反对派手中的这一事实。

随后约翰尝试向内陆进军,但是又不敢同反对派正面交锋。而反对派也没敢冒进,同样退回了坚固的罗彻斯特城堡。接下来英王转向西进企图绕后,切断罗切斯特与伦敦的联系,但又被罗伯特 菲茨沃尔特击退。因此约翰只得调集更多军马,正面攻打坚固的罗彻斯特城堡,以打通前往伦敦的道路。而在此时,罗伯特 菲茨沃尔特已经返回伦敦寻求援军,罗彻斯特城中只有一支小军驻守。因此英王轻而易举包围了这座城堡,并以抛石机等大型器械发起猛攻。随着越来越多佣兵加入英王的阵营,反对派只得选择放弃对罗彻斯特的救援退守伦敦。但是即便如此城堡内的守军始终拒绝投降,约翰仍然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围攻,才最终占领了这座城堡。

罗切斯特城堡,从图中可以看到,城堡主楼的四个角塔中,其中三个都是方的(其中一个这个角度看不到),而这张图中左边的那个角塔却是圆的。这是因为在约翰围攻罗切斯特城堡时损毁了这一角,在后来重新修复时便改建成了圆的角楼。


十六、挥师北狩难言胜,临阵西逃枯骨埋


罗彻斯特之后,约翰的军马损失不轻,他也没有选择再强攻伦敦,而是转向西进前往温彻斯特,随后又经温莎北上到了圣奥尔班斯。从伦敦东南的罗彻斯特,到西北的圣奥尔班斯,英王在自己的王都外转了一圈,却没有进去的办法。而就在约翰围攻罗彻斯特时,“狮子”威廉的独子、新近继位苏格兰国王的亚历山大二世,已经在北部贵族的欢迎下进驻了诺森布里亚。于是英王决定兵分两路,命令自己的半兄弟、索尔兹伯里伯爵威廉,继续进攻伦敦北部及东盎格利亚,同时牵制伦敦的反对派军马。而约翰自己则领军北上,打算前去会会年仅16岁、之前还是由他亲自授勋的小狮王。

在北上的途中,约翰一路以严厉的手段逼迫反对派的城堡投降,并于诺丁汉度过了1215年的圣诞节。而约克郡的反对派贵族们,畏惧来势汹汹的英王,便烧毁庄园和谷仓后前去投奔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二世。由于此时正值冬季,约翰的军马在补给上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他到了达勒姆后便有退军之意。但是亚历山大二世将纽卡斯尔付之一炬的消息传来后,约翰又受到刺激继续向北进军,将苏格兰人赶出了诺森布里亚并洗劫了苏格兰南部以示报复。然而英王的这一系列行动,并没能迫使苏格兰臣服,亚历山大二世仍然是反对派的重要外援之一。与此同时,虽然索尔兹伯里伯爵威廉在东盎格利亚同样有所斩获,但随着法兰西的先锋部队已抵达伦敦,约翰不得不又匆匆南下,经斯卡伯勒、林肯、剑桥等地,于1216年3月来到东盎格利亚与自己的另一半军马重新会合。

1215年底至1216年初约翰的行军路线,其中实线为其从肯特重新登陆后北上的路线,虚线则是从苏格兰返程南下的路线

但是约翰前脚刚走,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二世就卷土重来,南下攻打北方重镇克莱尔。同时在英王重返南部之后,北方的反对派贵族又包围了约克。约翰当然不可能再回去同他们纠缠,他领军在东安格利亚势如破竹,眼见就要再次打到伦敦城下。然而城中的反对派联盟虽然对英王的大军赶到不安,但是他们抵抗的决心却是非常坚定。约翰手下水陆两军先后因遭到守军出城反攻而损失惨重,不得不改道向西又绕到了位于泰晤士河上游的雷丁暂住。

英格兰主要地名图

就在约翰围攻伦敦不利之时,英吉利海峡对岸又传来了法兰西王子路易即将亲自渡海前来的消息。这下约翰有些慌了,他急忙派同法王关系一直不错的威廉 马歇尔等人组成使团,前去同腓力二世沟通,提醒对方两年前签订的和约还在期限之内。不过“无双骑士”领衔的使团却吃了闭门羹,法王根本就没打算见这位老朋友。另一方面,教宗英诺森三世也就此事再次向腓力二世和王子路易施压,但是同样没能收到任何成效。

因此约翰只得按照最坏的情况进行打算,准备应对路易的进攻。英王此时甚至还幻想英格兰的贵族们能像几年前一样,在法兰西入侵的威胁下能够搁置争议一致对外。但是这回路易本来就是反对派找来对付约翰的,因此伦敦这边毫不客气地拒绝了英王的休战协议。无奈之下约翰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海军之上,向各个港口城镇送去了船只水手的征召令,打算阻止路易登陆。随后英王于4月底南下来到肯特,并将他的舰队集结在多佛,随时准备应对对面集结于加莱等地的军马。

约翰的这一策略其实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他的舰队要比法兰西王子路易的更强,船只更大也更有优势。但是偏偏老天都不帮他,5月18号晚上的一场风暴替路易打了头阵,给英王的舰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路易得知此消息后立即起锚出海,虽然他也受到了风暴的影响,但还是成功在桑威奇附近登陆。此时约翰正在坎特伯雷会见新派来调解英法矛盾的教宗特使瓜拉 比基耶里,得知路易登陆的消息后,他于次日整军前往迎战,正遇上立足未稳的路易。由于同样受到风暴影响,法兰西王子的军马还有部分仍在海上,并没有完全做好交锋的准备。这本是个半渡而击的好机会,但是英王再次展现出了他遇事即怂的本色,找了些雇佣军难以信任的理由便扔下军马匆匆逃向内陆。见到约翰如此英雄,他的追随者自然也是越来越少。而路易则是一路长驱直入,先后占领了桑威奇、坎特伯雷、罗切斯特,并于6月初在一片欢呼声中进入了伦敦。尽管没有教会的加冕,法兰西王子还是在圣保罗大教堂被宣布为英格兰的新王,反对派的贵族也纷纷向其宣誓效忠。

与路易的春风得意相比,逃到温彻斯特的约翰则可谓之灰头土脸狼狈至极。而且这座英格兰中部的城堡,也并不能给约翰带来多一点点的安全感。得知路易离开伦敦西进后,约翰急忙离开温彻斯特,再次向西边撤退直到西南部沿海的科夫堡才停下。在这种看起来完全一边倒的局面下,即使是再坚定的保王派,也必须要为自己的立场考虑了。温彻斯特失守后,几乎大半个英格兰都倒向了路易和反对派,就算是约翰的半兄弟、索尔兹伯里伯爵威廉也是如此。不过路易在占领温彻斯特之后也没有再乘胜追击,而是选择巩固战果,暂时给了约翰一点点喘息的时间。

趁着王子路易返回伦敦拔除后方的两颗钉子多佛和温莎,约翰急忙离开科夫堡,经布里斯托和格洛切斯特到达了赫里福德。此时他所剩无几的支持者中,只有威廉 马歇尔和切斯特伯爵雷纳夫还算有些分量。而他两人的领地,基本都在靠近威尔士的边境地带或者爱尔兰。因此约翰匆匆北上,前去和自己剩余的支持者抱团并建立最后的防线。不过此时路易正忙于围困多佛城堡,而且进展十分不顺,并没有再向西追击约翰。

英格兰西南海岸第一门户的多佛城堡,与同时代诺曼城堡一样,具有比较典型的“丘顶-堡场”特征。法兰西王子路易围攻多佛时,城中的守将是休伯特 德 伯格,他也是前文中提过的诺曼底法莱斯城堡的看守,正是他拒绝执行约翰处决布列塔尼的亚瑟的命令。约翰的儿子亨利三世统治期间,他在英格兰的地位则更加举足轻重。

到了9月初,约翰集结了剩余的兵力准备发起反攻。他的目标是为中部的温莎城堡解围,但是由于围攻的军马人数众多,约翰并不敢直接发起进攻,只是命令长弓手向敌方的营地中放箭。而当法兰西的骑士们整装迎战时,约翰又急行军向东撤退,一路到了剑桥才停下。约翰本想继续向东前往东盎格利亚,截击从肯特返程的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二世,但是却被尾随追击而来的法兰西军马逼着转向北上去了林肯郡。

虽然约翰摆脱了追击,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已经安全了,反对派的军马自英王退走后便在伺机夺下林肯。退无可退之下约翰艰难的击退了反对派军马的进攻,但是与此同时亚历山大也绕过林肯,成功返回了苏格兰。因此约翰只得沿着海岸线再次南下,但他似乎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对遭到围攻的多佛也没有什么解围之计。

就在此时约翰又因痢疾而病倒了,使得情况变得越来越糟。随后他拖着病体,强行赶回了林肯。但是由于路上被流沙吞噬了不少辎重宝物,使得约翰的心情更加沉重。而在林肯他又收到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多佛城堡向约翰告急求援,或者希望英王准许他们投降。为了治病约翰采用了放血疗法,但是身体状况却越来越糟。也许是自知天命将尽,他在10月15日给教宗写信,希望教会仍能支持其子亨利保住英格兰的王位。只是之前的教宗英诺森三世已经在三个月前离世先走一步,新任教宗何诺里三世对此事的态度约翰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随后约翰像他老爹亨利二世一样,被人用担架抬着走上了自己最后的旅途。不过亨利二世至少死在了他自己深爱的希农城堡,而约翰只能在从林肯主教手中收回的纽瓦克城堡留下自己的遗嘱。这份遗嘱的原件被保存至今,其上记载着约翰的13位托孤大臣,包括威廉 马歇尔、切斯特伯爵雷纳夫、温彻斯特主教彼得 德斯 罗切、教宗特使瓜拉 比耶基里等人。按照约翰的遗愿,这些人将会代替英王完成他未完成的承诺,包括补偿英格兰教会的损失、为东方的圣地运送支援物资、帮助他的儿子们保住英格兰的王位、封赏仍保有忠心的支持者,以及将部分财产捐赠给穷人和教团。1216年10月18日晚,在阵阵狂风中,奄奄一息的约翰向身边负责照料的修道院长做了最后的忏悔,随后他便永远闭上了双眼。

约翰死后,他的遗体被手下佣兵护送到了仍在保王派控制下的伍斯特大教堂,举行了一个算不上隆重的葬礼。由于他的王冠不久前才被流沙吞没,约翰的头上只系着他加冕时戴过的头巾,简陋程度大抵如此。几天后的10月28日,约翰年仅9岁的长子亨利在格洛切斯特被授勋为骑士,并加冕成为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而年过七旬的威廉 马歇尔则成了小国王的摄政。两周之后,威廉 马歇尔等人将之前曾与反对派达成的和平协议做了些修改后公之于众,并正式赋以《大宪章》之名。但是路易及反对派仍然控制着英格兰东部大半领地,小王亨利三世和威廉 马歇尔仍要面对重重困难。不过此时恐怕没人会想到,仅仅一年后保王派就逆转了不利局势,不仅解决了大多数的反对派贵族,还把路易赶回了法兰西,其中具体故事这里就不再细谈。

1215年的一份大宪章Magna Carta原稿,因为内容细碎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一共60多条,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


几乎从约翰去世那一刻起,历史上各方就对他恶评如潮。在这些评价中,约翰被形容为懦弱无能、言而无信、冷血残忍而又贪婪好色。一些与约翰为敌的教会人士,甚至攻击他推崇撒拉逊人的信仰。尽管由于他的敌人众多,使得一些对他的评价被过分丑化了。另外在其他少数对约翰没有敌意的记载中,也有称颂其慷慨大方的例子。但是约翰的很多行事结果,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做实了那些对他的负面评价。而且其实那些对他有限的正面评价,与其他负面评价可以说也并不冲突,比如正是他在花钱上的慷慨大方,使得王国在财政上总是有巨大的亏空。除此之外,一些于约翰继位之初时留下的记载,由于不受后来各种事件的影响,可能会更具说服力一些。比如豪登的罗杰于1202年去世,但在他的记载中,“狮心”理查曾说道“任何人只要做出誓死抵抗的样子,那么我弟弟约翰就无法夺取这块土地”,从约翰后来的种种表现来看也确实如此。

那么最后我们再自己来总结一下约翰的种种表现,如果与他的父兄相比,他显然是个不合格的国王。约翰虽然继承了金雀花家的领地,但他更是继承了其父兄所有的缺点,却没继承到他们的优点。亨利二世老谋深算,狮心理查勇武果敢,这些在约翰身上都没有体现。他继承到的只有独断专行和横征暴敛,甚至在这些方面可以说是变本加厉。而且他做事冲动不计后果,关键时刻却又没有父兄那样的魄力,一旦遇到困难便会退缩逃避。另一方面,从亨利二世在世的最后一段时间开始,到理查离开西欧前去参加十字军东征,约翰总是在为自己追逐权利,却没有学习到如何行使这些权利。因此在他真的掌权后,很多时候又并不能很好的扮演自己的角色,以至于事事都不顺心。虽然他仗着祖辈留下的基业,以及对周围小势力过分失衡的力量比,也并非一事无成。但是约翰作为中世纪的国王,这点微不足道的武德,根本不足以抵消他不能保卫自己领地所带来的恶名。在前文中曾经提过,约翰刚出生时曾被其父亨利二世戏称为“无地王”。不想这话竟然一语成谶,约翰在去世前就连英格兰都丢掉了大半,真的几乎成了“无地王”。不知道如果老国王天上有知,会不会对他立的这个FLAG感到后悔?又不知道为了子女处心积虑进行安排的他,有没有在自己的剧本上想到过这样的结局?

王国风云中的风云国王——“无地王”约翰篇(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