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神阿波罗光辉下的血与火(五):大同盟战争之大背景
简介
1688年至1697年的九年战争,通常被称为大联盟战争或奥格斯堡同名盟战争,是法国与欧洲反法联盟之间爆发的冲突,主要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由哈布斯堡君家族领导)、荷兰共和国、英国、西班牙、萨伏伊和葡萄牙。战争的双方在欧洲和周边海域、北美和印度展开战斗。它有时被认为是第一次全球战争。这场冲突包括爱尔兰的威廉战争和苏格兰的雅各布起义,在那里威廉三世和詹姆斯二世为控制英格兰和爱尔兰而爆发了内战;在北美洲的殖民地,法国和英国定居者及其各自的土著盟友展开了一场今天美国人称之为“威廉王战争”的战事。
法国的路易十四在1678年的法荷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君主,市议会已经树立起了绝对权威的统治者,他的军队赢得了无数的军事胜利。路易十四利用侵略、吞并和准法律手段,开始不断收入领土,以稳定和加强法国的边界,最终在短暂的遗产战争中达到高潮。
《雷根斯堡停战协议》划定了法国接下来20年的新边界,但路易十四随后的行动,尤其是1685年的枫丹白露法令(撤销南特法令)导致其政治地位的恶化,并引起欧洲新教国家的担忧。路易十四在1688年9月决定跨过莱茵河,为了扩大他的影响力,并迫使神圣罗马帝国接受他的领土和其他的主张。然而,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和德意志地区的各位王公贵族决心反抗。在光荣革命后成功登上英格兰王位的荷兰执政威廉三世也把荷兰人和英国人带入了与法国的战争中,很快又有其他国家加入,这意味着法国国王面临着一个强大的联盟,旨在削弱他的野心。

基本信息
爆发时间:1688年9月27日——1697年9月20日
战争发生地:欧洲大陆,爱尔兰,苏格兰,北美,南美,亚洲
战争结局:《赖韦斯克和约》
法国保留了阿尔萨斯地区(包括斯特拉斯堡)并重新收复了阿卡迪亚和本地冶里
弗赖堡、布赖萨赫和菲利普斯堡被重新归还给神圣罗马帝国
加泰罗尼亚、蒙斯和卢森堡和克特雷特的堡垒被恢复给西班牙
被占领的洛林公爵领地需要归还给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荷兰执政威廉被公认为英格兰国王
交战双方:
法国
奥格斯堡同盟即“大同盟”——
联省共和国、英格兰王国、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萨伏伊公国、瑞典王国(于1690年参战)、
双方指挥:
路易十四、卢森堡公爵、沃邦侯爵、布夫莱公爵、洛尔热公爵、尼古拉·德·卡蒂纳、诺瓦耶公爵、杜拉斯公爵、维勒鲁瓦公爵、旺多姆公爵、洛赞公爵、绍姆贝格公爵
奥兰治的威廉三世、瓦尔德克亲王、戈达德·范·里德、门诺·范·科霍恩、玛丽二世、罗伯特·哈利、利奥波德一世、洛林公爵、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曼努埃尔、巴伐利亚选帝侯、巴登侯爵、勃兰登堡选帝侯、萨伏依的欧根、萨伏依公爵、加斯塔纳侯爵、比亚埃莫萨公爵
双方兵力:
法军——450000人
联军——不详
双方损失:不详


背景:1678——1687
在法荷战争(1672-1678)之后的几年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正处于权力的巅峰时期,他试图在法国推行宗教统一,巩固和扩大他的疆域。他已经通过征服领土而赢得了个人荣誉,但他不再愿意奉行他在1672年采取的那种不限成员名额的军国主义政策。相反,他将依靠法国明确的军事优势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宣布成为“太阳王”的路易,意识到他没有并取得决定性的结果,他已经从征服转向保守,使用威胁,而不是公开发动战争,恐吓他的邻国以使之屈服。

路易十四和他的大臣战争部长卢福瓦侯爵、外交部长克鲁瓦西侯爵,及技术专家沃邦侯爵一起制定了法国的防御战略计划。沃班曾主张在边境建立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体系,以抵御入侵之敌。然而,为了建立这么一个适当的体系,国王需要从邻国那里获得更多的土地,以形成一条坚实的前线。这种使边境扩大并且巩固化的战略将使其更具防御性,并在政治意义上对其进行更明确的界定,但这也造成了一种悖论,即路易的最终目标是防御性的,但他却以入侵手段追求这些目标。他在遗产战争中抢占了必要的地盘,这是一种结合了合法主义、傲慢和侵略的策略。

再统一运动
奈梅亨和约(1678年)和早期的威斯特伐利亚和平协议(1648年)为路易十四提供了不少争夺领土的理由。这些条约使法国获得了大量的领土利益,但由于其文字的变化无常(同当时大多数条约一样),它们以不精确和自相矛盾著称,而且从未规定确切的边界线。这种不精确性常常导致各方对文本的不同解释,并导致对边界地区的长期争端,在边界地区,一方可能获得一个城镇或地区及其“附属国”,但往往不清楚这些附属国是什么。确定领土模糊性所需的机制已经通过在梅茨(再统一法院)、贝桑松和布赖萨赫的高级法院的谈判媒介已经到位,分别处理洛林、弗朗什·孔戴和阿尔萨斯。这些法院的判决结果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它们一致认为路易十四有这些领土的控制权。
到了1680年,位于弗朗什-孔泰和阿尔萨斯之间的蒙贝利亚尔从符腾堡公国分离出来,到了8月,路易十四已经控制了整个阿尔萨斯,只有斯特拉斯堡除外。梅茨的会议法院很快宣布在梅茨、图尔和凡尔登三个主教区以及大部分的西班牙属卢森堡公国周围的土地产权依旧归属于法国。卢森堡的要塞也被封锁了,目的是让它成为法国防御边界的一部分。
1681年9月30日,法国军队还占领了斯特拉斯堡及其位于莱茵河右岸的前哨站凯尔,这座桥是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在法荷战争后期经常利用的桥梁。通过强行占领帝国城市,法国人现在控制了莱茵河上三座桥头堡中的两座,另一座是已经在法国人手中的布赖萨赫和路易十四因《奈梅根条约》而失去的菲利普斯堡。

就在斯特拉斯堡陷落的同一天,法国军队亦进军了意大利北部的卡萨莱-蒙费拉托。这座要塞并不是在再统一运动中被攻占的,而是从曼图亚公爵手中购得的,加上法国对皮内罗洛的占有,使法国得以牵制萨沃伊公爵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并威胁正在处于西班牙统治下的米兰公国。所有的土地遗产的要求和吞并都是法国与其邻国之间重要的战略入口和出口点,并且这些地方立刻就得到了沃邦侯爵的加强并纳入他的要塞体系。
因此,路易十四通过再统一运动在今天的德国边境上开辟了领土,兼并建立了法国在意大利的势力范围。路易十四试图建立他坚不可摧的边界,但是这使其他欧洲国家感到胆战心惊,使得接下来这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路易十四一直试图避免。到了如今这个地步,只有两位政治家最具抑制路易十四的霸权的希望,一个是奥兰治的威廉,联省共和国的掌权人,新教反对派的理所当然的领袖,另一个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他是神圣罗马帝国和天主教欧洲反法势力的突出领导人。
双方都想采取行动,但1681年至1682年间有效是不可能的,因为阿姆斯特丹的市民都不想与法国发生进一步的冲突,而且双方都充分意识到了西班牙和帝国目前的弱点,他们的那些来自于德意志的重要盟友,比如说美因茨、特里尔、科隆、萨克森,巴伐利亚和勃兰登堡的腓特烈威廉一世依旧在不停的接受法国的补助。

哈布斯堡家族的两线作战
自从利奥波德一世介入法荷战争以来,路易十四就认为他是最危险的敌人,虽然说法国国王没有什么理由害怕他——因为利奥波德一世很虚弱,他的匈牙利边界如今处于严重的危险之中,那里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威胁要从南部占领整个中欧。
路易曾鼓励并协助奥斯曼帝国进攻利奥波德一世的哈布斯堡土地,他向奥斯曼帝国保证他不会支持皇帝。他还敦促波兰的约翰三世索比斯基不要站在利奥波德一世一边,并敦促特兰西瓦尼亚和匈牙利对哈布斯堡存在不满的王子加入苏丹的军队,将他们的领土从哈布斯堡统治下解放出来。然而在1683年春天奥斯曼人围攻维也纳时,甚至到奥斯曼人惨败的时候,也没有看到路易十四的法军的影子。

利用奥斯曼帝国在神圣罗马帝国东部制造的威胁,路易十四于1683年9月1日再一次入侵了西属尼德兰,并重新包围了前一年放弃的卢森堡。法国人要求皇帝和西班牙的查理二世国王承认最近进行的“再统一”运动的合法性,但是西班牙人不愿意看到他们的土地落入路易的手中。但是西班牙在尼德兰地区的军事实力已经十分弱小,但是奥斯曼帝国9月12日在维也纳的失败使西班牙更加大胆。
为了希望利奥波德一世现在能在东方实现和平并进行援助,查理二世于10月26日对法国宣战。但是残酷的现实却毫不留情往他的热情上浇了一盆冷水——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决定继续在巴尔干半岛进行大土耳其战争,并暂时在西方选择了向路易十四妥协。利奥波德一世不愿意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与此同时荷兰共和国的一个强大的中立党派也束缚了威廉的手脚,勃兰登堡选帝侯这个时候也顽固地坚持与路易结盟,所以说这次战争除了法国宣告彻底胜利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结果。


法国国王对胡格诺派教徒进行的迫害
一直到1684年的雷根斯堡,法国能够持续的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欧洲各国,然而,1685年之后,法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主导地位开始不停恶化。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是路易十四撤销了南特法令,这导致法国新教社区的崩溃。多达20万胡格诺派教徒逃难到了英国、荷兰共和国、瑞士和德意志等地,他们在那里故事凡尔赛君主对新教徒进的暴行。

新教徒的大规模套我对法国的直接影响是值得商榷的,但这次逃亡有利于摧毁了荷兰共和国的亲法派,因为联省共和国属于新教过后,胡格诺派商人的大量出逃和对生活在法国的荷兰商人的骚扰也极大地影响了法荷贸易。这次迫害对荷兰公众舆论产生了另一个影响,因为天主教法国国王的行为让他们更加焦虑地注视着现在的英国天主教国王詹姆斯二世。海牙的许多人认为,詹姆斯二世与其女婿和侄子威廉虽然拥有着亲戚关系,但是实际上与表兄路易十四关系更密切,这引起了路易和威廉之间的猜疑和敌意。路易似乎没完没了的领土主张,加上他对新教徒的迫害,使得奥兰治的威廉和他的政党在荷兰共和国获得了优势,并最终为他寻求已久的反对法国的欧洲联盟奠定了基础。
虽然詹姆斯二世允许胡格诺派在英国定居,但自从詹姆斯意识到这种友谊对于他自己在国内采取天主教多数派的怀疑措施的重要性之后,他力图与天主教的路易十四保持着友好的关系。然而,胡格诺派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反法言论,并与英国一些原本就对詹姆斯高度不满的分子联手。与此同时,法国人对哈德逊湾公司和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敌对情绪日也在益高涨,法国和英国在北美的商业利益冲突导致了两国之间的严重摩擦,英国人认为法国在新法兰西的自命不凡是在侵犯他们自己的财产。竞争已经蔓延到新大陆,在那里英国和法国的东印度公司已经开始了敌对行动。
德意志地区许多人于路易十四对胡格诺派进行的迫害做出了消极的反应,这使新教贵族们彻底的打消了路易十四是他们反对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所不容忍的做法的盟友的想法。勃兰登堡选帝侯通过颁布波茨坦法令来对抗南特法令的撤销,邀请了逃亡的胡格诺派来到勃兰登堡避难。
除了宗教信仰之外,还有其他动机使他和其他德意志诸侯失去了对法国的信任。路易十四以他的嫂子伊丽莎白·夏洛特的名义在帕拉提纳特自命不凡,并威胁要进一步吞并莱茵兰地区。因此,腓特烈·威廉开始拒绝接受法国的补贴,结束了与法国的同盟关系,并与奥兰治的威廉王子、瑞典国王查理十一世达成了协议,最后一项协议暂时搁置了他们在波美拉尼亚问题上的分歧。

法国南部的胡格诺派开始向意大利地区逃亡,但是这些不肯放弃的新教徒又在萨伏依公国的皮埃蒙特山区打响了战争。萨伏伊公国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邦国,名义上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法军从皮内罗洛的堡垒出发,对当时的萨沃伊公爵施加了相当大的压力,迫使他迫害自己的新教团体瓦多瓦(瓦尔德西)。由于路易十四一直在威胁和干涉自己的内政,自打1687年开始,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的政策开始变得越来越反法,因为他在寻找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担忧。
对于路易十四对欧洲颐指气使的态度的批评传遍了整个欧洲。随着雷根斯堡的停战协议的签订,南特的法令被撤销,人们对路易的真实意图产生了怀疑。许多人还担心国王关于普遍君主制的设想,即西班牙、德意志皇冠与法国皇冠的联合。作为反击,1686年7月,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南部地区的诸侯、西班牙(受1683年法国进攻和1684年强制停战的激励)国王和瑞典(以帝国亲王的身份)的代表在奥格斯堡集会,组成莱茵河防御联盟。教皇英诺森十一世也给予了秘密支持,部分原因是他对路易未能继续向土耳其发起十字军东征感到愤怒。


双方的准备:1687——1688
其实到目前为止,奥格斯堡联盟的军事实力其实是十分弱小的,帝国及其以神圣联盟形式存在的盟友依旧忙于同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匈牙利作战。由于害怕法国的大规模报复,许多德意志的诸侯并不愿采取行动。尽管如此,路易十四依旧对利奥波德一世对奥斯曼帝国的进攻感到忧心忡忡。

1686年9月,哈布斯堡在布达和一年后的摩哈奇先后取得的大胜使法国人确信,哈布斯堡的皇帝与西班牙,以及奥兰治的威廉结盟,然后很快就会将注意力转向法国,并夺回最近因路易的军事恐吓而赢得的胜利成果。路易十四试图将通过强迫他的德意志邻邦所签订的《雷根斯堡停战协议》转变为永久性的解决方案,从而获得一个长久并且稳固的边疆。然而,1687年法国发出的最后通牒未能从皇帝那里得到所期望的保证,因为皇帝在东方的胜利使德意志人并不急于和西方的这位君王妥协。

另一个考验点是亲法国的大主教选举人马克西米利安·亨利,以及他在科隆主教区的继承人问题。主教区的领土位于莱茵河左岸,除了科隆本身,还包括三个河岸要塞:波恩、莱茵堡和凯泽斯韦尔特 。此外,大主教还是列日的亲王主教,列日是横跨默兹河的战略公路的小国。当他于6月3日去世时,路易十四要求斯特拉斯堡的亲法主教,费斯滕贝格的威廉·埃贡接替他。然而,皇帝更加希望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连二世·伊曼纽尔的兄弟约瑟夫·克莱门特继任。

由于两位候选人都无法获得大教堂教规会所需的三分之二的选票,这件事被提交给了罗马。教皇已经和路易十四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根本不可能去偏袒亲法派候选人,随即于8月26日将选举权授予克莱门特。


9月6日,神圣联盟的军队在巴伐利亚选帝侯率领下成功保卫住了贝尔格莱德。在看到奥斯曼土耳其已经是大势已去之后,路易十四的大臣卢福瓦和科尔伯特·克鲁瓦西侯爵认为,在对方皇帝的视线离开巴尔干半岛,开始领导一个相对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在莱茵河河畔与法国进行对峙,并推翻雷根斯堡的协议之前,法国十分有必要迅速解决德意志的边境问题。
9月24日,路易发表了他的宣言,其中列出了他的不满:他要求把雷根斯堡停战协议变成一项永久性的决议,并要求任命费斯滕贝格的威廉·埃贡为科隆大主教选举人。他还提议自己应该获得原来属于他嫂子的帕拉蒂娜特城的继承权。皇帝和德国王子、教皇和奥兰治的威廉都不愿意答应这些要求。特别是对荷兰人来说,路易对科隆和列日的控制在战略上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些领土在法国手中,西班牙和荷兰的“缓冲区”将被有效地绕过。在路易斯发表宣言的第二天,在他的敌人还没有知道它的细节之前,法国主要军队越过了莱茵河,作为投资菲利普斯堡的前奏,菲利普斯堡是卢森堡(1684年被吞并)和斯特拉斯堡(1681年被占领)和其他莱茵兰城镇之间的要塞。 这一先发制人的打击意在恐吓德国国家接受他的条件,同时鼓励奥斯曼土耳其人继续他们自己与皇帝在东方的斗争。

路易十四和他的大臣们曾希望能迅速解决类似于再统一战争的问题,但到了1688年,情况完全不同了。在东部,一支由资深军官和士兵组成的帝国军队驱散了土耳其的威胁,粉碎了伊姆雷·特克伊在匈牙利的叛乱;而在西部和北部,奥兰治的威廉迅速成为新教国家联盟的领导人,急于与皇帝和西班牙联合,结束法国的霸权。路易想要一场短暂的防御性战争,但那年夏天他横渡莱茵河,开始了一场长期的消耗战;这场战争是由国家利益、可防御的边界和欧洲的力量平衡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