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科普-御亲兵与近卫

2023-09-02 22:38 作者:高X某  | 我要投稿

声明:如果不觉得喜欢的话,请不要开喷,有什么错误的话,请指出来,谢谢!   


御亲兵是以护卫天皇及御所为目的的军队。在制度上,曾经在文久3年(1863年)、庆应4年(1868年)、明治4年(1871年)三次设置。庆应以后设置的御亲兵具有明治政府直属军队的性质。

近卫是1872年由原来的御亲兵改组而设置的日本陆军近卫部队的名称。最初称为“近卫局”。


文久时代的御亲兵


文久2年11月27日(1863年1月16日),敕使三条实美等人向将军家茂传达了攘夷督责·设置亲兵的敕令。文久3年3月18日(1863年5月5日),根据三条实美的建议,设置为天皇护卫之兵,命令俸禄十万石以上的大名以每万石一人的比例召集。但同年9月遭到废止,9月5日(10月17日),朝廷正式命令解散亲兵。另外,同在文久时代被任命为京都守护职的松平容保,其带领的1000会津藩兵实际上也担当了部分御亲兵的职能(护卫天皇及御所)。


禁门之变中的会津藩兵


庆应时代的御亲兵


庆应4年(明治元年)2月20日(1868年3月13日),为了应对鸟羽、伏见之战后的军事紧张局势、护卫京都御所而重新设置御亲兵。虽然立刻以京都警备队的名义召集了各藩的献兵以来成立御亲兵,但实际上只是以长州藩的一部分部队为中心,以及在京各藩的浪人组成。次年2月,新政府以戊辰战争结束为理由废除了各藩献兵,缩小为由十津川乡士等400人组成的组织。奠都东京后,长州藩部队负责东京城(原江户城,今皇居)的警护。


明治时代的御亲兵


明治3年(1870年)12月,山县有朋向当时负责鹿儿岛藩(萨摩藩)政务的西乡隆盛提议,为了保护天皇和中央政府,组建由萨摩藩、长州藩、土佐藩献兵组成的亲兵。这也是为了以萨摩藩亲兵入京为借口,让当时不属于中央政府的西乡进入政府内部,以强化政府。但是,这个构想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木户孝允以组建这些亲兵为背景,一口气实施了废藩置县、整顿官僚和租税制度等中央集权化政策。但是,大久保利通对木户和大隈重信推行的激进政策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以自己同乡出身为基础的萨摩藩的亲兵入京和西乡的入阁是改变这一趋势的跳板。


西乡隆盛


受此影响,西乡在明治4年1月4日从鹿儿岛出发前往东京,当时提出的“西乡吉之助意见书”中包括对整顿冗官、维持府藩县三治制、铁路建设等的批判,以及对木户·大隈路线的批判。这也可以理解为支持大久保路线的言辞。

但是,在西乡上京途中,大久保与木户汇合,听取了双方的意见,并且在东京大隈等人讨论,他们担心西乡会反对中央集权化,最后鼓动萨摩藩独立和政变。得知此事的西乡担心政治斗争会更加严重。于是,关于政治问题,他只提出了在新政府官僚中起用萨摩藩等倒幕功臣的建议,自己则专门致力于新制军队的编制,暂时回到鹿儿岛进行准备。

御亲兵的军服


明治3年2月13日(1870年4月2日),以入京的西乡为中心正式成立“御亲兵”。

出来时编制如下:

萨摩藩-步兵4大队 炮队4队

土佐藩-步兵2大队 骑兵2小队 炮兵2队

长州藩-步兵3大队


长州藩其实一开始不愿意向御亲兵献兵,所以在萨长土中最后一个响应召集。


有栖川宫炽仁亲王的军装照


御亲兵在名义上以兵部卿有栖川宫炽仁亲王为长官,号称1万人,但据说实际只有8,000人或更少。由于萨长土三藩为了维持藩兵的财政负担很大,所以让新政府来承担这个负担被列举为三藩响应献兵的理由。

但是,政府也没有维持御亲兵的财政余裕,早在3月就不得不从宫内省的预算中以维持费的名义转移了10万两给兵部省。这也促使了木户、大隈提出的着手地方行政组织和税制改革的主张。另外,在明治3年大藏省、民部省分离之际,为了减少木户、大隈派的影响力,经大久保推举,日田县知事-松方正义被起用为民部大丞,作为大久保、西乡主张的起用维新功臣的先驱,松方正义也提出了财政问题。最终只能改革地方行政组织和税制,在收到这样的意见后,大久保、西乡方面也逐渐向木户、大隈方面靠拢。最终在明治3年7月14日(8月29日)断然实行废藩置县,因此御亲兵设立本身对日本政局的威力不必多说,但之后围绕整顿的诸多问题也浮出水面。


御亲兵随着废藩置县成为近代日本名副其实的最初国军。之后,随着征兵令的施行,把这个任务让给了新成立的其他部队(镇台兵),专心于原本的业务-皇居警护。最后在明治5年3月9日(1872年4月16日)被废止并改称“近卫”。


近卫

1872年(明治5年)的近卫兵

1872年4月16日(明治5年3月9日)新政府制定《近卫条例》,废除御亲兵,设立“近卫局”。4月24日(3月17日),在直隶天皇的近卫都督手下,创立了由御亲兵改称的壮兵(职业兵,但当时更多指士族出身的兵)组成的“近卫兵”。在负责宫城警备的同时,近卫还负责指导、训练设置在镇台的镇台兵。根据1873年(明治6年)1月10日制定的征兵令,征兵只配备在镇台,近卫的壮兵制得以维持。由于明治六年政变(征韩论政变),萨摩藩出身的近卫兵大量回国,不得已采取了将镇台兵中优秀且品行端正的人转职近卫的措施。最初近卫的任期为5年,原则是不承担宫城警护以外的职责,但是在西南战争之际,近卫也被动员起来。之后,由于士兵对津贴的不满,在1878年还发生了由部分近卫炮兵发动骚动的竹桥事件。

近卫炮兵军官合照,其中就包括竹桥事件的参与者
近卫炮兵的军官们,里面就包括竹桥事件

根据1880年(明治13年)10月5日达乙第62号修订后的《近卫条例》,近卫兵专门护卫辇下,非特旨不得响应其他征召。要求奉戴上旨,在千军万马之中也要有独步之勇,平时以信义为本,敬仰先进,教导后进,成为全国诸兵的模范。

近卫帐中设有参谋部、副官、传令使、文库武库主管及会计部(计算课、粮食课、被服课)。另外,近卫诸队设有步兵2联队、骑兵1中队、炮兵1大队、工兵1中队、辎重兵1小队以及军乐队1队。

守卫队大多由步兵充任。卫队司令由步兵大队长值日。守卫队分为仪仗守卫(正门守卫)和通常守卫(园庭厩园等出入诸口守卫)。

1885年(明治18年)6月5日根据陆军省达乙第74号达,近卫局改称为“近卫”。1890年(明治23年)3月26日制定了《近卫司令部条例》(明治23年3月26日敕令第46号),规定在原则上,近卫都督的职务权限与师团长相同。另外,1891年(明治24年)12月14日镇台改称“师团”,近卫也采用师团制,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近卫师团”。


内容主要来源于日文维基 


小科普-御亲兵与近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