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她去哈佛大学,我去霍普金斯

2023-06-09 11:19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个人背景】

复旦大学生物科学

GPA:3.78/4.0, 2/96

TOEFL:108(S24)

GRE:V156 + Q170  (没用到)

数据科学二专,Harvard学期交换

科研:复旦本校科研,UCSF暑研,Harvard远程暑研

推荐信:复旦老板,Harvard暑研博后+老板co-sign,复旦课程老师

最终去向:JHU Neuroscience PhD



【前言】

出国读书是很早就向往的事情。初三暑假第一次和爸妈去美国的时候,拜访了东西海岸好多所名校,氛围自然是很吸引人的。自己的兴趣在神经,更严格地说是大脑、意识和智能,希望能接触到最顶尖的研究,赴美读博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准备工作也是本科阶段的重心所在。背景打造诚然需要大量的投入,但如果目标明确、内驱力充分的话,我相信是可以做到乐在其中的(虽然实验做不出来是经常的)。



【GPA】

首先排名比绝对值重要。GPA毕竟是本科阶段学习能力的直接体现,所以还是一个基本的参考指标。虽然博士申请可以通过科研成果/强推来实现逆袭,但在相似的科研背景下,显然高GPA还是会受到偏爱的。以及,部分top的博士项目还是会以GPA作为进面试的一项硬标准,所以还是应该尽力维持在一个相对出色的水准。申请需要前三年的GPA,所以这是一项长期任务,每一学期都不应该松懈。选课虽然不是维持GPA最主要的方法(最主要的方法当然还是足够量的有效投入),但也应该有一定的意识,比如避开特别不擅长的选修课留到大四再上(特指我惨不忍睹的政治课),或者同一学期选一些可以相互促进理解的课程组合之类(比如遗传学+基因组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



【GT】

我的申请没有用到GRE成绩,现在基本所有的生物博士项目基本都不需要提交GRE或者是optional,不过我还是在大二下一次考出了基本达标的成绩。T考了两次,一次是在大二上,主要是为了大三的学期交换。因为T的有效期只有两年,所以大三暑假又考了一次,是疫情期间的家考。英语成绩的总体要求是达标就好。达标就好的意思是如果成绩过了线,就没必要再花时间刷分之类。但在还没拿到过线成绩之前,就应该集中精力准备,战线拉得太长、考很多次的话反而是事倍功半。



【交换】

可能很多同学觉得对于博士申请暑研比交换更重要,但交换的价值其实是可以挖掘出多个层次的。第一,交换可以亲自感受国外的教学体系和氛围,让你确认是否真的想要出国读书;第二,全英文的环境本身也是对于英语水平的极佳锻炼,比如交换一学期之后可能托福分数就不知不觉上去了;第三,交换期间的课程老师也可以成为推荐信的撰写人,认可度应该还是强于国内老师;第四,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部分,交换让你能够以正当的学生身份在国外学校待一学期,在此期间你完全可以跟一名教授做科研(由于你人已经在对方学校了,教授不用帮你解决签证问题,本身也提高了接纳率),再加上F-1签证自带60天的grace period(在学期课程结束之后还可以在美国合法待两个月),这60天就相当于一个常规暑研的长度。显然,做科研做的时间越久,出成果的可能性越高,教授对你的认可度越高,强推的概率也就越大。因此,交换完全可以升级成半年长度的学期科研+暑研。这也是我选择大三下前往美国交换的原因(大三上的话寒假较短,且会碰上圣诞节假期)。

以及交换也是可以自己申请的。校级或者院级的项目有些竞争比较激烈,而且合作学校有时可能也不是那么top。相比之下,Harvard、宾大、哥大等学校都有可以独立申请的本科生交换项目,而且申请难度应该不是特别大,还可以提前熟悉一下申请的流程(比如文书准备,联系推荐人),除了需要自费有一点贵之外,我觉得都挺不错的。



【科研 & connection】

相比之下,connection是要比纯粹的科研经历更为重要的,也就是国外教授对你的认可度。国外的申请体系还是相当看重体系内教授的评价的,这也是为什么暑研被一再强调的原因,因为对于大部分国内本科的同学来说,暑研可能是唯一一次可以实际创造connection的机会。本来Harvard的科研应该是我的规划中可以比较出彩的一部分。但人算不如天算,疫情还是让我的计划夭折了大半,3月中旬校园关闭,一直到暑假也没有重新开放。本来二月份过去的时候就已经比较顺利地进了一个Harvard的组,才干了一个月就结束了。虽然幸运的是这个实验室本身也有一部分计算工作,所以我最后也参与了一个远程的暑研。但整体来说这个project留给本科生的部分技术含量不高,所以也难以做出非常出彩的工作。最后直接带我的博后起草了推荐信,和老板联名签署,虽然我觉得博后对我应该还算认可,推荐信强度也还行,但毕竟自己做的东西有限,也非老板独立撰写提交,效果多少还是打了点折扣的。

大二上的时候才分流到生科,决定进实验室。当时联系了一个复旦教授,后来她回复我的时候才发现她本人在UCSF做全职教授,只是复旦的客座教授,不过在复旦还是有一个远程指导的小课题组。大二一整年就跟着这个课题组的一个师兄做了一些基本的入门实验操作练习,暑假的时候申请到这位教授在UCSF的实验室做了暑研,这也是我大二就有暑研的原因。这位教授对我暑期的工作还是挺肯定的,帮我申请Harvard交换的时候写了一封strong letter(邮件原话)。不过后来在申请博士的时候,本来以为她已经帮我写过一封推荐信,再提交一下就可以,结果因为美国对于和中国有联系的学者严加审查(甚至是非常著名的学者,如陈刚,Charles Lieber, etc.),为了撇清和国内的关系,这位教授非常抱歉地表示不能再帮我提交推荐信了。这也是我申请时的一大损失和遗憾吧。

本科期间真正做出一点东西的科研开始于大三上。彼时的我刚刚从UCSF回来,因为觉得老板不在复旦,再加上自己参与的课题人员过剩,感觉真正得到的训练还是不太够,于是又换到了复旦另一个实验室,并一直待到毕业。关于本科期间换不换实验室的问题,还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科毕竟还是一个探索兴趣方向的阶段,如果是因为兴趣和实验室研究方向不符合就不要勉强了。虽然如此,因为存在时间成本的问题,在一个组待的时间越久越有可能出成果,具体遇到问题要不要换实验室还是需要自己衡量。换实验室之后,我还是非常幸运能遇到现在的老板,给予了我足够的信任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让我着手开展一个独立课题,并鼓励我撰写发表文章(虽然申请的时候CV里写的就是preparing,到现在为止依然是preparing)。由于二专的原因,我每学期的课程本身比较多,但我在选课的时候还是会注意每天尽量空出半天可以安排去实验室(复旦的实验室在另一个校区,往返的日常时间成本还是相对高一些)。学院的拔尖项目也是非常好的助推器,需要定期答辩汇报,有机会的话不妨参加一些这种本科生科研项目。

整体来说,科研一方面要努力工作,做出实质性的成果,这个成果并不一定要多么完美,主要体现你的投入和产出。许多时候实验操作本身可能并不是非常困难,更关键的还是充分练习,注重细节,能够独立思考或者寻求帮助来troubleshooting。另一方面,定期给老板report也很重要,无论是发邮件还是当面交流,慢慢积累起来之后就会给老板留下不错的印象,推荐信的内容也就自然丰富了。



【文章】

对于本科生来说,发表生物学的研究论文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和CS领域的会议文章不同,生物学论文大多需要更长的准备周期和更大的实验体量。如果运气好的话,被分配到跟着一个一两年之内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好好干,有可能在申请之前获得一篇二作的research article。运气再好一些,暑研工作涉及的文章也有可能将你列为参与作者。能在大四提交申请前发表一作的文章难度显然更大,但如果是letter级别的小文章或者综述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前提是有足够的投入并且尽早开始。整体来说,平时尽力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能有文章发表的话属于锦上添花,没有文章的话也不用过分担心和强求。我在提交申请的时候就(非常不幸)没有任何publication,包括挂名作者。



【推荐信】

本来我的如意算盘是三封来自三段科研老板的推荐信。不过在9月即将网申的关头,得到了UCSF老板不能提交推荐信的答复,只能找之前帮我提交Harvard交换申请推荐信的一位复旦课程老师。早知如此,我还应该规划一封Harvard的课程推荐信。因此,关于推荐信,首先要尽早规划,如果打算要找某个课程老师写推荐信,一定要积极交流,好好表现。其次,已经确定的推荐人选还是要尽早联系确认,也要留有backup,如果最后出了什么状况也能及时补救。



【世毕盟】

我在大一下的时候参加了一场世毕盟在复旦校内举行的分享会。当时台上有3个复旦14届的学姐,一个Harvard经济PhD,一个MIT物理PhD,一个MIT化学PhD。当时内心就被这么强大的指导机构完全震撼并俘获了。我在大二寒假的时候和世毕盟签了约,给我分配的mentor是Harvard生物PhD,两年来给予了我非常专业、高效而精准的指导。

关于申请流程的种种细节问题,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也有求必应。成功的申请(或者推广到任何一件事),我觉得主要在于两点——执行力和信息资源。执行力固然是前提,但信息资源有时甚至可以起到更关键的作用。世毕盟有极其丰富的申请案例经验,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信息资源。有出国规划的话,不妨尽早签约,可以充分发挥世毕盟的价值,一路护航。


她去哈佛大学,我去霍普金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