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战胜“晕轮效应”?用打分表
最近考研初试成绩公布,参考往年分数线过了的同学们可能在准备复试,说不定有时间还会看看如何确定未来几年研究生生活导师的经验贴。
网上已经有了很多观点,大家都可以去借鉴,关于这件事情有些一家之言。
存在一个心理学名词叫做“晕轮效应”,意思是指人们会受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影响,而选择性忽略该事物的其他方面。比如说看到一个面容姣好的人,就感觉学习能力也不会差等等。
这种效应就像谚语“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总之提前预设了立场,那么所有论据都是支撑的,而选择性忽略一些方面。
首先是负面消息一票否决,互联网上一般都可以搜索到。其次比较难得方面是优中选优,这时同学们就会陷入上面的“晕轮效应”,尤其是针对兴趣方向不确定的那部分学生。这位老师有论文,有项目;那位老师有论文有项目,好难抉择呀。
将定性的问题转化为定量的问题,有论文,有多少论文,平均多久发一篇等等;有项目,有多少项目,项目资金多少等等?确定一个权重,然后打分量化。
常听到说互联网让人与人的信息差减少,其实选导师的学生依然是信息不对称最严重的群体。尤其是外校的学生两眼一抹黑,为什么本校的学生有优势?完全可以实地去看看,当面和师兄师姐交流。
打分这个方法借鉴于我关注的职场博主,ta将这种方法用在选择offer上。

原发布时间:2023-02-28 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