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你是学不会英语的!?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在学习语言时,有些时候,你是可以明确表述你学到了什么,比方说苹果 apple。但有时候,你其实并没有意识到,但是你就用对了,比方说,复数加s的用法。其实第一种,就是显性知识,这在很多课堂中,老师教授的就是显性知识,这在英语,特别是初级课程中非常明显,单词,词和意思一一对应,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我今天学习了什么,这就是declarative,即我可以描述出来的东西。但其实,很多时候,英语学习,它需要,或者它本身测量的,是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了上面的第二种知识,即隐形知识,简单说来,就是,他无法一下子说出来,更类似instinct的东西,很多时候,一些外语学的好的,大家有时会说,我就是这么感觉的,所谓的语感,就有点类似这个隐形知识,它是procedural类别的,类似学游泳,会了,就是身体本能,任何试图的描述,都有点以点盖面,partial,对一个wholesome的phenomena试图进行描述时,总是感觉不够全面,这就是隐形知识,它无法item by item,它是语言,其本身存在,所以,任何对它的描述,都只是某个部分,但要完成全面,几乎不可能。
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这也导致我对课堂教学,是否可以lead to真正的语言学习,产生不太现实的感觉。从这个层面,语言学习,更类似于艺术,通过努力,系统学习,艺术评论家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是如果要通过书本学习,去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那就会比较困难。因此,我对语言习得,抱有非常虔诚的态度。
所以,真正的习得,对隐形知识的完全acquire,natural acquisition才是比较靠谱的。这是理想,所以,显性知识,就是人类理想和现实嫁接的桥梁。
现在大多数的教学内容,都是显性知识,你可以明确知道学到了什么,通过一系列记忆手段,记到脑中。所以,词汇、语法,初级课程的大头,这些就是显性知识主要的类别。
教学,这时候要思考的问题,即,既然隐形知识 才是语言习得的最终,那我们现在在做的显性知识教授,在帮助隐形知识时,是否可以有促进或转换呢?所以,现在,学界有3种理论。
第一种,说2者不能转换,具体从生理角度进行阐述,说习得机制都不同,脑部处理部位都不同,那怎么可能可以进行转换呢?
从本心,我是比较赞同这种说法的,毕竟二语学习者,再怎么精通,跟母语学习者,都是有毕竟明显的区别的,更不要说外语学习者。但我们还是要往务实方向去移动,所以,只要可以完成最终现实世界的目标,其实也不太需要一定要强求跟母语学习者一样,毕竟,会多种语言的学习者,本身就是很特殊的类别。
这里要提一下,其实,很多不容易通过explicit learning掌握的,主要集中在发音、语法。有些音,不管如何模仿,如果不是在正确的年纪 ,有合理的浸泡,最终的产生总是会有那么点不一样的偏差。语法也是,这从最简单的s就可以推导,虽然规则很简单,但是实际运用的时候,这就是经常会出问题的地方,所以并不是学得不扎实,而是它本来习得的途径 ,就很难通过explicit teaching 完成。
我们再回到2者转换的问题。第二种说法就是,2者是可以转换的,但要通过练习,类似教练教你游泳,先给些指示,再下水练习。如果语言学习是类似游泳这个简单的类别就好了。语言习得本身的复杂性,让这个procedural的教学,或知识总结,比较困难。而且,如果是从这条思路线来考虑 的话,那语言习得课程,应该 往明确目的性去设计,才会比较好操作,比方说购物,但条条道路通罗马,难就难在,语言习得这条路,路太多了,情况太多了,感觉有点无法涵盖。situational syllabus有一阵子也挺流行的,现在有多口语类别的课程,也是以场景作为课程设计基点。但,一,课程设计场景有限、情节限制、感觉这类教程到后面又流回原来教单词、教短语、教句子的老路。无法达到从declarative平稳过渡到procedural。很多时候,学习者只能操练已学内容,情节稍微有改动,知识就很难做到有效迁移。这个问题,还是,大量input没有做到位。
突然觉得这类课程,首先,学生群体,一定是有一定基础,然后,为了解决某些具体问题而去进行具体课程设计,所以肯定有专有名词,只有在那个场景中才会出现的词。那这类课程,就会往专业性上去靠。好像又跟原来的最终目的有所偏差。
所以,语言习得中的会游泳,到底是什么,听得懂,会说,如果以这个作为终极目标,那拆解,就是不同场景。天,头疼,感觉这样操作,场景数也数不清。
所以,这个理论,目前,我暂时在教学端,无法找到可操作的层面。
第三个版本是部分转换。里面还有 3种说法,a说法,它认同可以转换,但这个知识点,需要正好处于这个学习者的发展轨迹上。每个语言学习者,都会比较固定地通过一些必经的学习轨迹,比较常见的就是否定的掌握,它是有比较固定的1、2、3。
这个理论,从道理层面上,觉得很合理,肯定是可以转换的,要不然,那么都的学习者,那么多的成功案例,岂不是都是骗人的了,练习,也是外语学习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但那个要在正确的实际,给与正确的内容,这在操作层面上,特别是课堂教学上,几乎很难实现,先不说有那么多学生,最基本的,能落到字面上的发展轨迹,就不是那么多,大家更多研究的是一些语法,但语言习得是何其复杂的现象,这个工程量,目前还无法完成。
b说法,即显性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注意到自己隐形知识的错误或不完全。估计就是类似,发现自己老是没加s。这种查漏补缺的,monitor的功能,我很认同,但是它的大前提时,学生已经习得隐形知识了,所以,他们的隐形知识是怎么习得的呢?
c说法是说,学习者学习了某个显性知识,把它做成template进行使用,这样的output,就可以转换成隐形 知识的input。这个说法 目前我还不是很理解。感觉就是,老师教了苹果apple,下次,我用的时候,说了apple,这就可以成为我隐形知识的潜在养料,让我的隐形知识,得到习得。有点绕,不是很理解。
综上,隐形知识、显性知识,在理解语言教学是非常好的概念,同时也给了非常大的打击。毕竟,最终语言习得,依靠的是隐形知识,但我们现在接受的、教授的,都是显性知识。2者转换,我觉得,还是要从学习者的年龄,教授知识的类别、目的,这些维度,进行细致讨论,这样对教学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