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试谈关于抑郁症与校园霸凌的一点想法

2023-08-14 16:43 作者:往之Gone  | 我要投稿

首先,开门见山的说结论:无论是抑郁症还是校园霸凌,其根本的逻辑我认为是相似的,都是人社会性与非社会性冲突产生的结果。相为互补的,以普遍所认为的受害者视角来说,抑郁症是其非社会性与环境社会性相冲突的结果;而校园暴力则更多的是由其社会性与环境的非社会性相冲突产生的结果。 此外,关于此结论,有两点需要补充: 一、此结论只是个人想法,是否正确,以及有缺漏,还有待商榷。 二、针对个例而而讲,其产生的结果注定是独特复杂,多因一果的。该结论只是从较为底层的角度上思考产生的基本原因。 那么,首先何为社会性和非社会性?社会从其产生的逻辑上来讲,是一份社会契约的产物。但若是在细节上,社会会受到诸如该文明特征,物种特点,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在局部上产生一些有悖于社会契约的表现。我们可以类似地理解参考:假设一对婚姻中恩爱的夫妻,理论上讲,双方的所有行为都应出于以相互恩爱,相互支持为前提的名为婚姻的契约。但假设突然有一天,其中某一方因为自身原因,父母长辈催促,抑或是某种突发事,而在不告知另一方的情况下,私自动用双方共同财产为自己添置偏向私人且并不贵重的物品。这一点小插曲既无法摧毁婚姻的契约,也无法证明该契约失去效力,只是契约主体稳定就可允许下可以容忍的一点不和谐的声音。 还在社会中,这种不和谐的声音,我将其称为非社会性。与之相反,某一主体拥有的利于社会稳定(优先)、发展的因素,称之为社会性。 那么,如何用社会性与非社会性来解释抑郁症和校园欺凌呢? 通过观察这两类问题案例,不难发现,受害者由于成长环境等原因大多都会表现出较同龄人平均水平更为激进或消极的表现。表现为激进的直接后果,就是逐步促成其反社会性格。该性格过于强调独立而忽视合作,强调个体而忽视整体,与社会——这个合作的整体的基本理念相不符。在具有激进表现的个体与社会接触过程中,如果无法达到和解,那么,基于思维深层的自我保护意识便会开始作祟。最终的影响就是不管是否体现或能体现到何种程度,其内心与表现产生割裂,形成抑郁潜在症状。 校园欺凌则多与其被害者过于重视整体,减弱个人自身独立性有关。社会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无法避免的将会接触到非社会性的因素,绝大多数人可以较好的与之化解,甚至“同流合污”,在适度的对抗中双方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而若过于保守,则会导致非社会性因素受到的抵抗感减弱,攻击性被满足,反而进一步促进其攻击行为,表现为施加霸凌行为。

试谈关于抑郁症与校园霸凌的一点想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