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戏说孔子
洛天依:各位观众老爷们,今天我洛天依祝大家元旦节快乐啊!
言和:……说什么胡话呢,这元旦节快都过去四五天了,你现在来个元旦节快乐……
洛天依:嗨,别提了,你说这疫情怎么回事?今年夏天国庆的时候还好好的,结果现在还严重了,搞得学生元旦节都放不了假,这不好不容易才放出来嘛。
言和:得了,你也别恼,疫情这可是大事,你就凑合一下吧。
洛天依:其实我倒是没什么意见,不过这次确实是挺难忘的。
言和:那可不,全校师生共聚一堂元旦佳节之际,在学校庆祝这个团不了圆的元旦那能不难忘吗?
洛天依:……吐槽功力越发长进了啊。
言和:过奖过奖。
洛天依:不过这也没什么,最让我接受不了的,还是晚自习那会儿。
言和:怎么了?
洛天依:我们的校长充分发挥了他曾经作为政治课代表的思想建设功力,晚自习整整一个半小时,从第3节课开始讲就讲了两个多小时,而且还没停过。我现在严重怀疑他嘴里是不是连接着一眼泉水,不然讲这么久,他都不渴吗?
言和:嗯,我同情你5秒。
洛天依:那剩下的55秒呢?
言和:我用来笑。
洛天依:……
言和:行啦行啦,赶紧进入今天的正题吧,话题扯这么远,等会儿可别赶不上核酸检测了。
洛天依:得嘞,你等着,我看一下今天的主题。
言和:……不是,你上台之前,台本都不看吗?
洛天依:咳,我这不是,扯太远了,有点忘了嘛……
言和:得,您赶紧看吧,不然估计这观众都快要都要起义了。
洛天依:马上马上,你等一下哈,我看看,今天的主题是……孔子?
言和:戏说孔子,戏说圣人,有点儿意思啊。
洛天依:这……这是要让我爆孔子的黑历史吗?
言和:方孝孺先生正盯着你,孟子听到这话竖起了耳朵,韩愈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洛天依:……至于这么严重么……吐槽一下而已啊喂!
言和:开个玩笑罢了,不过孔子有什么好吐槽的?那点资料初中高中怎么的也都学过了,难不成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洛天依:嘿嘿,这你可就问对人了,我最近啊可就一直在研究这孔子,你别说,还真让我研究出来点有趣的东西。
言和:emmmmm为什么我又想到了大艺术家、大宅学家和大策划师,你一这么说,我就觉得没有好事。
洛天依:咳咳,不至于不至于,我这回是真的有好好研究过了,不敢说别的,至少孔子这个人我研究的是很透彻了。
言和:敢放出这样的大话了?那来吧,让我看看你到底研究了什么。
洛天依:得嘞,那在此之前,言和,我先问你一个问题,在你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言和:嗯……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又儒雅随和的谦谦君子,在当时就被称作“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而后世更是受到追捧,被尊称为圣人。
洛天依:那么在你的心里,孔子是不是就是一个和蔼可亲彬彬有礼,懂文明讲道理,有点儿文弱书生意思的那样?
言和:有一点吧,毕竟孔子不管怎么说也是个读书人嘛,怎么想也不会觉得他很能打。
洛天依:那么恭喜你。
言和:答对了?
洛天依:答错了。
言和:……那你恭喜我个什么劲儿?
洛天依:嗨,你这不是答错了,我才能给你纠正错误嘛~你要是不答错我怎么给你纠正呢?对不对?
言和:……那我还真是谢谢你,您可赶紧给我纠正过来。
洛天依:马上马上,首先啊,我纠正的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以德报怨。
言和:这一句我好像听过,好像是孔子在跟一个人对话的时候说的。
洛天依:没错,根据《礼记·檀弓上》记载: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夫子曰: “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言和:这……什么意思?
洛天依:挺简单的,就是有个叫子夏的问孔子,杀父杀母之仇该怎么办?孔子说:我就每天睡在草苫上,用盾牌当枕头,做个毛线官,绝对不跟仇人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不是他死就是我亡。如果在街上遇到仇人了,也别想着浪费时间回家拿武器,举着拳头干就完了!
言和:嘶~这是随时准备玩命了。
洛天依:从这其实就能看出来了,孔子不是会说那种以德报怨之类的话的人,而这句话原本是在哪出来的呢?是在《论语·宪问》之中出来的,而原来的话是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言和:这又是什么意思啊?
洛天依:意思就是有人问孔子:“用善行去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回答:我觉得不怎么样,用善行来回报恶行,那用什么来回报善行呢?应该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言和: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这现代人传的是越来越偏了。
洛天依:所以孔子是非常反对这种做法的,而至于他说的“直”,其实在我理解就是你在经过冷静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再去决定自己要不要去报仇,一个人如果在愤怒的情况下是很容易被拦住和制止的,甚至有可能会为此付出他本不需要付出的代价,但如果一个人经过冷静的思考和判断之后,那么在等它报仇的时候就会非常恐怖了
言和:嗯,一个愤怒冲动莫得脑子的敌人和一个冷静思考有智商会设陷阱的的敌人,我还是更喜欢面对前一种。
洛天依:对了,就是这个理。
言和:听你这么一说,形象好像还真有点颠覆,一下子就从儒雅随和的君子变成了有仇必报撸起袖子就是干的……粗人?
洛天依:嗨,粗人还是不至于的。
言和:不过,虽说脾气可能不是很好,但是也没有说他真的就很能打或者很厉害吧,孔子的身体素质很强吗?
洛天依:emmmm我举一个例子吧,根据《吕氏春秋·慎大览》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关”在这里的意思是门闩就是放在门上的那块横木。
言和:这……没多厉害啊,也就能举一块横木而已。
洛天依:我还没说完呢,你以为这和你家门口那个门栓是一样的?那可是城门的门闩,再怎么保守估计退一万步讲,怎么的也得有个几百来斤!
言和:我去……
洛天依:还没完呢,在《淮南子·主术训》中对孔子的描述就更令人绝望了。
“孔子智过长弘,勇服于孟贲,足蹑狡兔,力招城关”
别的不说,就那个“勇服于孟贲,足蹑狡兔”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孟贲何许人也,在《东周列国志》中对他的描述,那可是猛的一匹。
“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尝于野外见两牛相斗,孟贲从中以手分之,一牛伏地,一牛犹触不止。贲怒,左右按牛头,以右手拔其角,角出牛死。人畏其勇,莫敢与抗。”
什么意思?淌水的时候不避开蛟龙,行路的时候不避开虎狼,发怒的时候吐口气,连天都震动。
曾经在野外见到两只牛相互争斗,孟贲走上前用手就将他们分开,一只手就把一只牛压到地上,动都不敢动,而另外一只牛还顶着,孟贲愤怒,摁着牛头用右手把牛角拔了出来,角一拔出来牛就死了。人们都害怕他的勇猛,不敢跟他抗争。
而就这么一个人,孔子“勇服于孟贲”他比孟贲还猛,就问你怕不怕?
“足蹑狡兔”跑的和飞速奔跑的野兔一样,至于下一句我上面已经提过了,就不说了。总之就是一个贼猛贼猛的人啊!
言和(害怕的咽了口口水):你确定这是人类而不是人形坦克?
洛天依:这还没完,可能大家对孔子的身高也有一点误解,是不是都觉得孔子长得不高还有一点儿佝偻?但是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9尺6寸什么概念?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说就很吓人了,那足足有3米2啊!这都不是人类了好吧?而如果换成编撰史记时候,西汉那个朝代的标准则大概应该是2米2,这个身高其实也挺吓人的,和现代的一些球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孔子是鲁国人,如果按照那个时候鲁国的标准来说,那么孔子大概是1.96米左右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孔子的身高都很高,起码也会在1米96以上。
言和:……我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洛天依:你就想想,按照最低标准来算,一个1米96的山东大汉站在你面前跟你讲理你觉得怎么样?可能他的背后还站着3000弟子,古代2500人为一师500人为一旅,这就是一个师加一个旅站在你面前,讲的明白真理服人,讲不明白物理服人,怎么样?
言和:我觉得我还是先跑比较好……
洛天依:没用,人家孔子精通君子六艺,什么是君子六艺啊?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样样精通,也就是说他对于射和御同样精通,根据《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说明孔子的箭术确实厉害,围观的人都堵成了墙,不过相比而言,孔子可能更喜欢御,也就是驾车。根据《论语·子罕》记载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人说呀,这孔子啊是挺厉害的,但是吧,就是没有什么擅长的东西,然后孔子听到了这话吧,就问他弟子说我去干啥呢,我是去飙车呢,我还是去射箭呢?算了,我还是去飙车吧。
所以你就不要想着跑了,不知道你一跑可能就会发现一个老爷子架着一辆车,弯弓搭箭瞄准了你,3000弟子浩浩荡荡的跑着跟在后面,你那双大长腿再长那也是跑不掉的。
言和:……我明白了,读书人不能惹啊。
洛天依:而且我现在严重怀疑一件事。
言和:什么事?
洛天依:孔子觉得自己是去讲道理的,但是那些列国是怎么看他的呢?一个力气大到可以举城门门闩,擅长驾车射箭,一言不合就开干,手下弟子3000,足足一师一旅,就这,是去列国还是去灭国啊?
言和:讲理讲不过物理打不过,想找人群殴,结果人家弟子3000,想跑路,结果人家会驾车射箭,惹不起惹不起,溜了溜了。
洛天依:通过这个我学习到了一个道理。
言和:什么道理?
洛天依:原来读书真的是为了让人跟**心平气和的说话的。
言和:……我怀疑你在骂我,而且我有证据。
洛天依:咳咳,开个玩笑我先走了。(迅速溜走。)

几个月前的想法,今天终于付诸实践了,不过写的都是一般就当个故事看吧。
中间那部分都是一长段一长段的,我觉得不适合做语调,要是有人想用的话也不用告诉我,想改的话也不用告诉我,但是如果做好了作品,那么一定要艾特我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