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原文
脾胃(右关所主,其脉缓)。
如得弦脉,风邪所伤。甘草芍药汤、黄芪建中汤之类,或甘酸之剂,皆可用之。
洪脉,热邪所伤。三黄丸、泻黄散、调胃承气汤,或甘寒之剂,皆可用之。
缓脉,本经太过,湿邪所伤。平胃散加白术、茯苓,五苓散,或除湿渗淡之剂,皆可用之。
涩脉,燥热所伤。异功散加当归,四君子汤加熟地黄,或甘温、甘润之剂,皆可用之。
沉细脉,寒邪所伤。益黄散、养胃丸,理中丸,理中汤,如寒甚加附子,甘热之剂,皆可用之。
前项所定方药,乃常道也,如变则更之。
白话
候脾胃之气,在寸口脉有关,脾胃功能正常之脉为缓脉,脉象和柔相济,从容而勺。
如诊得弦脉,脾胃为风邪所伤,证见腹中挛急而痛、用芍药甘草汤以缓急止痛;如证见腹中时痛,温按则痛减,面色不华,自汗、心季气短,用黄芪建中汤以温中补气,和里缓急,或用其它酸甘化阴之剂,以益肝滋脾、和里缓急。
如诊得洪脉,脾胃为热邪所伤,证见口舌生疮,心膈烦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用三黄丸以清二焦积热。如以热蒸于上为主,见口疮口臭,口燥唇干,用泻黄散以泻脾胃伏火。如以肠胃热盛为主,见大便不通,腹中胀满、口渴心烦,用调胃承气汤以缓下热结。或用其它甘寒之剂以缓中泻热。
如诊得脉缓而弱,脾冒本经自病,湿邪所伤,证见脘腹胀满,口淡无味,纳差,恶心呕吐,便溏尿少,宜用平胃散加白术、茯苓以健脾燥湿。如证见烦渴欲饮,水人即叶,小便不利,水肿、泄泻,宜五苓散以温阳利水渗湿。或用其它淡渗之剂以利水渗湿。
如诊得涩脉,脾胃为燥热所伤,证见四肢乏力、纳差、面色萎白,宜异功散健脾益气,加当归以养血润肠。或用四君子汤加熟地黄健脾益气,滋阴润燥。或用其它甘温,甘润之剂以健脾益阴润燥。
如诊得沉细脉,脾胃为寒邪所伤,证见食物不化,腹痛腹泻,宜益黄散,养胃丸。证见呕吐腹痛,形寒自利不温。宜理中丸、理中汤。如寒甚加附子,或其它甘热之剂,皆可用之。
以上所定方药,都是治疗脾胃病的常规方法,临证当详细审辨,如脉证有所变化,则方药亦当随证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