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土著的迷思》
懒惰土著的迷思,也是勤奋华人的迷思,更是殖民资本主义为自己辩护、拼命往脸上贴金的迷思。
本书讨论16至20世纪殖民时期西方学者和非专业人士,为维护殖民制度,对东南亚土著懒惰、沉闷、落后和背信弃义形象的塑造和记载,并通过追溯歪曲土著特性的根源,与现实进行比较,试图对此进行修正。土著形象与殖民地区的政治经济、殖民者的民族中心主义 、殖民资本主义的性质、统治者的启蒙程度、统治集团的意识形态以及影响殖民政策的某些历史事件(如现代自由主义的兴起)等相互交织,是一个复杂多元的议题。书中前四章和第十章主要是对土著各种形象的阐述;其余部分则是讨论由此产生的问题。
懒惰土著的迷思被广泛宣传始于19世纪初,当时对殖民地的统治达到了一个巅峰,殖民资本主义通过歪曲社会现实,构建懒惰土著的形象来合理化欧洲殖民者对劳动力的强迫和不公正行径,以确保意识形态的舒适构建。书中举例,荷兰殖民政府想要咖啡,对此爪哇人没有回应,爪哇人的冷漠反应是对荷兰政府强迫他们种植经济作物政策的无声抗议。然而,荷兰殖民者没有咖啡无法正常生活,只得被迫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自行动手种植。可热带气候下殖民地的欧洲人不愿做也无法胜任种植咖啡的工作,殖民政府便诉诸武力。正是欧洲人的不愿意不甘心,使殖民政府只能依赖不情愿的土著人劳动,而这种不热情、不情愿就被视为懒惰。
与此同时,华人勤奋的迷思也流传开来。“在槟城,在华人从事的各种职业中,很少或几乎没有竞争者。中国人只要得到适当的约束,就会成为社会上最有用最不可缺少的人。”。 一些马来人不擅长的职业,都被华人占据了,“对于采矿的苦差事:用锤子和钻头进行艰苦、无趣、单调、无休止的劳作,只有一个种族值得考虑,那就是耐心、节俭 、勤劳的中国人”。中国人被认为是勤奋的,因为他们提供了最低形式的劳动,仿佛“万国中的骡子”,能够忍受各种天气,吃得少,喝得少,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完成最艰难的任务。
除了强制劳动外,为殖民资本主义服务的劳工嗜好也成为土著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赌博、抽鸦片和喝奶茶是殖民政府批准的三种嗜好,它们将工人与雇主绑在一起的时间比协议规定的更长,耗尽了工人们每月拥有的微薄积蓄并增加了债务。联邦马来亚鸦片委员会1908年的报告指出,大多数中国劳工在抵达马来亚后学会了吸食鸦片,启蒙中心主要是妓院。中国苦力坚信,鸦片对健康和性行为有好处,鸦片是他们疲劳时的兴奋剂,可以较长时间不进食,还能抵御疟疾,缓解肺结核。
当时的华人苦力群体甚至流传着这样的恶行排序:“嫖娼最糟糕,其次是赌博,再次是酗酒 ,最后是吸食鸦片。嫖娼者的疾病会降临到他的孩子和家人身上 ;赌徒会挥霍父亲的遗产;酒鬼的行为和举止都很鲁莽;而吸食鸦片者比较稳重,他行动之前会仔细斟酌。”可见,鸦片已成为吸引和拴住中国苦力的诱饵。与此类似的还有印度苦力的托蒂酒。
通过对16至20世纪马来人、菲律宾人和爪哇人的形象分析,关注土著形象在殖民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功能,可以看到当时欧洲殖民者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对亚洲文明的轻视。本书资料详实,深入浅出,虽然当时的记载今天看来可笑又荒谬,但对于理解殖民资本主义,以及意识形态是如何被用来分裂和统治殖民地社会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