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思窝花脸:妙应寺,北京民间形成“八月八,走白塔”的庙会习俗

2021-07-09 12:30 作者:思窝Ciwor  | 我要投稿

敕赐妙应禅林,京城百姓俗称“白塔寺”,有几个特点独一无二:寺内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其刹顶造型亦为中国目前所独有;塔身有13个项圈,为佛教的最高级别,天盘直径10米,华高2米。

辽朝寿昌二年(1096年)辽南京城的北郊建造过一座佛塔,后毁于战火。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敕令在辽塔遗址基础上重建一座喇嘛塔,在当时入仕元朝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下,历经八年,白塔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1279年,忽必烈又下令以塔为中心兴建一座“大圣寿万安寺”,寺院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落成,因位于大都城西,又称“西苑”。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一场特大雷火烧毁了寺院所有殿堂,唯独白塔幸免于难。明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敕命维修白塔。天顺元年(1457年),寺庙进行重建,命名为“妙应寺”。清代中后期,僧人们将配殿和空地出租,逐渐演变为北京城的著名庙会之一,在北京民间形成了“八月八,走白塔”的习俗。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妙应寺大门和钟鼓楼被拆除改建为商场。1997年,商场拆除,重修山门和寺内建筑,1998年,妙应寺重新开放。2019年6月起妙应寺白塔闭馆两年,进行文物建筑修缮及彩画保护工程,2021年6月10日重新开放。

妙应寺白塔总高51米,塔基高出地面二米,面积为1422平方米。在塔基中心的塔座,面积为810平方米,叠高9米,共三层,下层为护墙,二、三层为须弥座。座上的塔身为白垩色的覆钵体,上半部有13节,称“十三天”,顶上花纹铜盘的周围悬挂36个小铜钟。铜盘上坚八层铜质塔刹,高五米,重四吨,分为刹座、相轮、宝盖和刹顶几个部分。

阿尼哥,尼泊尔著名工艺家,1260年来到中国。他入仕元朝40余年,致力于中尼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他将尼泊尔艺术介绍到中国,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西天梵相”艺术流派。他一生完成了3座大塔、9座寺院,铸造、绘塑作品不计其数,其艺术成就为中尼两国交往史上最精彩的篇章。白塔是阿尼哥艺术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中尼友谊的象征。700年来,阿尼哥与白塔一起,作为元大都的记忆流传至今。

为纪念这位中尼文化使者,2001年,尼泊尔阿尼哥协会向北京白塔寺管理处捐赠了阿尼哥铜像,续写着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篇章。

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思窝:花脸

钉个思窝,到此一游

思窝花脸:妙应寺,北京民间形成“八月八,走白塔”的庙会习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