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是否为骗局?

随着近几年大批共享单车企业的倒闭,这个出现在社会大众视野里不足3年的新鲜事物,也逐渐褪去了热度。昨天看到有up又聊起共享单车的话题(AV66579709),回过头来看,感触颇深。
一开始“共享单车”这个概念的提出,的确是一桩好事。一方面能够解决了不少城市最够一公里的难题,另一方面“共享”带来的高利用率也会为城市交通缓解压力。并且在共享单车投放的初期,这种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大学校园、工商园区、公园绿地等小范围使用的共享单车看似那么的美好,以至于不少企业利用这个时期的数据融到了资。
然而真正全面推向社会的时候,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之前的定向投放,范围小,方便监控监管,高素质人群聚集地,折损率低;当门口大妈去菜场都开始骑共享单车的时候,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可能成为压垮共享单车的“最后一根稻草”。
先不谈经济方面,单从社会现象来看。越来越多的单车“肆意嚣张”的停放在地铁口、公交站、小区内、弄堂里……一时间,只要有人行道的地方,几乎都是共享单车的停车场。“骑车一时爽,停车如坟岗”城市交通压力苦不堪言。接踵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是被不少媒体争相报道,如:儿童骑共享单车,共享单车违法行使,共享单车事故赔偿……,好在不久之后ofo、摩拜也出台了12岁以下禁止骑行、注册即买意外险等一系列政策,算是稳了一波人心。
但这个时候的共享单车企业已经开始艰难应对各种社会责任了。由于无法在整个城市范围内施行有效的监管,部分城市折损率高达6成,居高不下的折损率,使得单车企业不得不向车厂增加订单,以便更大范围的推广投放。看似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凤凰、永久等老牌自行车厂本来都开始转型了,一时间又来了大单,加班加点的生产自行车。现在回看,你我的押金、预存金有一部分就是挪用给车厂了。钢材、橡胶塑料等原材料要花钱吧,车厂工人要发工资吧……另一部分,要对投资方负责吧,要是承诺的收益达不到,甚至本金亏损,那还哪里去找下一轮融资呢?所以不是不退你钱,而是真没钱。

倘若单车企业能够积极的与地方政府合作,接入个人征信平台,将损坏、丢弃单车,不按规定骑行等行为也纳入征信,估计某些人搞破坏前也会多一份后顾之忧。又如果单车企业能够与交管、城管、百度、高德等联合起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的优势,实时展现路况,根据路况推荐骑行路线,根据单车使用热度智能投放与回收,也许就能为城市交通少添一份堵。再假如单车企业能够施行预约制,闲时回收,高峰时段按需投放,也能让用户多一份安心。亦或单车企业能够收编那些原来在街边巷尾修车的民间大神、看车的刚烈老太,也许又能少一群虎视眈眈的“白眼狼”,多一队忠诚监管的“牧羊犬”……太多太多的如果了。

然而归根到底,这些也只是如果。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导致体量膨胀的越快,泡沫破灭的越快!“中空无核”,是我对之前共享单车“骗局”的概括。整个共享单车行业从兴起至今,没有一家企业以社会责任为核心价值,上述的诸多假设,也没有一家企业去落地实施。相反,在没有成熟盈利模式的情况下,大家都把“每辆车有6倍——10倍的押金”作为高回报的投资项目而津津乐道。到了割韭菜的时候呢?你我无非只是长势参差不齐的韭菜罢了!
综上,说共享单车是庞氏骗局也许不是很恰当。毕竟这个理念是好的,而且是有一定可行性能够成为真正造福于民的项目的。但从当下共享单车市场的操作来看,实质上已经沦为割韭菜的工具,所以去掉“庞氏”,称之为“骗局”也毫不为过。只有把共享单车剥去经济工具的外套,当成诸如希望小学、海绵城市、智慧城市这类造福于民的惠民工程,踏踏实实的来做,才有可能长久的维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