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饭圈与音乐

2023-06-12 16:28 作者:轩辕次天  | 我要投稿

        饭圈本应是中性的。互联网让原本松散的追星者得以跨越时空聚集在一起,相互分享。这种分享和原神玩家的二创、攻略的行为并无不同。分享让参与者,获得加倍的快乐

        如何定义“我”
        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年轻人需要独立,自我。父母这一辈人,是作为谁的儿子,或谁的母亲,他们人生的重心已经变成家庭。从消费上来说,父母往往克制自己的消费,而给子女消费。之前网络热议“为什么父辈能存下钱,而我不能”,很多父母往往一杯冷饮都舍不得喝。但在这种付出的情况下,相对应认为自己有权利去限制子女的选择自由。

        消费主义的语境下,“我的”定义了“我”。年轻人在人生大事没有选择权的时候,听小众音乐,购买潮牌,特立独行,来进行自我定义。时间回拨二十年,音乐倒退到周杰伦,潮牌则退回耐克阿迪,非主流等。时间再回拨二十年,音乐变成港台的靡靡之音,服装变成喇叭裤,迪斯科。

所以这些代际之间,周而复始,总有人正年轻。

        音乐是很奇特的东西,它非常的感性,极其容易调动听众的情感。旋律的记忆相对容易,并且只要不是特别不能接受的旋律,若是大街小巷都在放,听次数多了,也就不觉得难听了,甚至时间长了之后,叠加了人生经历,反而变得回味无穷。简而言之就是“洗脑”。

        而互联网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共情心理,歌曲评论中的小作文,视频中的“泪目了”弹幕,同好者的分享,都加强了听者的自我暗示,让歌曲更加“动人”。另一方面,资本包装的偶像,在音乐制作的工业体系下,作品除了唱功,可以算差强人意。

        基于这些,饭圈在运营策划的驯化下(信息茧房、消费攀比、制造对立),粉丝不再关心偶像的作品,也不在关心偶像。资本异化之后的青春注脚,也会感动,也会流泪,但希望可以抬头看看操线的手。

        可能有人会反对,“粉丝不再关心偶像的作品,也不在关心偶像”。偶像原本就是人造的意象,粉丝和资本共同塑造。扮演偶像的人,他本来的艺术追求,作为生物的人的需求,无一被市场需求左右。这种分裂,是粉丝无视的。如同驯养宠物的主人,不会意识到,驯养就是对宠物的最大伤害。

        艺术家作为社会信号的感受器放大器,创作出让大众共鸣的作品,和偶像不是一种东西。

饭圈与音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