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敲开历史动画大门!-《长安三万里》十三个伏笔-万字解析

2023-07-20 17:59 作者:迟花椒的小羊在鲜花舍  | 我要投稿

图片

《长安三万里》剧照 图源:@电影长安三万里






三、跌跌撞撞后记得往前走




“原来光彩夺目的他们,一生也都坎坷。”这是很多人观影后留下的感叹。的确,少年的志,青年的闯,中年的坚,暮年的惑,谁又曾不一样呢?




李白,即使商贾出生、家财万贯,即使才华横溢、性格豁达,逐梦长安之路一样坎坷,到了晚年以为投奔永王可以报国,最后落得“参与叛乱”险些丧命;高适,祖父是战功赫赫的渤海郡王,然而家道中落的他、壮志凌云的他,同样仕途不顺、充满艰辛。




面对时间流逝的无奈,面对事业无成的无力,面对人生沉浮的无助,或许大部分人都曾有过犹豫、有过彷徨、有过挣扎,在时代的洪流里总有起起落落,这些都在所难免。




而李白和高适的一生启示了我们,不管处在哪个行业领域、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所有怀揣着的理想抱负,都少不了被现实撞击。只要坚守本心、拼尽全力,曾经不可逾越的挫折,都将化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超逸。






四、心中的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




高适出身寒门,虽然心有一腔热血与抱负,但在那个“神仙打架”的时代里一度被埋没。苦苦练就的高家枪法,却还不如王维抚琴一曲,几次到长安都处处碰壁。然而,高适从没有放弃梦想,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沉潜和努力,终于在中年厚积薄发,可谓大器晚成。




谁曾想到,高适后来的诱敌之计,与年少时李白教他的相扑之术异曲同工。就像我们的人生,你永远不知道何时会用上那些曾经认为“无用”的本领,或许只是时机未到。正如年轻的李白在和高适第一次分别时说:“高三十五,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这个预言终被证实。




倘若在年轻时暂未找到一展拳脚的机会,抱怨无济于事,只会白白浪费自己的光阴和才华。毕竟,人生是一次长跑,心中的锦绣又何必一出生就绽放。每一次深蹲都在为跳跃积蓄能量,每一次努力都在为成功埋下伏笔。




图片


《长安三万里》剧照 图源:@电影长安三万里






五、诗词赋予了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诗词筑就了中国人独有的情感空间。在诗人辈出的盛唐,既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惆怅,“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愤懑,也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洒脱,“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豪迈。




“只要黄鹤楼的诗在,黄鹤楼就在;只要长安的诗在、书在,长安就在。”“长安城”的那些诗和人,烙印在中国人的基因中,延绵不绝千年。




“出世”与“入世”的中华文化母题,造就了丰富的诗意想象。正因如此,诗人既能在诗词中为心灵留下一方净土,也能在诗词中重拾建功立业的抱负。




如今我们很多人都不去写诗,但向往诗意的栖居,向往如诗的生活,仍然是中国人的精神底色。诗词打开了从现实短暂抽离的通道,让我们在迷茫困惑之时,情有所寄、心有所归;诗词也打开了与历史对话的通道,让我们在时代的激荡之中,不忘自己从何而来、去往何方。




文脉不断,中国精神就不会断。






六、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紧紧相连




电影前半段繁华气派的都城长安、风光旖旎的烟花扬州,流光溢彩的夜宴、风流绰约的诗人,满足了国人对盛唐的所有想象。但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社会离乱,曾经载歌载舞的亭台楼阁在战火中化为残垣断壁。没有强大国家、繁盛时代的支撑,诗人们遭遇了各自的坎坷。




比如杜甫,年轻时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然而,在迄今所能见到的他的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中,他写道:“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位生于开元盛世的诗人,不会想到自己将死于一望无际的烽火之中。




可见,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休戚与共,如果国家落后、山河破碎,承受痛楚的将是每一个国民,哪怕再超脱的诗人也无法幸免。只有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个人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如果说,长安三万里,是人生之路的三万里,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三万里。那么,只要我们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迎着朝阳出征,笃定信念前行,逐梦长安,又何惧三万里!

___浙江宣传:逐梦长安何惧三万里


敲开历史动画大门!-《长安三万里》十三个伏笔-万字解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