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去除汉字化工作非常成功,却依然在争夺汉字发明权
1950年代的韩国报纸,训音与汉字仍各占内容一半,今天则全都被替换成训音符号。说明啥呢?说明他们去除汉字化工作非常成功。可就是这么成功的情况下,“偷国”依然在争夺汉字发明权。

其实从长远看,凡是使用人口少于3亿的文字,未来统统会灭绝。道理很简单。随着全球大协作的深入。全球语言将仅仅分为极为有限的几个圈子。这肯定以使用人口划分。而小语言,必须融入到大经济链条里才能生存。所以,必然灭亡。

非洲,也同理,本地有豪萨语族,等等若干大语言系统。但精英还是使用前殖民宗主国语言。为啥呢?不是他们不想使用自己的语言。尤其是反殖运动后成立的国家,从情感上说,更痛恨前殖民国,乃至于其语言符号;但实在没办法。

一个语言能保持活力,必须拥有足够的知识体系作为背书。英法等等语言,在最近二,三百年,凭借工业化先驱地位,牢牢控制住了,科学体系,现代法律体系,等各种标准化文件为代表的,人类知识系统架构。并借助殖民化,无论过程多暴力,反正搞出了好几亿人口的使用范围。这些人口,又在不断的生产新的知识产品。而中文,凭借不间断的文字记载历史,拥有强大的传承性,又一国就有十几亿人口使用范围。这些人口,又每时每刻不断生产新的知识作品。

而使用人口少的语言,一方面,要进行大翻译,把浩如烟海的人类知识库统统翻译为自己语言,并且,每天外界又生产巨量新的知识作品。翻译根本赶不上人家创作。而自己的人口又少,自己的知识产量和重要性又被排斥在外。所以,使用人口少的语言,最终在这种内卷下,必然灭亡;这不是凭情感可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