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常务的杂学课堂——中国古代变法家列传
很多人读史书的时候都有种印象,那就是一旦发生变法就困难重重,各方势力阻挠最后失败,感叹要是变法施行下去该多好。
另一方面,我们读史书常常把变法派看成正方,保守派当做反方,这无疑是受到戊戌变法之后学术界气氛的影响,在这之前,中国古代正好相反,变法一般都被认为是负面,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看看中国古代著名的几位变法家。
1周厉王
厉王同学可谓是我国第一位变法家,其不顾传统,试图摆脱其他贵族对其的限制,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为天子直接控制,禁止国人使用,并且采取了一系列其他的措施。之后用残酷的方法镇压反对的人,使得国人敢怒而不敢言,产生了一个“道路以目”的成语。
结果嘛~周国随即强大,痛击周围来敌,一时间国威大振。然后就发生了“国人暴动”,厉王逃往,周朝进入了共和时期。

历史上将周厉王视为恶贯满盈的暴君,常常与夏桀商纣并称,但是仔细看这段历史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人们对桀、纣包括之后的周幽王的昏聩是有具体内容的,追求个人靡烂的生活,是一切昏暴帝王的共同点,然而对于周厉王,《国语》只载其“虐”,没有一种记载涉及到其个人生活的奢侈腐化、滥用民力的情况。
其实厉王的故事也可以做如下描述:
周厉王面对周代积重难返局的局面,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进行了变法,但是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连“国人”也反对,最终在保守势力的阻挠下变法失败。
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厉王的很多政策都在战国的时候得到了应用。
2管仲
管夷吾同学估计大家都不陌生,在古代他更是大大的有名,基本上是个政治人物都要以管仲为偶像,“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就出自管仲。
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等等等等,最终这一系列政策让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这一番业绩也让后世管仲多了一大批死忠粉,最著名的估计就是孔子诸葛亮了吧。管夷吾无疑是所有变法家中最成功的的一位。

3李悝(kui一声,读做“里”的拉出去打死)
认识李悝的同学可能就比较少了,据说他也叫做李克,是孔子的亲传弟子子夏的徒弟,但是后来考证又说不是一个人,但这都不重要。
李悝同学活跃于战国初期的魏国,他所施行的改革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说的法家的改革,使得魏国一跃成为了当时战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围魏救赵就是这么来了的,当时魏国比较厉害到处打人~但是真实的历史上围魏之后并没有能够救赵),这对当时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其他国家相继变法。
后来的吴起商鞅变法基本就是李悝变法的翻版,所以当其他国家也开始变法的时候,魏国就在众诸侯中显得不那么厉害了。
李悝本人的结局并没有被记载,但应该也是善终,这比起下面几位已经很不错了~~

4吴起
吴起同学也是相当有名了~~通常与孙子并称为“孙吴”,是后代军事家的榜样,就是说打仗很厉害,但是变法上嘛,就不那么成功了。
简单来说他和李悝变法差不多,介绍的话也是一段“标准文字”:
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 各个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但吴起的变法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最终在支持他的君主死后惨遭杀害。
后世评价吴起基本都是从其军事来评价,毕竟还是战神一般的人物嘛。

5商鞅
说到变法改革,商鞅同学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了,其实他的真名叫做公孙鞅,他在秦国推行的政策基本和李悝吴起差不多,结局也和吴起一样,在支持他的君主死后被杀害。
然而记载很有意思的就是他死的原因是因为被自己的变法所困无法出逃,可以说是自己把自己改死了——这当然是当时的小说家之言,而却被后人不断拿来讥讽,来嘲笑公孙鞅这种作死的行为。
所以在古代对公孙鞅的评价是两极分化的,有人认为其导致了秦国的强大,也有人讥笑其作死的行为,还有人认为其导致了秦朝的灭亡——毕竟秦朝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所以对公孙鞅的评价还是负面居多。

而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资料都是关于公孙鞅正面的,则是因为受到戊戌变法之后那些改革家大力宣传的结果——认为秦国能够统一中国是因为商鞅变法,但这一点并不被很多历史学家所认可,也有很多人将秦国能够夺取天下的原因归结其地理位置,这也是有所道理的——在中国古代前期,能够夺取天下的基本都是以关中作为自己的大本营。
6王莽
王莽同学近来在网上也相当流行,作为传说的穿越者候选人之一,其在汉朝居然施行了社会主义~~

但是实际上通过他的作为来看,与其说他是现代的穿越者,更不如说他是古代的穿越者,其实他掀起的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恢复《周礼》的运动,大概意思就是你们儒家总是说古代三代好,那我们就直接恢复三代的政策。
结果嘛~~大家都知道了,很快王莽身死国灭。虽然其品德良好礼贤下士,但是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
所以你肯定能想到了,近代的时候戊戌变法之后又有很多人为其翻案了——王莽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
但是王莽的名声可不像商鞅那样很快好了起来,这是因为他不仅仅是改革家,还是一位“篡位者”,这可是任何一位当权的人都不想推崇的人。

7北魏孝文帝
接下来又是大佬出场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这可是在历史书上和商鞅变法齐名的改革家。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极力推行改革政策,大力主张汉化,迁都洛阳,提倡着汉装、讲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他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缓和了各种社会矛盾,使北魏以“华夏之兴邦”的姿态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然后紧接他的改革摧毁了北魏建国的根基,在他死后不久北魏就亡国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诶?这咋和书上写的不一样呢?历史书上并没有说谎,只是隐瞒了部分事实而已~~~去掉了亡国的记载。
为什么今天历史书会这么宣扬北魏孝文帝变法呢,当然是受到戊戌变法后学术界的影响,但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其主动汉化,但是它绝对不会告诉你北魏因为汉化而亡国的结果。
现在评价北魏孝文帝变法很多说法相当奇葩,比如说下面这段:
“所以,只要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还继续存在,如孝文帝元宏这样的英明君主,就一定会被大力颂扬,只因为他的汉化改革和融合措施,符合我华夏民族的长远利益。至于那些在浩浩荡荡的历史大潮中,注定被融合和湮没的那些部族,我等继承了人类历史上最悠久而昌隆文明的华夏后人,又何必定要站在他们的立场,反而去抨击和抹黑此等杰出英雄呢?”
这段话相当大义凌然却巧妙地转换了叙事逻辑——难道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结果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国家的灭亡吗?
所以如果从结果来看,很多人对孝文帝的吹捧超过了实际
所以古代人总结的时候绝对会把孝文帝当做反面典型,当做最为惨痛的教训之一。
8宇文泰
宇文泰知名度不高,但他却是少有的改革还算成功的。
作为西魏权臣的宇文泰在执政期间重用苏绰、卢辩等人,施行了历史上第二次恢复《周礼》的运动,为扭转西魏经济衰败、军队疲败的现状而推行的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等改革。
结果还不错,他为自己儿子篡权进而统一北方打好了基础,而且形成的军事贵族体制一直影响到隋唐。
但是他所设置的八柱国和十二将军中却出现了几位超级厉害的同志,一位名为独孤信,一位名为杨忠,一位名为李虎。
独孤信的女儿分别嫁给了三个人,长女嫁给了宇文泰的儿子宇文毓,成为北周的皇后;四女嫁给了李虎的儿子李昞,他们的儿子叫做李渊;七女嫁给了杨忠的儿子,名字叫做杨坚。

9范仲淹
这位应该也很有名吧~不过很多人还是作为文学家认识他的。
范仲淹在北宋锁主持的变法名为“庆历新政”,其支持者也都大大有名,富弼、韩琦、杜衍、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等人,估计如果你了解北宋历史也能知道其中几个,这些都是当时很著名的君子。
简单来说北宋就是比较缺钱,原因自然是所谓的“冗兵冗官”,范仲淹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大概来说就是“节流”,澄清吏治等等。

不过最终,(又开始套话了)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次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但好歹范仲淹这次变法没导致亡国,自己也没死,结局还都算可以——所以这种无关痛痒的变法一般书上都不会写。
10王安石
这位就大大的有名了,他的“熙宁变法”也就是我们说的“王安石变法”很多书上也都会写的,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事件。
简单来说还是北宋缺钱,于是王安石开始变法,他的做法大概意义上是“开源”,就是用各种方法来敛财,至于结果嘛——(又是套话)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终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不过这种说法对于“王安石变法”这件事来说太过片面了,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那这些大地主是谁呢?看看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
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苏辙、程颐、程颢……
这些反对者就更有名了,其中要是你不认识富弼、韩琦的话往上翻翻,是范仲淹变法的推行者哦——基本上就是支持范仲淹变法的都在反对王安石变法,那么范仲淹老师本身呢?很不幸~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范仲淹老师已经长眠于地下了,否则估计他也得反对。
“最终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这句话更不靠谱了,因为之后的北宋后期基本有一半时间都在实验王安石变法,支持者与反对者基本都是我们著名的大奸臣同志们,比如蔡京就是后期变法的主力军。
王安石变法后北宋长期陷入反复的党政最后国家因此灭亡,所以常常有言“宋亡于王安石变法”。这句话也有些道理。
有的甚至说“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
《古文观止》中名篇《辨奸论》也是将王安石称为“大奸”,作者是苏轼的爸爸苏洵(然而经过考证这是伪造的),
所以基本王安石变法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评论中是被基本否定的。
——后面的事情你肯定猜到了,在近代国人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急欲变法而“富国强兵”,遂使王安石等得到肯定的评价。

11张居正
如果喜欢明史包括明朝那些事的同学对张居正应该还比较了解,他的改革还算是相当成功的,具体内容比较复杂不赘述,说说结果——(套话……)
改革不免触动了相当数量的官僚、缙绅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对抗。再者,历史积弊太深、太顽,已是积重难返。
最后张居正积劳成疾,迅即病死,反对派立即群起攻讦。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他们下令撤销了张居正死时特加的官爵和封号,进而查抄家产。到此张居正算是身败名裂。

好了基本说完了——看完你大概就明白了,为啥变法总是困难重重,因为失败的例子实在太多了。这几位几乎不是身死就是国灭,比较不错的那几位管仲宇文泰,却很少被人提起和变法的关系——反而是下场不好的商鞅北魏孝文帝和王安石被大书特书。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