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京中医|成都中医】中药学(合111讲)张冰 张廷模

2023-06-04 10:28 作者:机智的巡山君  | 我要投稿

绪论

中药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于临床和养生而使用的药物,成为中药。

本草等于是古代药学的别称。

中药学的概念:

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集.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的起源:

①起源于祖先的生产生活实践;

②起源于后世的人工制品;

③起源于初级医疗实践。

 中药学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它所有的哲学色彩的说理工具,只是为了阐述它的特性,没有任何迷信色彩。

 

1、《神农本草经》的学术贡献:

      ①收载药物365种;

      ②是我国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③创立了药物的分类方法。

 最大的贡献: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的中医基本理论。

药物的分类方法:

上品:补益人体的药物

中品:补益兼有祛邪的药物

下品:祛邪的药物

上、中、下三品分类法。三品分类奠定了药物学的基本理论。

配伍理论:中药配伍是指两味或两味以上的中药配合应用。

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收载药物730种(包括神农本草经365种)

①创立了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

②创立了诸病通用的药学思想

《雷公炮炙论》是当代第一步炮制专书。

3、《唐本草》又叫《新修本草》,编撰于公元657-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的纽伦堡药典、佛罗伦萨药典早400-700年。是我国第一步官修本草,收载药物850种。首创图文对照体例《唐本草》收载了大量的外来药物。

《海药本草》李珣

《食疗本草》孟诜(shen)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唐慎微,收载药物1558种。首创了方药病案体例,是北宋以前药物学集大成之著。

《饮膳正要》忽思慧(1314-1320)元代

5、《本草纲目》李时珍 载药1892种,附图1000多副,载方10000多个。集明以前中药研究之大成。

《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载要1600多种。

6、《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撰,全书10卷,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16种。

《中华本草》当代官修本草,学术本草,载药5000多种。

 

中药的产地、采集、炮制和贮存

中药的采集、产地、贮存为中药疗效的基本保障条件。

一、中药的产地:

     地道药材又称道地药材,是指药物的最佳产地,药物的原产地。

   道地药材的含义:

①产地原始

②疗效可靠

③成分保证

   道地药材的概念:

          具有一定地域性,产量大、质量优、疗效好、使用悠久的药材。

河南四大怀药:怀牛膝  怀地黄  怀山药  怀菊花

二、中药的采集

   中药采集的基本原则:

          ①保证入药部位的化学成分含量

          ②.采集部位的营养载最充分的时段

          ③临床证明疗效相对较好

④药物采摘不影响资源再生

   植物类药物的采集

      植物类药材入药的部位:根、茎、花、叶、全株、皮。

①以全草入药者宜在枝叶茂盛时期采集。

②以叶类入药者宜在花期叶片肥厚是采集,有些药材需要再特定季节采集。(eg:霜桑叶、冬桑叶)

③以花入药者宜载花开盛期采集,有些花要在含苞欲放是采摘花蕾。(eg:金银花、辛夷、槐米/槐花)

④以果实或种子入药者宜载果实成熟或即将成熟时采集,有些应当在未成熟幼果时期采集。(eg:青皮、八角茴香、地雷花)

⑤以根或根茎入药者宜载早春晚秋时采集。(eg:半夏)

⑥以树皮入药者宜在春夏开始生长是采摘。

⑦以根皮入药者宜在早春晚秋和根部一起采集。

  中药贮存的原则:

①药效原则

②成分原则

  中药贮存的分类

      新药材

旧药材:

  六陈药:半夏、枳实、陈皮、吴茱萸、麻黄、狼毒。

三、炮制的概念:

     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古代称为:修治、修事、炮炙

炮制的原则:

①临床需要

②药材特性

③遵循中医理论的指导

  炮制的目的:

①降低药物的副作用,保证用药的安全。

②增强药物的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③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适应病情需要。

④改变药物的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⑤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材纯净。

⑥矫臭、矫味,以便服用。

 炮制的方法:

    ①修制:

修制法包括:纯净处理、粉碎处理、切制处理。

②水制:

  水飞:借药物在水中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eg:朱砂、雄黄、炉甘石)

③火制:

  炒:按火候可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炙: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称炙法。

  煅:煅法是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软,易于粉碎,以充分发挥疗效。

  煨:煨法是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

  烘焙:烘焙是以文火间接或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

④水火共制:

  蒸:蒸是利用水蒸气使药材变热,使药材变性、减毒、软化、利于贮存。

  潬(tan):潬是将药材放入沸水种短暂侵煮,迅即取出。

炮制的其他方法:制霜、发酵、精制、药拌、发芽。

四、中药的作用

     ①治疗作用

     ②副作用

   具体的病症称为主治病,又称为适应、使用症。

   功效和主治是联系在一起的,主治是功效的支撑点,功效是主治的一个范围。

五、中药的性能

     前人常将药物的性能称为药物的偏性。

     中药的性能是中医理论对中药作用的高度概括。

     (中药的性能又称为中药的药性,它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概况。)

   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

【北京中医|成都中医】中药学(合111讲)张冰 张廷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