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蓝光的科学应用

2023-06-28 17:29 作者:隐士纪录  | 我要投稿

蓝光的科学运用

一.蓝光在近视防控上的医学临床证据

㈠概述

蓝光能量对眼睛的伤害是一种能量累积,以特定波长(如450nm以上或以下)区分有害蓝光或有益蓝光是误导,对人的昼夜节律而言,白天的蓝光是有益蓝光,促进眼部多巴胺分泌,晚上的蓝光是有害蓝光,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

㈡眼睛离焦原理

⒈眼睛正视时,纵向色差(LCA)引起的离焦会使红光在视网膜后面聚焦,蓝光在”视网膜前面聚焦,绿光正好在视网膜上,以绿光焦点作为视网膜三维立体成像的中心点。

⒉当看近处物体时眼睛呈现远视离焦,眼轴短,蓝光比红光更靠近视网膜,红光和绿光都聚焦在视网膜后面。

⒊当看远处物体时,眼睛呈现近视离焦,蓝光和绿光聚焦在视网膜前面,而红光聚焦在视网膜附近。

⒋不同波长的焦点随屈光度数的变化产生色差信号,作为离焦标志。(屈光度反映了透镜对外界光线的折射作用,在1米处的位置,光线聚成焦点,则称为1D屈光度。)

概念备注:

离焦:是指平行光线经过晶状体后形成的焦点没有落在视网膜上的情况。如果焦点落在视网膜前面,对应的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近视,这种离焦状态我们把它叫做近视性离焦(或者正离焦);相反,焦点落在视网膜后面,对应的是远视状态,这种离焦就叫做远视性离焦(或者负离焦)。

㈢作为波长离焦的结果可以预期:

⒈对更长波长的视锥细胞敏感性提高,会使眼睛对与更长焦距红光相关的焦平面更加敏感,从而使眼睛近视,也就是说红光会让眼轴长的更长,达到近视离焦。

⒉对较短波长的视锥细胞敏感性提高(相对),可能是由于M型锥,但更可能是S型锥,可能会促进眼轴生长下降,眼轴变短,远距离用眼都会产生近视离焦,蓝光可以用作近视防控。

㈣视网膜图像调节

⒈纵向色差(LCA)引起的离焦,眼睛可能会依赖负反馈来改变增长率,最大化对比度并找到最清晰的视网膜图像。

⒉离焦的视网膜图像会引起误差信号,(睫状肌)调节、眼睛生长(眼轴生长得更长)和脉络膜厚度变化会影响该误差信号,并且会修改合成信号,直到视网膜图像的清晰度最大。

㈤人类眼睛的纵向色差

⒈在成人人眼中,由于纵向色差(LAC)在440-680nm之间存在大约1.75D(或0.96D)的离焦,光学焦点的误差在570nm处为0。

⒉在较小婴儿人眼中,由于婴儿眼睛光焦度更大,因此比成人眼中的纵向色差大,约1.7倍,婴儿眼中的纵向色差升高与未成熟眼睛的较大光功率一致,并表明婴儿和成人眼中的色差相似。因此,小朋友的远视或近视离焦是成人的1.7倍。

二.蓝光造成近视增加的医学临床证据

㈠近距离用眼与蓝光危害研究

比较近距离蓝光对眼睛的伤害的实验[lux(勒克斯)是照度(luminance)的单位,表示被摄主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光通量W/㎡]:

⒈强度在50lux以下的430-480nm蓝光,持续7-50天的环境光,被测动物眼轴都不再变长,甚至出现轴向远视。强度适度蓝光组的被测动物,眼轴长度增长趋势是最慢的。

⒉光强度600lux时,持续11-24天,被测动物出现了轴向近视,这是蓝光能量累积造成的视网膜伤害。

⒊实验结果还证明了环境中的蓝光会增加视网膜中的多巴胺浓度。所以户外活动时阳光中的蓝光会增加视网膜中多巴胺的浓度。

⒋稳定蓝光与闪烁蓝光对比实验,证明闪烁蓝光比稳定蓝光对眼睛屈光影响大2倍。

⒌眼轴长度与全视野和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影响,眼轴长度越长,视网膜光电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信号越弱。

⒍低亮度蓝光光毒性实验,证明:455-495nm的短波蓝光,很容易穿透晶状体,直接对视网膜造成损害,会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并诱导RPE细胞和感光细胞死亡,使脉络膜厚度和视网膜厚度变薄;促进眼轴变长电信号减弱,近视度数增加。

㈡近视主因——手机和电脑的临床研究

⒈在明暗条件下使用智能手机阅读相关的研究:实验强调探索与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相关的视觉症状,在智能手机上阅读比在纸上阅读后视疲劳更严重,在黑暗中使用智能手机阅读时视疲劳症状更严重,在纸上阅读速度明显快于智能手机。

症状主要有①阅读文本时视力模糊②阅读完成后远距离视力模糊③难以从一个距离重新聚焦到另一个距离④眼睛发炎或灼热⑤干眼症⑥眼睛疲劳⑦对强光敏感⑧眼睛不适

⒉学龄儿童视力障碍患病率和相关因素实验:视力障碍VI是指由于眼球或视觉系统发生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的异常,导致视力减退或丧失的症状,是一种显著的视力丧失,临床定义为在较好的眼睛里呈现远视力<6/18,即小于0.3。

实验证明:在多变量分析中,距离<2米看电视和每天使用智能手机4小时以上,是与视力障碍呈显著相关的因素。

⒊天津市6-14岁学生电子设备与近视屈光度横断面研究:①每天使用智能手机与电脑时间每增加一小时,平均近视度数分别增加(男学生)28°和(女学生)33°。②使用智能手机与电脑的时间越长,轴向长度越长。

⒋小学/中学/大学使用智能手机导致近视的对比研究:在小学阶段每日使用手机时间越长近视可能越大,小学阶段使用智能手机是导致近视的最危险因素。

⒌青少年智能手机与近视研究:连续使用时间越长,近视率越高,每次使用20分钟每天多次使用能有效降低近视率,此项研究表明:经常休息应该成为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的建议。具体表现为:使用时间越长,泪腺中氧化应激标志物乙酰赖氨酸(HEL)和眼表活性氧自由基(ROS)含量越多,活性氧自由基含量增多会让脉络膜变薄,进一步让眼轴变长,近视加深。

三.蓝光伤眼与护眼的机制剖析

㈠蓝光

光照条件对早期屈光发育影响的研究:短波长的光可以抑制近视形成,对眼球的正视化过程有延缓作用;而环境光中的蓝光是间接蓝光可以促进多巴胺和抑制褪黑素分泌,可以用于近视防控,白天有益夜间有害;手机电脑等自发光屏幕的光线是直接蓝光可以加速氧化应激,产生各种眼病。

间接蓝光用于近视防控:在有遮挡和防护措施的非正午时间,每天户外活动超过两小时,补充足够的水分,阳光中适量的蓝光会促进多巴胺分泌,多巴胺促成脉络膜血管中一氧化氮分泌,令脉络膜增厚,还能让巩膜停止发育,眼轴就不会变长;户外活动时近视离焦也可以促进脉络膜增厚以及巩膜停止发育。

户外活动注意点:在酷热午后太阳直射的情况下进行户外活动,红光红外线强,会让眼温眼压升高,眼轴生长变长,近视增加,所以,户外活动不是晒太阳。参加户外活动,应该适当采取防晒措施,包括遮阴处的防护、戴帽子或太阳镜,涂防晒霜和补充水分,以预防近视。

试验表明,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增加40到80分钟,可显著减少近视。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以减少近视和近距离工作的影响。

原理:白天户外的蓝光会导致视网膜释放更多的多巴胺,进而抑制轴向伸长。在实验室条件下,蓝光抑 制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生。

注意事项:参加户外活动时,应提供适当的防晒措施,包括遮荫处的防护、戴帽子或太阳镜、防晒霜和充足的水分,以预防近视。

直接蓝光诱导视网膜产生氧化应激,视网膜大量消耗氧气,是人体内除心脏外耗氧量最高的人体器官 ,而人造LED人造光(蓝光)照射进入视网膜中,很可能产生活性氧自由基。视网膜感光细胞膜富含的多不饱和脂肪(DHA)易受活性氧自由基的攻击,受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在生理条件下,视网膜线粒体燃烧燃料(呼吸作用)系统,产生活性氧和能量。[脂质过氧化是指氧化降解脂类过程中,自由基从细胞膜中的脂质“窃取”电子,从而导致细胞受损的过程。该过程通过自由基链反应机理进行,最常影响多不饱和脂肪酸,因为它们包含多个双键,在两个双键之间夹有特别是活性氢的亚甲基桥(-CH2-)原子。脂质过氧化产物包括脂质过氧化物或脂质氧化产物(LOP)、丙二醛(MDA)等。]

在不同因素下,感光细胞和REP细胞会产生高水平的ROS:视网膜是一种神经元组织,其特征是与高要求的新陈代谢相关的极高耗氧量;感光细胞经常暴露在光线下并含有多种光敏剂分子,感光细胞膜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DHA),对氧化损伤特别敏感,被氧化应激损伤的感光细胞的新陈代谢是通过RPE细胞吞噬作用进行的,因此,感光细胞的氧化损伤诱导RPE细胞中的活性氧自由基ROS积累。(RPE细胞指的是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是视网膜新陈代谢和屏障的主要基质层,能够保护视网膜免受光损伤。)

〔活性氧自由基ROS是一种具有高度反应性的含氧基团,包括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羟基自由基、单线态氧和α-氧。在生物学背景下,ROS形成为氧的正常代谢的天然副产物,并且在细胞信号传导和体内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环境压力(例如,紫外线或热暴露)期间,ROS水平会急剧增加。这可能会对细胞结构造成严重损害,这被称为氧化应激。ROS的产生受植物中应激因子反应的强烈影响,这些增加ROS产生的因素包括干旱,盐度,寒冷,营养缺乏,金属毒性和UV-B辐射。ROS也由外源性源如电离辐射产生。〕

此实验证明,近视度数越高TAC抗氧化能力(机体内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越差,活性氧自由基(亚硝酸盐或硝酸盐)浓度越高。

视网膜线粒体的氧化应激:手机蓝光照射,造成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降低,造成游离电子增多并与氧气结合,生成更多的活性氧,正常情况下抗氧化酶会将全部活性氧转化成水分,但是由于电子泄露导致活性氧浓度过高,无法全部转化,最后生成过氧化氢并于铁离子反应合成羟基,羟基是所有活性氧自由基中毒性最强的,这就是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的结果是线粒体DNA突变、脂质过氧化、酶失活、ATP合成减少、凋亡机制激活,氧化还原起始。

【 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是一种人体内能量代谢的核心物质,学名为三磷酸腺苷,是生命活动能量的主要直接来源。它是一种高能化合物,在细胞分裂、DNA修复、肌肉运动等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

㈡氧化过激

㈢多巴胺

㈣一氧化氮

四.日常生活的蓝光应用与限制

㈠户外活动与晚上睡眠

㈡白天与晚上室内照明

㈢电子产品蓝光


蓝光的科学应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